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日前首次公布了逾500亿元的2008年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向,标志着140多家央企在进行大规模并购重组,优化经营发展之时,有了合理合法的资金支持。有消息称,东航、南航等航空集团公司有望最先获得这笔预算的数十亿元的资金支持。
但在国家积极为企业注资之时,却有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仅以企业海外投资为例,中国国航日前披露,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不止。截至10月31日,国航在燃料油套保的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人民币31亿元,损失较三季度继续扩大。无独有偶,有消息爆出,国内另一家航空集团也存在因套保不利,导致数十亿元浮亏出现。
近年来,以央企为主的中资企业在介入海外金融市场时,不乏巨亏事件。从中航油37.51亿元人民币的期货损失,五矿有色金属期货亏损,再到今年中国中铁与中铁建的“澳元门”损失、中信泰富外汇对冲合同巨亏事件。
若企业按有关规定从事基础性的套保业务,其风险应该可控。但诸多企业都相继出现巨亏,究其原因,有专家分析指出或是有利益等原因驱使,企业主体并不甘于只做基础性业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收益与风险都更大的期货投资,在结构性产品中玩火。
除了在海外金融市场交易上遭遇投资失利,部分企业海外实业投资也令人担忧,日前由于必和必拓宣布放弃收购力拓,中铝的海外投资亏损额也上升至数十亿美元。
在全球金融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同时,未来还将有多少央企将被拖入投资损失的黑洞,尚未可知。而在诸多巨亏事件背后,当然有国际经济环境大变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在不清楚情况时,盲目投资,风险控制不到位;更有甚者或许还有出于私利,而置公利于不顾,暗中利益输送的可能。
有权威人士指出,目前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100多家央企中尚无一家企业的风险管理状况能做到全面达标。必须通过3到5年的努力,才能出现一批达标的央企。这次金融危机正好能给企业上一堂风险管理的重要一课。同时,也只有当央企这样的关键性实体企业不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不得不积极为企业注资,以保障经济安全。而所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的必要举措之一。
注资保企业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是以国企红利收入进场亡羊补牢,应该以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的,而不能为企业不成熟的海内外交易埋单。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倾注国之公利,促企业发展,才更有价值。
作者:李峰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