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新消息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摇把子”到视频通话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中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对于国人却颇有些沧海桑田。其他方面暂且不表,单论我国的通信业,在这不长但也不短的三十年间,许多技术由盛及衰、一些应用从无到有……三十年前,打个电话得去邮电局排上半天队,百姓戏称"通信基本靠吼";三十年后,手机、互联网交织出密密麻麻的通信网络,想不接电话得去深山老林躲上半天,通信业早已旧貌换新颜。

  "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这样预言,而三十年后,我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从0.38%上升至73.6%以上,移动用户数从零到六亿多之众,实现如此飞跃的发展轨迹值得探寻。

  ■新快报记者 曲瑜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摇把子"电话是奢侈品

  现在习惯一两年就换部新手机的人们可能难以相信,三十年前,一部现在看来已经是文物的"摇把子"电话也是奢侈品。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全国全年长途电话共计1.9亿次,本地电话用户192.6万户,除以我国当时的人口数,平均每一百人才拥有固定电话0.38部,而全国市话约有三分之一靠人工转接,大部分县城和农村停留在"摇把子"电话状态。电话是普通百姓不敢奢望的稀罕物。

  一位《新快报》"老"读者介绍,当时不仅电话普及率比不得现在,连公用电话也只设在部分繁华地区,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打电话需要排队等上半天甚至一天是常事,"如果住得近没人会去打电话,跑去当面说也比等电话快"。该读者说,如果需要打长途就更复杂了,"首先需要去邮电局,然后按规矩填申请单,自己和对方的姓名、单位都要写,最后排队等叫号才能打上"。

  或许正是由于电话的稀少以及打电话过于繁琐,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如今更多只在老电影中见到的电报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一位电信老员工介绍,发一份电报大概需要几毛钱,虽然价格在当时不算便宜,但因为简单快捷,那时百姓有红白喜事、需要向亲友传递信息或者办理事务都会去发电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通信员敲打键盘发出长短不一、滴滴答答声音的画面,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摇把子"电话已不多见,3G手机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古老的电报也已被传真、短信所取代,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百姓而言,无法忘却的只是那段属于那个时代人的共同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风靡一时的"大哥大"和BP机

  资料显示,1987年以前,全国电话电路仅为2.2万条,长途传输以明线为主,公众电话网总容量仅为435.5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还不到0.5部。

  1983年,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的移动电话系统(AMPS)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建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之后,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公用移动通信网。

  直到1987年,广州也开通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为700个,实现了中国内地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

  "近年来,蜂窝移动电话(大哥大)和无线呼机(BP机)在我国发展迅猛,其用户数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继续增长。"1994年的一篇新闻报道表明,从前只在热播的香港电视剧中见到的"大哥大"和BP机80年代末开始,已经渐渐走入我国百姓的生活。

  那个时候,作为移动通信的代表,"大哥大"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尊贵无比。据了解,当时购买一部大哥大价格是两三万元,大笔的入网费、通话费更是普通收入者消费不起的。除了"大哥大",那时,并不能即时通话的BP机也曾风靡一时,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办一部BP机费用也不低于千元。虽然价格并不"亲民",不过,"大哥大"和BP机的出现唤醒了中国内地百姓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手机上网通话面对面

  "大哥大"唤醒了中国内地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但由于昂贵以及蜂窝移动通信网缺点在使用中逐渐显现,到90年代中期,政府已经意识到,蜂窝移动通信并不适合成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通用移动通信技术。

  1994年,原邮电部最终确定和宣布了中国将引进GSM技术标准,1994年10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

  此后几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用户数连年翻番,网络扩容速度快得惊人,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到1997年,我国手机用户迅速攀升到1000万户,而4年后的2001年,这个数字为1亿户。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除了手机用户数不断高涨带来手机资费以及手机价格不断降低外,最值得关注的通信记忆当属短信。公交车上、街道上、商场里,低头敲击键盘的人开始随处可见。时至今日,短信和通话一样,已成为移动用户使用手机的最基本功能诉求之一。

  除了短信,手机的亮点应用还有手机互联网,在即将展开的3G时代,手机更在向着移动的互联网终端不断发展。

  相关链接

  我的通信记忆

  70年代代表陈先生

  "摇把子电话我用过,大哥大看别人用过,用过BP机,数字移动电话刚出的时候我就买了,我们这代人可以说见识了很多现在见不到的东西"。

  陈先生说,虽然现在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不过他却很怀念用BP机时的感觉,虽然不能直接通话,但是也不会错过信息,而且还可以避开不想回应的电话,不像使用手机什么电话都得接。他说:"那个时候,有个笑话说:'有事CALL我。''可是你 CALL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

  "当时很多的港剧都喜欢来一句:有事CALL我,看得多了,大家也跟着讲,讲得多了就成了时髦。"陈先生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他办第一部BP机时,也花费了数千元,直到90年代末,BP机还是很常见的通信工具,"那时,公交车上常常不停听见滴滴声,大家都低头看自己的CALL机,很有意思"

  80年代代表王小姐

  从事广告业的王小姐出生于南方一个省会城市,作为曾经被称为"小太阳"的一代,在王小姐的成长期,电话在大城市已经较为常见。"我对电话最初的印象是在幼儿园,那个时候奶奶常带我去妈妈单位接她下班,我们会在传达室给妈妈先打个电话,我还记得那部电话是转盘式的,我常常缠着奶奶让我打电话,因为很喜欢玩那个电话,传盘拨到一个数字它会自动弹回去,小时候觉得可好玩了。"

  王小姐说,家里装电话时间要晚一些,"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93年左右吧,那个时候初装费好像上千,我跟大部分同学家都是几乎同时装上的。那个时候觉得好兴奋,电话一响就冲过去接,还常常抱着电话和好朋友从作业到八卦聊个不停,爸妈常常让我不要打了都不挂"。

  现在已经工作两年有余的王小姐使用的是一部诺基亚智能手机,是她的第五部手机,不过,她表示,对于通信的最初回忆永远停留在妈妈单位那部好玩的"转盘"电话。

  90年代代表小海

  "我的第一部电话是小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小灵通"。目前读初中的小海向记者谈及自己的通信回忆,同许多生活在城市的90后孩子一样,小海的学校离家距离较远,需要坐公交车上学放学,父母担心小海在外的安危,所以小学二年级就给他配了一部小灵通。

  "没多久就换了,因为有点大,样子不好看"。小海的第二部电话是一台索爱手机,是父亲用过的彩屏机,"像素很差,所以只用了一年不到"。小海介绍,后来因为考试成绩让父母满意,五年级的时候换了另一部手机,还是一部直板的索爱。"现在我用的是一部夏普水货机,红色的,和我的PSP一样的颜色。"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曲瑜)

(责任编辑:黄成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