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10月14日,亲友在为红新村村民姜龙洙祝贺65岁生日。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生活
10月14日,村民南明玉在自家的跑步机上健身。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生活
10月14日,村民在红新村的门球场打门球。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生活
10月14日,村民带着孩子在红新村的路上玩耍。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生活
这是10月14日拍摄的红新村一角。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生活
10月14日,村民徐英子在家打扫房间。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高增双摄
哈尔滨市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是1979年建村的一个小村庄。从昔日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今天的品味生活,红新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清晰的足迹。
建村时,红新村的村民虽种的是大米,可为全家人填饱肚子,要把大米换成粗粮,村民们“种大米吃小米”。改革开放加快了红新村融入世界的脚步,村民不再只盯着土地谋生计,陆续开始走出国门务工。到目前,全村1400多口人,900多人远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务工。
2007年,依靠劳务输出、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民族食品开发、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今天的红新村是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在生活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今非昔比。饭后喝杯咖啡,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习惯,村里建起了门球场,村民们时不时会组织比赛。一些村民还买来了健身器、跑步机,在家中享受健身的快乐。
上图为10月14日,红新村村民孟浩在家中看电视(新华社记者高增双摄);
下图为10月14日拍摄的红新村村民卢点顺一家七十年代住过的房子。房子已废弃多年,卢点顺一家八十年代就迁入了新居。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