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金融危机能否挑起战争莫衷一是 孟买袭击成样本

  金融危机会诱发战争吗

  自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人自己总拿这次危机与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相提并论。而世界各国对于那一轮“大萧条”及世界经济动荡最为深刻的记忆,莫过于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边是美国持续深化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另一边是美国某些实力人物、新保守派策士不断叫嚣的军事威胁。有分析人士提出过这样的担忧:如果不能抑制衰退,无法抵挡美元霸权正在遭遇的“逼宫”,那么,挑起一场战争,或者向“非美力量”发出战争威胁,或许将成为华盛顿实现战略翻盘的最后一搏。

  11月3日,奥巴马胜选的前一天,俄罗斯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叶夫根尼·明琴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总统大选后,可能会挑起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武装冲突,“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机”,因为“美国精英阶层的情绪中存在着依靠外部冲突来解决国内问题的欲望。”

  据路透社报道,10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演讲时表示,“在不对现有核武库存进行实验,或者进行一个核武现代化项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保持可信的核威慑力……核武器的威力和它的战略影响力是一个‘至少不能被长期关在瓶子里的妖怪’。”他还说,自“冷战”结束后的1992年以来,美国还没有进行过任何核武实验。

  对于这种“暗示”,有美国议员直截了当地提供了注脚:“这为发展新的核武能力打开了方便之门,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与盖茨强调中国、俄罗斯“不断更新着核武器”的言论相类似,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顾问委员会也出炉了一份报告,夸大在未来十几年内新兴大国的核武器打击能力。

  专家认为,这份报告的客观性令人不齿,但它想散发的战略意图却值得一提——美国鹰派想传递的讯息是,起码在最近几年之内,美国还有能力“低损伤”地军事打击其他大国,因此美国现在仍然可以进行军事讹诈。

  在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后的10月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则这样的“新闻”,它引用“法国媒体”的报道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已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报告,评估发动一场战争来转嫁目前经济危机的可行性。但是这则“新闻”没有给出“法国媒体”的名称。

  《环球》杂志记者用法文“兰德公司”、“战争”、“挽救”、“经济”等词语进行了搜索,结果没有在法国任何主流报刊上发现有此消息。

  对于金融危机是否会引发战争的话题,各种牵强的理由甚至虚假的“新闻”在各类论坛、会议、网络空间里甚嚣尘上,看法也莫衷一是,那么,在现实的世界中,是否存在以外交事件或战争方式转嫁危机的阴谋与冲动呢?

  军事风险下的“不稳定弧”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

  近一段时间,从印度、巴基斯坦到伊朗和叙利亚,似乎正在形成一条“不稳定弧”。对于美国来说,它们是与“其他力量中心”紧密相关的“关键国家”,它们的稳定与动荡,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印巴冲突的诱惑

  时间紧迫,证据不足,真相或许难以迅速揭开,不过就在孟买恐怖袭击还没有完全平息的时候,印度政府显然已经开始主观猜测谁是“幕后黑手”。

  始于11月26日夜间的连环袭击发生后不到24小时,印度总理辛格即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对“邻国”提出警告:“不会容忍袭击者利用邻国领土向印度发动袭击,如果邻国不采取合适措施,将付出代价。”

  随后的28日,他又在电话中对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说,“恐怖分子的武器弹药均来自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同一天,印外长慕克吉声称,“初步情报显示同巴基斯坦有联系的武装分子策划并执行了一系列袭击”;而印度内政部副部长更是向BBC表示,“所有枪手均来自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方面,从防长、外长到总理、总统,均表示印方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不过据巴私人电视台GeoNews报道,为了应对可能与印度出现的紧张局面,巴正计划将10万部队从该国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区调往印巴边境。

  而后的12月2日,《印度时报》援引印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将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应对“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威胁”。

  在此次恐怖事件中,虽然有一个自称“德干圣战者”的组织宣布对袭击负责,也有西方媒体推测与“基地”有关,但是也有分析认为,在各种证据还有待收集、验证的现在,与其臆断谁是主谋,还不如关注谁是“受益者”更有价值。

  印度情报机构官员11月30日披露,他们当天收到了“德干圣战者”的一封电子邮件,后者在邮件中声称,在成功实施了连环恐怖袭击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原定的目的——使印度经济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此前,彭博新闻社也报道,恐怖袭击事件将“吓跑”印度扩张其经济和市场所需要的投资。“计划前往孟买的商人可能会犹豫再三。他们不会很快就忘记这次恐怖袭击事件。”日本《产经新闻》则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股市等证券投资撤走的情况已十分突出,如果外资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减少,那么印度经济将面临急刹车。

  由此,有评论认为,这次“恐怖战争”选择了印度“金融中心”孟买这个节点,就像一份为西方“量身订制”的产品。

  一股势力瞄准了印度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外资的缺陷,刻意选择孟买来打击印度经济的稳定性。一旦国际资本在“恐吓”下立刻大规模抽逃,那么连粮食都不能自给的这个南亚大国或许面临崩溃。如果印度恳求美元或欧元再次回来,那么,届时它很可能成为一个被西方资本完全控制的国家。而“国际硬通货”则可以“购买”新德里的对外政策,包括挑起印巴冲突。

  借助向巴基斯坦施压来转移国内矛盾似乎是印度社会的“习惯性思维”,恐怖袭击刚刚发生后的形势似乎在“一如既往”地发展。

  据CNN于12月1日的报道,美国反恐部门的官员也在“提醒”:一个盘踞在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拉什卡-塔伊巴”被认为是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很多迹象都表明了这一点,我们无法排除该组织的嫌疑。”《纽约时报》则说,美国国防部一名前高官透露,美情报机构目前掌握的证据可以肯定,巴军方和三军情报局的前任官员参与培训了孟买袭击案的恐怖分子。

  2008年的几个事件与此具有相同的“牌理”。其中之一是,7月7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印度大使馆门前突发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致死41人,另有140多人受伤。死者包括4名印度大使馆人员。一天后,阿富汗官员随即指控巴基斯坦是幕后主谋,并称这次袭击事件“带有巴情报机构的特征”。当时即有舆论认为,与阿富汗在所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科索沃“独立”一样,这种挑逗无疑代表了美欧共同的声音。随后的7月10日,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阿巴斯少将证实,巴印军队当天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交火。“印度军队用迫击炮和轻武器对巴方开火,巴基斯坦军方进行了还击。”

  对于11月底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伊朗总统内贾德说,“有在印巴之间制造紧张局势的目的”。

  也有分析认为,这完全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如果这场“印度9·11”能被美国“操作”出一个对某些人而言梦寐以求的结局——挑起印巴军事冲突,那么势必对东亚国家形成牵制,甚至拖其入局,与印度军事对峙,从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破坏“南南合作”。6月14日,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巴德汉在纪念切·格瓦拉诞辰80周年的活动上说,美国的真正意图是想把印度变成它在这个地区的“前哨”,对抗中国。

  然而牺牲巴基斯坦对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驻阿富汗美军的主要后勤补给线经过此地,华盛顿也需要伊斯兰堡遏制巴边境两侧的反美武装,配合“反恐”。

  但是也有迹象表明,“将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时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持续不断的驻阿美军越境打击巴部落地区事件之间,美国中央情报局今年5月“确定”了本·拉丹的位置——藏身于世界第二高峰,巴北部山区的乔戈里峰。随后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警告,巴情报机构和部落民兵一直在为塔利班提供援助,“他们为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组织提供训练、情报和财务援助,也协助他们越过边界”。据《纽约时报》披露,布什曾在今年7月秘密签署命令——批准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可以在没有得到巴政府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巴境内执行地面进攻任务。

  华盛顿摆出一副“不再维持南亚现状”的姿态,可能导致南亚国家对美国政策的又一轮揣测,可能引发南亚局势的动荡,而一个混乱的南亚又势必阻滞东亚与中东的战略联系。如果事态发展至此,那么,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威胁、这场“印度9·11”的“历史角色”以及印巴冲突的诱惑,或许又需要以另一种角度审视了。

  军事打击伊朗的“证据”

  美国军事打击伊朗向来不缺少“证据”。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这些“证据”似乎又在汹涌袭来。

  先是11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它的监测数据显示,伊朗8月份储备的浓缩铀总量约为480千克,但到了11月份,这一储备量大幅上升至630千克。“按照这一增速,伊朗有望于明年早些时候拥有足够制造出至少一枚核弹头的铀物质。”

  几天之后,英国《每日电讯报》又于11月24日说,西方情报官员日前拦截了一封由“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希里亲自签署的感谢信,信中对伊朗革命卫队多年来向“基地”组织提供的“慷慨”支持和帮助予以感谢。

  《每日电讯报》说,这封信是9月份签署的,当时美国驻也门大使馆刚刚遭到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该报引用一位西方安全官员的话说,扎瓦希里在信中明确感谢伊朗革命卫队帮助“基地”组织在也门重新建立起了网络,并成功发动了十多次恐怖袭击,包括对美国大使馆进行的两次炸弹袭击,报道还说,这封信“曝光”了本·拉丹的儿子萨阿德的角色,说他可能是“基地”组织与伊朗方面的中间人。

  早在2001年,美国就曾宣称,伊朗为“9·11”劫机嫌疑犯提供了安全通道。而这次英国媒体的爆料,似乎与今年5月美国高级官员的言论如出一辙,当时该官员说,伊朗政府与“基地”组织领导层正在展开秘密接触。

  巧合的是,就在最近这段时间,一方面是“证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以色列空军司令内胡什坦则在通过德国《明镜》周刊“放风”:“以色列空军作好了一切准备……在攻击伊朗核设施方面不存在技术或后勤问题。”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7月13日报道,五角大楼一位高级官员称,布什已对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的计划开了“黄灯”。他说,“黄灯”意味着以色列可以继续准备工作,在准备完成后向美方通报。

  此后有记者问美国国务卿赖斯,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她是否担心美国会在此问题上受到谴责。赖斯表示,以色列有权单独决定是否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

  作为一直主张通过军事行动来制止伊朗核项目的鹰派人士,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曾预言,以色列将在美国新总统宣誓就职前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攻击,“最佳时间将是2008年11月4日美国大选至2009年1月20日新总统就职期间”。《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一位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官员认为,如果本届政府结束前在伊朗问题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们就会质疑政府的行动能力。

  实际上美国大选刚刚结束,伊朗新闻电视台就于11月5日报道,伊朗军队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近来发现一些美军直升机在靠近两伊边境的地区飞行,有侵犯伊朗领空的迹象。该声明还告诫驻伊拉克美军司令官保持美军直升机活动范围与两伊边境的安全距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这种可能触发“擦枪走火”的事件令人想起了今年上半年的美伊“海上对峙”。

  4月25日,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一艘与美国军方有合同关系的船只24日早上在海湾地区向两艘“试图接近”的快艇开枪警告,快艇可能属于伊朗。4月11日,五角大楼说,一艘伊朗小型快艇10日驶出伊朗海域,距离美军“台风”号舰艇只有180米左右,美军随即发射信号弹将其驱走,当时还有另外两艘伊朗快艇也出现在这一海域内。今年1月7日,美国军方同样宣称,当地时间6日清晨伊朗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靠近一艘美国舰艇。

  虽然这三起事件后来被证明为美国军方刻意制造的“假新闻”,但是有征兆显示,并不排除“弄假成真”的可能。

  美伊今年首次“海上对峙”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局于1月8日解密了一批“绝密档案”,其中所披露的最大的秘密是“北部湾事件”的真相:1964年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约翰逊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对于事件的起源,美国政府一直坚称是越南人民军先发起了挑衅,而2008年1月8日解密的档案,却清楚地记录了当时美国军舰之间通话,这些通话显示,越南人民军并没有向美国人发起挑衅。

  实际上导致越战全面升级的“北部湾事件”早在2005年就已经解密,为什么在美伊“海上对峙”之际又要“再解密”?有分析认为,在一个敏感时刻突然解密美国情报部门“策划”出来的“北部湾事件”,有着针对性极强的“实用背景”,实际上就是在威胁伊朗,美国可能如法炮制出所谓的“波斯湾事件”。

  这种分析未必“耸人听闻”,毕竟,本身能源资源丰富,还连接着中东、中亚两大能源中心,并位居东亚、南亚与中东的交通要道上的伊朗,决定着“石油美元”的兴衰。

  空袭叙利亚的双重恐吓

  除了伊朗,美国在中东还有一个对手,这就是叙利亚。

  11月27日,IAEA总干事巴拉迪在该机构理事会的会议上对美国和以色列大加批评,美以对叙利亚的疑点设施采取单方面武力行动,以及事后才提供被毁设施信息的做法“严重妨碍了(原子能机构)做出判断”。

  他指的是去年9月以色列出动战机炸毁了叙东部偏远沙漠地区的一处设施。今年5月,美国情报机构向IAEA提供信息称,那是一处“几乎完工的秘密核反应堆”。但叙利亚坚决否认这一指责,说该建筑物是一处普通军用设施。

  同样是在5月,在土耳其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叙利亚进行了8年僵持之后的首次和平谈判,虽然谈判至今无果,但其间以色列媒体提前曝光了一份“未经证实的叙以和平协定草案”。

  其核心有两点:一、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而以色列则要求叙利亚停止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协助以色列消减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二、以色列要求叙利亚主动公开目前的核进展,同时还要求叙利亚停止与伊朗在核领域的交流,支持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核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根据“草案”,以色列似乎“准备让步”。美国华盛顿大学中东问题专家杜里-拉莫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叙利亚可能“获得戈兰高地这块被以色列事实占领的土地”。

  但这其中的玄机是,叙利亚被认定“与伊朗在核领域有交流”。因此有评论说,这份“草案”表面上要求叙利亚交代自己的核问题,本质却是针对伊朗。如果叙利亚想要回戈兰高地,就只能“出卖”伊朗,逐渐瓦解叙伊战略关系,从而孤立伊朗。由此看来,戈兰高地只是一根巨大的“胡萝卜”。不过这也许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数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中情局局长迈克尔·海登和一些情报官员4月24日向国会6个委员会展示了一段视频录像和其他证据,试图证明叙利亚曾在朝鲜的帮助下建造核反应堆。《华盛顿邮报》说,这段2007年夏天秘密拍摄于叙利亚一建筑内部的录像显示,该建筑物里面的反应堆与朝鲜宁边的核反应堆相似,并有“朝鲜人与叙利亚人一起工作”的场景。报道还说,看过该录像的情报官员都认为这份证据“极具说服力”。

  但也有舆论对录像的时间提出质疑:既然2007年夏天就掌握了“证据”,为什么当时不公布出来?

  一种分析认为,选择在叙以谈判之前披露这段录像(姑且不论其真实与否),美以是在故意显示一种“先礼后兵”式的警告。如果“胡萝卜”不能引诱叙利亚就范,“大棒”可能如期登场——先是国际社会介入调查叙核问题,接着可能是决议、制裁,甚至是军事手段。

  此后的2008年6月,IAEA派专家到叙利亚基巴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10月26日,驻伊拉克美军首次越过伊叙边境对叙领土进行了军事打击,造成8名平民死亡,14人受伤。

  伊朗、俄罗斯等国10月27日对此事表示强烈谴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援引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桑·卡什卡维的话说,“伊朗以最严厉语言谴责”这种侵犯他国领土的行为。俄外交部发表声明说:“这种单边军事行动无疑将对地区局势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欧盟对于美军越境射杀叙利亚平民的反应也很强烈。10月27日,作为欧盟轮值国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公开要求“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由于叙利亚是欧盟“地中海计划”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欧盟的斡旋下,叙利亚与黎巴嫩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欧盟“地中海计划”的实质是不仅要与美国的“大中东计划”争夺中东话语权,更蕴藏着欧元在此地区逐步排挤美元的构想。在此背景下美军越境袭击叙利亚,以色列威胁黎巴嫩,都似乎显示出金融危机下美国对欧盟“改革方案”的真实看法。

(责任编辑:guoqiang)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盖茨 | 兰德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