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梅兰芳重孙称京剧不丢魂出超女快男也无妨(图)

  身为80后的梅兰芳第四代后人梅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称京剧只要不丢魂儿扮超女快男也无妨

  电影《梅兰芳》上映至今,国内票房直逼亿元大关。在第59届柏林电影节上,15年前凭借《霸王别姬》折桂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陈凯歌,将携这部新作,再次尝试用京剧征服世人。一股“梅兰芳热”和“京剧热”正在发酵。

  26岁的梅玮,是梅兰芳家族第四代中唯一接受过京剧训练的,北大毕业的他目前在梅兰芳纪念馆工作,在曾祖父生活过的四合院里守望着曾祖父留给后人的绝代风姿和绕梁余音。

“80后”的他尝试把京剧融入流行音乐,融入摇滚,他甚至认为京剧舞台上可以出现超女、快男造型的新新人类……一切为了京剧的传承。

  从他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民艺术家”家族对先人事业的尊崇,和“国粹”京剧的彷徨。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他努力地寻找着节奏的平衡点。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强

  电影台词

  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沿着北京平安里西大街,路过气派的梅兰芳大剧院,拐进被古老的四合院簇拥着的、略显拥挤的护国寺街,尽头,“梅兰芳纪念馆”的牌匾低调地享受着冬日暖阳的光辉。

  12月4日,年度大片《梅兰芳》在影迷的热切期待中上映,十多天以来,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故事,通过银幕走进了观众们的心灵,还有不少人为此迷上了梅兰芳和京剧。由于纪念馆位置隐蔽,居住在附近胡同里的老北京经常会遇到金发碧眼或台湾腔向他们问路。

  上周日下午,梅玮在纪念馆里接待了来自台湾的郑女士。她在看了岛内电视台播放的《梅兰芳》电影宣传片后对梅兰芳、对京剧一见钟情,远道而来“预习功课”。事实上,在海峡对岸,除了老者,人们此前对梅兰芳、对京剧的认识非常有限。郑女士在画展前模仿起梅兰芳表演时的手势来,她知道“兰花指”,但对其他手势很是陌生,边看图边比画得津津有味。

  梅玮说,现代工业产品——电影《梅兰芳》,激起了国人对古典的梅兰芳、古典的京剧的兴趣和热情。

  妈妈曾反对学男旦

  作为梅兰芳家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梅玮的爷爷梅葆琛和爸爸都不唱京剧。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爷爷不唱,是因为曾祖父梅兰芳希望他多读书,“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身为企业经理的爸爸不唱,是因为小时候赶上了“文革”——虽然他长得像极了曾祖父且嗓音天赋极佳、梅兰芳认为他非常适合学唱“小生”,但无奈生不逢时。到了梅玮这一代,家学面临失传,最终他挑起了这副担子。

  梅玮9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发话“得让他学点京剧”,“不要到他那一代断了”。出身“革命家庭”的妈妈对京剧不感兴趣,起初反对梅玮去学,尤其反对他学男旦,怕学多了“娘娘腔”。梅玮只是觉得有意思,就抱着尝鲜的心态入了门。从那时起一直到初中毕业,他每个周末都会到西城区少年宫春芽少儿京剧团练上4个小时。那会儿,少儿京剧团不收男旦,老师在领略了梅玮的京剧天赋后,认为“祖师爷给了你这碗饭吃”,就破例免学费地录取了他,全班就他一个“大老爷们儿”,妈妈就更担心儿子变“娘娘腔”了。直到调皮外向的梅玮一天天长大,表现得越来越“爷们儿”,就像电影台词说的“在台上我是个女人,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妈妈才放下了这份担忧。从开门戏《二进宫》学起,一出又一出,还时不时出去表演,还有老人家在寿宴上请他去助兴。虽然爷爷梅葆琛不唱京剧,但他的“玖爷爷”梅葆玖却是京剧大师,梅玮从玖爷爷那里传承着梅家的事业。

  玖爷爷爱听杰克逊

  一说起梅葆玖,梅玮就哈哈大笑。因为这位舞台上一笑一颦一唱都散发着古典柔性美的74岁京剧大师,现实生活中可是位很时尚的“老顽童”。他是汽车、音响以及其他“跟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对音响的里里外外了如指掌,在上世纪50年代就自己鼓捣出了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遥控飞机模型他也做得很好。梅葆玖还喜欢骑车,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呼啦啦地骑一辆摩托车上街拉风,噱头得很,后来还学会了开汽车。

  梅玮说,从曾祖父梅兰芳开始,梅家一直延续着“求新”的思想:“梅兰芳并没有死守着京剧不放,电影里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时装新戏《一缕麻》为什么能够打对台戏打败老前辈十三燕?因为他求新。他后来出访欧美日,见识更加广了,在国外看话剧和芭蕾舞,还带唱碟回国。我玖爷爷小时候爱听歌剧,梅兰芳支持他听,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芭蕾舞体现轻盈的人体美,梅兰芳看了以后深受启发,在京剧表演中就融入了这种感觉。改革开放后,玖爷爷也听流行音乐,什么迈克尔·杰克逊啊、席琳·迪翁啊之类的,他都喜欢。跟梅兰芳一样,玖爷爷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与有些世家的严厉家风不同,梅家的家庭环境向来很宽松。梅玮从小也爱听流行音乐,后来愈来愈另类,喜欢上了摇滚、甚至重金属。2001年考上北大中文系以后,他干脆就在学校里拉几个哥们儿组了一支摇滚乐队,尝试把京剧和摇滚融到一起。创作了两首“京剧式摇滚”,公开演出后反响不错。

  京剧舞台上出现

  “快男”、“超女”也无妨

  样板戏,“80后”的父辈们多少都能唱上几段,是那代人青春记忆中的流行文化。梅玮认为,排除意识形态因素,样板戏是成功的。一是因为政府利用公权力推广,二是因为样板戏本身好听、好记。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称样板戏是“京剧继民国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如今,“样板戏进课堂”,人们争论“样板戏太多,传统戏太少”的问题。在梅玮看来,样板戏的台词,如“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小孩子一听就懂,不像老戏,文绉绉的,小孩听不懂。通俗化和现代化,应该是京剧发展的方向。

  假如某天梅玮标新立异地包装出了“快男”、“超女”造型的京剧演员,了解他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他严肃地对记者说:“总是吃老本,观众肯定会审美疲劳的。《大宅门》的作者郭宝昌说:"京剧应该改良,改成什么样都是好的——因为至少她在改"。梅兰芳说过,京剧应该"移步不换形",在不丢"魂"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电影里说“梅兰芳是座儿的”,梅玮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如果快男、超女造型的演员能够在不丢京剧"魂"的基础上赢得老百姓的喜欢,又有何不可呢?电影里大家都看到了,梅兰芳演的时装新剧受到了老百姓何等的追捧?京剧,需要经典,但不能总是那几出老戏,我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只要不引起笑场,快男、超女式的造型唱京剧也无妨,观众才是上帝。昆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她太高雅了,老百姓接受不了。”

  梅家人不能不管梅家事

  虽然家人并没有给梅玮继承家业的压力,但梅兰芳的重量,始终压在他的心头,始终有一份责任感把持着他前行的方向。

  “本科在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因为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出现在民国,凑巧是现代文学的繁荣期。本科毕业后,我想提升一下自己的京剧专业知识,就又进中国戏曲学院念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在目前京剧的处境下,在当下这个信息社会,比起表演,京剧文化研究对推广京剧的作用会更大些。本来我姑姑在梅兰芳纪念馆工作的,可她现在身体不好来不了了,梅家人不能不管梅家事啊,所以我七月份研究生毕业后就来这里了。”梅玮向记者说明了自己成年后做出各次人生抉择的理由。

  梅兰芳纪念馆每年都会举办“京剧进校园”活动,组织京剧团把首都各个大专院校都扫一遍。目前,梅玮正在为中央电视台的九集京剧纪录片写本子。他以推广京剧为己任,希望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为京剧“争得一个地位”。他偶尔也会开口唱唱,大学时在晚会上唱,有特殊活动时也唱。“明年梅兰芳诞辰115周年,我得唱唱,现在正在吊嗓子。”梅玮说。

  梅玮谈电影《梅兰芳》:

  黎明演得到位

  片中唱段由梅葆玖配音


  作为“梅家第四代”的代表,梅玮对曾祖父的生平事迹耳熟能详。他对电影《梅兰芳》的评价是:“拍得比较谨慎,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处理没有过激。”黎明的表演在观众中有争议,不少影迷说他“身材太高大”——现实生活中的梅兰芳身高在1.7米以下,演起戏来“娇小玲珑”。但梅玮认为黎明“演得还是到位的”,他内向稳重,带几分忧郁,气质与梅兰芳颇为相似。

  他的爷爷梅葆琛在世时,陈凯歌去他家,对梅葆琛老人说:“您放心,我一定把电影拍好。”梅家人对陈凯歌非常信任。剧本做了一些修改,陈凯歌就孟小冬那一段故事的安排征求梅家的意见,虽然梅家对那段尘封往事素来有些避讳,但他们还是宽容地同意了。梅玮说:“这段故事至少能让观众感觉到梅兰芳是个"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当时没有自由,就好比今天所谓的影视巨星,被包得死死的,不能谈恋爱……”

  影片中深受观众喜爱的十三燕,系虚构人物,是那个时代某些排斥创新的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缩影。

  历史上确有“枪击”一事,但电影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偏差,事实是:一名“粉丝”近似疯狂地喜爱梅兰芳,以至于想枪杀他——就像一名疯狂的英国歌迷枪杀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一样。这位病态的戏迷进入会场后,问一位记者“谁是梅兰芳”,记者见他稀奇古怪的,就留了个心眼儿,说自己就是,结果记者不幸被枪杀。

  整起事件都与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即真实历史上的齐如山)无关。了解齐如山的老一辈京剧家都认为这个人物被丑化了——当然,这种丑化是电影艺术处理的需要,事实上,齐如山既没有极端到指使人设套枪杀孟小冬,也没有打电话给日本人谎称梅兰芳愿意出台表演。

  梅玮透露说,影片中梅兰芳从小到大的唱段,其实都是由梅葆玖先生于去年11月份配的音。74岁的梅葆玖老当益壮,为之付出了很多,没日没夜地录音,录了很多遍,从中挑出最好的来配电影。

  梅家人对待这部电影的心态很平和,梅玮说:“拍这部片子,至少能让很多观众知道梅兰芳,从而知道京剧,这是电影最大的意义。陈凯歌说他要拿这部电影去冲击奥斯卡,祝他成功。”

  京剧困境:

  票价超出工薪阶层承受能力

  京剧不“申遗”,因为“京剧还没到昆曲那种濒临灭绝的绝境”。梅玮说:“跟梅兰芳时期的火爆情景肯定是没得比了。电影里十三燕在听说上座率只有六成的时候说"两套房子没了",你看那个时期京剧演员的收入有多高?京剧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大片,梅兰芳、十三燕就是那个时代"粉丝"为之疯狂的偶像。”据他所知,京剧演出目前还是比较火爆的——至少在北京如此。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告诉他,现在他们每年有250场以上的演出,而且可以盈利。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每年不少于200多场,上座率在七成以上。

  但梅玮对京剧演出市场的现状有几分担忧:京剧票友的确一直到现场捧场,但票价太高,180到1000元一场。梅玮和许多老前辈都觉得这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不利于京剧在这个“生死存亡之秋”的普及和发展。“一个流行歌手去跑台子,带上一盒伴奏带就能唱一整个晚上了。京剧不一样,需要管服装的、管化妆的、管道具的、检场的、跑台的、乐队演奏的……还需要很多演员。每场演出都相当于一场由流行歌手花巨资打造的演唱会。”

  目前,北京的几大京剧团都属事业单位,京剧演员每月领取稳定的工资,除此之外,“角儿”跟跑龙套的,演出奖金几乎一样多,直接导致很多“角儿”、“大腕”忙于走穴。而在梅兰芳时期,是由演员带团出去表演的,梅兰芳“挑个班”,直接跟剧场老板联系,双方分成,然后由梅兰芳给下手按劳分配地分钱,中间少了剧团这个环节。

  梅玮他说,中国应该把京剧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不能光靠国家养着,需要国家扶持,但根本上还得靠京剧人自己的努力。市场是判断一门艺术社会价值最重要的标准。梅兰芳在解放后为什么能成为“人民艺术家”?就是因为他给老百姓演戏,老百姓喜欢他。

(责任编辑:徐永刚)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梅兰芳 | 梅玮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