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几名军人在恐怖分子控制的印度孟买戈拉巴市场附近警戒。 新华社发 |
|
11月30日,印度当地媒体报道,印度内政部长帕蒂尔当天向总理辛格提交辞呈。图为11月27日,帕蒂尔在首都新德里对媒体发表讲话。新华社/法新 |
|
这是在印度孟买纳里曼大楼内使用手机拍摄的被击毙的恐怖嫌疑分子的尸体(11月28日摄)。 新华社/路透 |
新华网消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1月3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德里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重大失误”,摘要如下。
应对暴力能力脆弱 在过去4年里,伊斯兰激进团体已经袭击了许多地方,包括德里、斋浦尔、班加罗尔以及艾哈迈达巴德。就算不把上周在孟买遇难的至少195人计算在内,这几年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经超过了4000,这赋予了印度一个似是而非的特点,那就是自从2004年以来,除了伊拉克以外,没有哪个国家在恐怖袭击中的伤亡人数超过印度。
这些恐怖袭击凸显了印度面对恐怖暴力时的极端脆弱。然而,孟买是多元共存、积极进取和开放社会的象征,对于所有看重这些价值观的国家来说,这些袭击同时也是一种警告。简言之,印度保护重要城市时遭遇的失败,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教科书一般的典型。
政治争论影响决断 失误的清单很长。与西方或东亚国家领导人不同,印度领导人总是在争论,他们没能将国家安全置于党派政治之上。印度在反恐时的特点是事后应对、松散短暂,而不是事前预防、持之以恒。这个国家有关伊斯兰教的公共话语总是摇摆不定,不是粗鄙的反穆斯林偏执情结,就是对那些基本毫无道理的挑动穆斯林愤懑情绪的行为盲目同情。印度既没能以良好形象感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两个邻国,又没能震慑它们,这样的失败表现出的是治国能力的不足。
几乎每次发生恐怖事件之后,印度的下意识反应都是分配责任,而不是寻求一种防止事件重演,或者至少尽量减少事件重演机会的解决方式。
总之,印度在应对恐怖主义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一直缺乏规划,优柔寡断。面对原教旨主义需求的时候,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印度领导人在原则问题上总是倾向于屈服而不是斗争。这个国家的体制和文化助长了广大穆斯林与国家主流的隔阂。印度的外交人员和军人也没能稳定周边国家。孟买发生的惨剧,凸显了无意中被卷入的印度人及其他人现在必须付出的代价。
漠视情报反应迟缓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30日报道,印度情报部门“未能及时就恐怖袭击警讯采取行动” 。
据安全专家称,印度情报部门事先已从窃听的电话中得知,一场对孟买的袭击迫在眉睫,但却漠然处之,而其后对恐怖袭击的反应又纯属“外行”。
昨天公开的细节表明,情报部门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在调动国家安全卫队的突击队对付袭击孟买的恐怖分子时动作迟缓。
官员承认,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似乎也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疏忽。它们未能发觉被劫持的拖捞船上的恐怖分子,使他们得以到达孟买,尽管研究分析处已发出警讯,说一场由恐怖分子经阿拉伯海发动的袭击迫在眉睫。(编辑:刘瑞常)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