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8中国报业年会 > 2008报业年会消息

吴海民:不控量发行 京华成为北京广告收入第一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

  主持人:吴社长,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咱们《京华时报》社在战略上有些什么样的调整?

  吴海民:我们在战略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一直在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奋斗。因为在前年,我们刚刚完成了一项大的工程,既京华时报社“十一五”期间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这是《京华时报》创刊之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在这个规划里,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该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三步走的目标讲得很清楚了,未来的大致图景也勾画的很清楚了。

这就是京华时报创刊以来工作上的一大特点,即目标明确,要干什么不干什么,大家心里很清楚。

  主持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吴海民:第一步,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的主营业务,即《京华时报》自身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北京的第一。这个目标是我们创刊时就确定了的,现在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做好我们的拓展型业务,包括创办、合作或购并其他的报刊,围绕产业链进行延伸,发展为一个报业集团。第三步,是发展属于未来的新兴业务,发展多媒体业务,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广播媒体等等。

  主持人:这个“三步走”的规划,现在完成到了哪一步?

  吴海民:第一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京华时报现在已经成为北京报业的第一。这个第一有多个指标,无论是内容,还是发行和广告。《京华时报》无疑是北京最有影响力、最有传播力的都市报,这一点,是北京广大市民认可的,而不是某个圈子认可的。《京华时报》的内容,在网上的搜索量也是第一的。我们的报纸发行量,今年也一跃成为北京报业发行市场的第一。去年曾经由官方核查过一次,这个数据在北京的报纸中是很高的,但核查机构没有向外界公布。今年9月以来,我们的发行量又创出了新高。据10月上旬的市场监测,《京华时报》北京综合性日报零售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7%以上,第二是北京的一家晚报,份额为34%多。这种优势在早报零售市场上就更加突出,同一时间的监测,《京华时报》占早报零售市场的份额达到78.19%。

  主持人:今年很多报纸都涨价了,京华时报呢?

  吴海民:我们今年成功地实施了报纸的涨价,由每份五毛钱涨到一块钱,征订价全年360元,是北京的报纸中征订价格最高的。涨价带来很多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一次大机遇。涨价推动了北京报业市场的一次重新洗牌。在这次洗牌中,有些报纸迅速沉没以至被淘汰,有的报纸则抓住机会脱颖而出。比如说,《京华时报》比北京报纸约定的集体涨价时间有所推迟,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所有报纸中,只有《京华时报》一家只卖5毛钱,加上当时我们采取放量发行的策略,这就最大限度地收编了早报的读者,也大大地挤压了其他早报的市场份额。再比如说,《京华时报》一直以来的一个既定目标,就是要做北京报纸发行量的第一,但在这次涨价之前,我们预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因为我们迫于成本压力一直在控制发行,也因为《北京晚报》的发行优势相当明显。但通过这次集体涨价,京华时报一举超过了晚报的零售,这是一个无庸质疑的事实。

  涨价后,我们的发行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控量发行到放量发行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是控量发行,很多读者在上午10点之前就买不到《京华时报》了,尤其今年上半年,许多摊点早上8点多就买不到《京华时报》了,这种抑制需求的严格控量,不是一个好策略。涨价之后,我们不再控量,彻底放量,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你需要多少我就给你供应多少。二是由早间发行到“全天候发行”的转变,实现发行时间的延长。一般讲,涨价后每天报纸的零售延长三个小时左右,在有些地方会延长五个小时左右。这样,《京华时报》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早上出行、午间出行买报纸的读者的需求,发行量因此而增大。同时,由于我们延长发行时间,也大大地挤压了晚报的市场。《京华时报》过去都是9点左右就卖完了,与下午上摊的晚报从来没有在零售市场上进行正面交锋,涨价之后的情况就不同了。《京华时报》销售时间的拉长,势必给晚报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京华时报》之所以一举成为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与这次成功涨价有很大关系。

  主持人:今年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报怨发行下去了,只有您在这边说我们的发行上来了。

  吴海民:这其实是我们的一次机会。我们一直追求成为北京报纸发行量的第一,这个目标由于涨价提前实现了。

  主持人:广告有没有上去?

  吴海民:广告是另一个惊喜。2005年,我也是在这个亚洲大酒店的这个会议厅,在类似这样的会议上,给业界同仁们公开地说过:2008年《京华时报》要成为北京广告收入的第一。当时很多同志不相信,或者是不愿意相信。我现在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京华时报》的广告收入今年已经成功地拿下北京报业的第一,而且,这个第一已经拉开了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在全国排名中,第一名是《广州日报》,第二名是《京华时报》,从1月份到10月,累计排名我们始终在全国的第二位,站在这个位置上几乎就没有波动过,很稳定。今年4月,我们创下了创刊以来的三个最高纪录,即单日、单周、单月广告收入的最高纪录,今年9月我们又突破了单周广告收往返最高纪录。上半年的增长尤其明显,增幅在35%以上,奥运会之后增幅下降,全年平均下来还有两位数的增长,广告经营额估计在16亿以上。

  主持人:我替普通百姓问您一句,好多人都喜欢看《京华时报》,但是因为它版面很多,后面都是广告。您这边,在未来一两年内有没有再扩版的计划,或者要控制一下?

  吴海民:《京华时报》已经扩版了,在涨价的同时,做了一系列的版面调整。周三、周四、周五、周六每天增加了八个版,扩大了信息量,主要是增加了北京新闻,国内国际和文体新闻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周六的报纸自创刊以来一直是32版,从10月份起改成40版,并且成为一个常态将坚持下去。财经版面从10月份起由过去每天的6到7个版迅速扩大到每天12个版,财经新闻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这些版面的调整,仅仅是是配合报纸涨价进行的策略性的调整,或者说是技术性的调整。大家可以发现,这一个多月以来《京华时报》的内容有了明显的可喜的变化,信息更多了,版面更纯净了,可读性更强了,特别是和北京市民的贴近性更强了,这些变化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你是一个《京华时报》的忠实读者、连续阅读的读者,你将会发现,这份报纸会越来越好。现在编辑部的同志们越来越关心业务问题,许多同志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下一步还要开展业务大讨论,我们计划明年春天作一次全方位的改版,使这张报纸更加成熟。

  主持人:我们期待着。您刚才说到《京华时报》的广告额上升,但是像今年,很多商家,比如像三鹿,后来的蒙牛、伊利,包括现在的国美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你们在报道的时候,怎么从新闻的公正、公平性出发,处理你们跟广告客户之间的关系呢?

  吴海民:这些企业的消息我们都报道了,而且报道得比较充分。我们并没有因为做了充分的报道就失去了这些广告客户,真的没有。比如国美昨天星期五的规模性广告投放,你会发现,几乎70%到80%的份额都投到了《京华时报》上。

  主持人:为什么?

  吴海民:我们已经连续几天报道了国美事件,甚至有一天,我们用了整整两个版的篇幅报道国美事件,还把它做到了一版的导读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国美对《京华时报》的广告投放。我想原因主要是两个:第一,我们的报道是客观的、准确的、真实的、负责任的,而且是十分慎重的,报道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推断、预测、猜想,一律没有。我们只讲事实,只讲真实发生了的事情,不去妄加推断。我想,只要是事实,大家都会以平常心来对待。第二,也由于《京华时报》长期以来和这些客户之间建立了信任感,他们信任《京华时报》这张报纸的新闻价值,信任《京华时报》提供的发行数据,信任《京华时报》读者强大的购买力,信任《京华时报》非常好的广告效果。他们更信任在《京华时报》刊登广告之后对企业产品销售带来的拉动作用。这种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感,不会因为一篇几篇报道而动摇。

  主持人:《京华时报》这些年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北京的市民其实都是见证了的。您的办报理念如何贯彻给这张报纸?在同城报纸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您怎样看待这张报纸的未来?

  吴海民:作为《京华时报》的创始人,我对这张报纸的筹划、理解和把握,比较集中的言论是在几个阶段,一是创刊之前的一系列策划报告和阐述报告中,全方位地确定了《京华时报》的办报方向、办报原则和基本框架;二是创刊之后所写的长文《媒体“木桶”》,全面的阐述了《京华时报》成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着力于媒体创新这一系统工程的结构性问题,也回答了业界关心的所谓“京华时报现象”;三是我在2004年写的长文《北京报业的淘汰赛和争霸战》,这篇文章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其中的一段以《赢家通吃是报业竞争的最后结局》为题交杂志发表了。当时,主要是给报社内部看的,给领导班子成员看,给中层干部看,也给上级领导看。那篇文章,主要讲了报业的区域竞争问题,以及京华时报采取的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四是2005年写的一系列文章,包括《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中国媒体大变局》以及随后在我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报业发展的思考性文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报业未来的走势、中国媒体业未来的走势,媒体业内在的结构、外在的环境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战略安排等等。目前这段时间,由于我开始直接负责报纸的编采工作了,思考的问题也就更加具体,但所有思考都越来越集中在一个题目上,即:如何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包括都市报在内容上有没有优势,优势有哪些;广告经营有没有优势,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传统的报纸发行网络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等等。包括我的同事们,都正在思考这些问题,而且准备更深入地思考,力求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现在很有信心,我们一定会找到这些答案,确立我们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搜狐是08北京奥运唯一互联网赞助商,《京华时报》是搜狐的奥运媒体联盟中北京唯一的一家都市报,您如何评判08年奥运会期间,搜狐和《京华时报》的合作?

  吴海民:《京华时报》和搜狐网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奥运会期间,这种合作、互动有了新的进展,这个进展会为以后更好地合作探索出新的途径、新的方法。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报网互动。报网互动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报网互动,还仅仅局限于自家报纸和自办网络之间如何有机的互动。实际上,报网互动有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我们《京华时报》,不仅仅需要与自办的京华网互动起来,也需要和一些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有竞争力的门户网站有机的互动。这种互动会有更大地影响,这种互动可能会实现双赢。目前报业和门户网站的合作还处在一个过渡阶段,由一开始的那种简单的合作,到后来产生了一种猜忌,甚至发展到了多少有些敌意,然后又发现了实际上谁也离不开谁,又开始探讨如何良性合作,甚至在探讨如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还要继续下去。未来的合作,大概不能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业务的层面和技术的层面,需要逐步地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说,合作的机制问题,甚至是合作的体制问题等等。

  主持人:您理想中好的合作机制和体制是什么样的?

  吴海民:再好的理想,似乎也总是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就像领导同志讲的,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我们这些年实际上一直在跟着技术走,我们的理想似乎始终没有走到技术前面,而技术总是走在我们的理想前面。所以对目前来说,更多的还不是理想问题,而是现实问题,是今天怎么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明天如何飞快地奔跑着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大概,永远会是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您觉得网络媒体有没有改变纸媒?

  吴海民:我想,这种改变不是单方面的。首先是纸媒改变了网络,为什么?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产品,尽管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们发现,仅仅作为一项技术是无法称之为媒体的,它必须承载内容。内容在哪里?做内容的人在哪里?内容该怎么做?实际上在网络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有大量的来自于传统纸媒的人,包括许多优秀的编辑记者加入到了互联网行列,给互联网注入了新闻理念,给互联网注入了内容资源,给互联网注入了职业精神,给互联网注入了编辑技巧,一句话,给互联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现在许多互联网负责内容管理的领导人,多的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他们不仅在过去改变了互联网,而且会在以后继续以自己在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念、经验、思维方式继续改变互联网,他们也会根据这些年传统媒体发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出现的一些新的状态、进行的一些新的探索,及时地移植到互联网的建设当中。所以,首先是传统媒体改变了互联网。

  当然,互联网也在逐渐地改变传统媒体。这种改变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传统媒体信息源的打开,原来依靠热线,再早是依靠通讯员,或是记者亲自去发现,信息源的开辟比较困难。现在有了互联网,大量的信息,或者是已经公开的信息,或者是新闻线索,都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给了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有的成为我们直接采访的信息源,有的成为我们二次报道的新闻点。再如,对报纸内容的改变,过去报纸曾经有过一个追求,即“一报在手天下全有”,很多的报人,特别是做综合性报纸的都有这么一种理想。“一报在手天下全有,一纸风行洛阳纸贵”,但是现在你会发现报纸的版面、容量与庞大的互联网相比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互联网为海量的信息提供了无限空间。而报纸版面却显得非常有局限,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到“一报在手天下全有”吗?不可能。于是,我们就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探讨报纸内容究竟该怎么做。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版面里承载更加精制的内容,如何把这些大量庞杂的、海量的信息通过职业化的编辑加工给它梳理好、筛选好、加工好。再进一步,如何根据报纸特定的读者群,给大家进行一种定制新闻。当然,还有许多这样的新问题。所以说报纸的内容必须创新,创新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主要思考的,《京华时报》正在探索、实践的,就是这样的创新。

  一方面,传统媒体改变了互联网,一方面,互联网反过来也在改变传统媒体,这种互相改变实际上是在走向融合,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前一段时间,搜狐搞30年访谈,传媒的话题是我和喻国明老师对话的,当时我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中国的传媒业面临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呈现出三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转型,第二大趋势是裂变,第三个趋势是融合。转型是就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新问题,需要进行战略的转型,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媒体环境,不转型没有出路。裂变是就网络媒体而言,因为网络技术在迅速更新,这种更新比传统媒体的更新频率快得多,快到你简直不可想象。比如说我们过去讲一个技术周期是18个月即“摩尔定律”,但现在网络技术的革新周期已经大大地缩短了,从1.0到2.0,从2.0到3.0到4.0到5.0,到N.0,从固定的到桌面的,到移动的,到更人性化的,从大众媒体变成个人媒体,变成流媒体等等。你看,这是一个什么样过程?这是一个不断裂变的过程。所以说,你们网站的同志也不要在这儿觉得很安稳,因为你们处在一个更加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处在一个裂变的过程中,你们的稳定性比传统媒体要小得多。第三个趋势就是融合,融合就是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之间也需要融合,比如传统的报纸、传统的广播、传统的电视之间也需要融合,各个网络也需要和其他的媒体融合,比如和手机,包括网络自身的博客、视频等等,各种网络新技术之间也需要融合,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各类媒体的大融合就形成了中国传媒业重构的一个大趋势。

(责任编辑:王玲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吴海民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