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部队和官兵家属涉法问题逐年增多的现状,武警水电四支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官兵,积极有效地维护部队和官兵的合法权益,真正把基层法律咨询站建设成了部队官兵解决涉法问题时“离得近、叫得应、信得过、靠得住”的组织。
从定期解难向经常服务转变 为解决法律服务活动“五月来六月走”的现象,让法律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他们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形成了支队机关有法律咨询站、大队有法律咨询组、中队有法律咨询员的完整体系。支队政治处设立了全天候法律服务热线电话,要求对来电时间、单位、事由进行详细登记,对不明情况的来电要主动与对方联系,问清情况,妥善处理,做到了法律服务天天有、时时有。
今年6月中旬,战士小车被一名地方驾驶员借款2100元,一直没有归还,现在该人已不知去向,小车请求部队协助查找欧某家庭住址。支队确认情况属实后,立即想办法多方查找,很快就找到了该人的家庭住址,并发函至地方有关部门,请求协助解决。1个月后,小车就拿到了这笔欠款。
两年来,四支队接受法律咨询180人次,先后向地方发函40余封,其中一些基层中队还利用中队电脑学习室的局域网,在论坛中开设了“法律服务”栏目,中队的法律咨询员定期对法律疑问进行解答,遇到专业性的问题,中队还通过电话请教驻地司法部门、并用查阅书籍等方式尽量解答,对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以案例形式融入到法纪教育中,使法律服务覆盖全天候、全时段。
从等候咨询向主动服务转变 近年来,由于官兵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大小小的各类涉法问题经常凑到一起,让机关办事人员应接不暇。对此,支队党委注重加强法律咨询员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队伍建起来、培训抓起来、能力强起来、活动开展起来”的要求。规定由法律专业入伍的大学生、参加过法律自学考试的人员和有热心服务且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担任咨询员,咨询员负责主动了解部队官兵涉法情况,对官兵存在的涉法问题随时接受咨询,在第一时间拿出情况调查报告和初步解决预案。
今年6月初,战士小赵向中队咨询员反映了在义务兵服役期间其家人未享受到优待金待遇的问题,咨询员立即书面上报了相关情况,并调查了解了该战士驻地人武部联系方式等情况,支队通过电话与当地人武部了解了相关情况,得知该同志入伍时是城镇户口,不能享受此待遇的,很快给小赵做出了答复。
据统计,四支队近两年来共接到24起官兵涉法问题,经地方和上级部门协助解决了21起,其中有91%是基层法律咨询员掌握和上报的,有66%是依据基层咨询员提供的详细资料处理解决的。
从被动援助向积极作为转变 法律服务不能单纯停留在发挥安顿后方作用上,更应注重提高官兵法律意识,着眼解决“法纪教育不得法,官兵依法维权不得力”的问题。通过探讨,他们摸索出“三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即将法纪教育与思想基础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
今年5月,他们还选定并统一配发了《军营说法》,要求各级法律服务人员作为专题教育统一给官兵们上课。基层某中队还邀请了地方律师事务所为部队官兵上法制教育课,邀请地方交警到项目部为官兵讲交通法规,开展违规交通事故图片展览等,使官兵们深受教育。
近两年来,四支队做到了中队每个月开展1至2次法律常识教育,每季度开展1次法律专题教育,共创办了法律专题橱窗20多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达到了强化官兵法纪意识,提高官兵法律素养,积极预防化解各种矛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