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旧邦新命:感受改革开放30年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新消息

待业青年成为餐馆老板 首设餐厅残疾人通道(图)

  坐落于广州市人民北路939号的流花阁餐馆,是一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档次相当高”的酒店,分店已经开到了香港。也许很多人都难以想象,30年前,它只是一个占地十多平方米的用石棉瓦搭成的小铺面。当年的小饭馆老板周敬居,如今已经成为广州市流花阁餐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78年,我刚刚30岁。”已是花甲之年的周敬居回忆起那个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年头,感慨至深,“一直觉得前途渺茫的我就在那一年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辍学后没技术揾工难

  在周敬居的童年记忆里,他从来不敢奢望穿新衣服新鞋子,总是没有钱交学费,每到开学时父母就发愁。尽管成绩优异,初中刚毕业,他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辍学。

  辍学之后,因为没有技术,找到一份工作对他而言也成奢侈,甚至连“揾一份打零工的活都很艰难”。1979年初的一天,他终于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待业青年可以干个体户!政策是自筹资金、自组人力、自找场地、自负盈亏、自我经营。”他说,“个体户?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搞这些都是资本主义!”

  他顿时觉得人生有了希望。可是,干什么好呢?周敬居身无长技,又没读多少书。一时间想不出招来。一个傍晚,弟弟大声叫他吃饭,他脑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吃饭!民以食为天。不是每个人都要吃饭吗?我何不开个餐馆呢?

  卖掉单车手表改善店铺

  1980年,想做“正当生意”的周敬居到工商所办了个营业执照,召集了几个是归侨的年轻人,用三角铁和石棉瓦在他摆地摊的地方搭了棚子,最初的流花阁餐馆就这样开张了。可是,当时的流花阁餐馆“就餐环境”实在简陋得让人望而却步,每逢下雨,棚里就到处漏雨,客人就笑他:“周老板啊,你这流花阁干脆改名叫"流水阁"吧。”而前来就餐的客人自然也寥寥无几。

  他只好卖掉自己当时的最好家当:一块上海牌手表和一辆单车。再加上几个归侨朋友的“注资”,餐馆终于红火起来。

  增设福利餐厅服务残疾人

  一天早上,周敬居发现餐厅里的一位残疾人十分艰难地在就餐。他心中一动:自己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生存尚且如此艰难,何况残疾人呢?我要增设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餐厅!

  他不顾家人和股东的反对,自己出了八成的资金,在餐馆增设了残疾人福利餐厅。这是广东省第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餐厅,餐厅修建了广东省第一条无障碍残疾人轮椅通道。

  “当时,连花园酒店、东方宾馆都没有残疾人轮椅通道呢!”说起这一点,周敬居不无骄傲。很快,流花阁餐馆又制订出了全国饮食业第一个盲文菜谱。在福利餐厅里,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洗手间,有残疾人可根据需要调节高度的特别桌椅,聋哑顾客可以享受不损咽喉的清淡菜……

  这时,周敬居的残疾人轮椅通道却被城管认为是违章建筑,勒令拆除。“幸好,当时的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特意下文保住了这条具有特殊意义的"违章建筑"。”他说。

  此后,周敬居又甩出惊人一招——开始招聘第一批为残疾人服务的聋哑服务员。因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再加上出品地道,流花阁餐馆很快扬名海内外。除了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客人纷至沓来,日本伤残人协会、苏联国家大马戏团等国外社团也纷纷慕名来此就餐。

  周敬居说,亦善亦商是他的经营之道。他会用全局的“商”去补局部的“善”。除了做好福利餐厅的“善”,他还有许多“经营绝招”。“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根本不可能有今天。”曾连续担任过三任政协委员的周敬居坦承。

  文/图 本报记者 黄蓉芳

  手握二十多个技术证书的技工金树桂自信非常

  “老婆,有技术就不会饿死”

  “改革开放前,我的家里穷得经常连几块钱都拿不出。那时,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开上"四个轮子"。”今年54岁的金树桂,是广州市政协机关服务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自称没读过什么书的他,却手握20多个技术证书。

  高中毕业后的1972年,他进了当时的广州市旅业公司维修技术小组当学徒。当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一家七口人,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

  那时候广州的旅业极不发达。宾馆屈指可数,而且还很难入住。据金树桂回忆,当时番禺人到广州来办事,必须在广州过夜。“因为只能坐船,一趟要一两个小时,而船的班次又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旅馆。

  那时候要住旅馆,他们一般会带些农产品,托在旅馆的工作人员才能订到房间。“当时,广州只有30来家旅馆,大多数旅馆的房间都得上公共厕所。只有当时的南方大厦、新亚大酒店和新华大酒店的房间才配有卫生间,而且只有华侨才可以入住。”

  在金树桂的记忆里,当时的物资极度贫乏,“一切东西都得凭票供应。”他说,他们家会把一年的布票、油票、肉票全部攒下来,等到过年才用。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广州的菜市场里,有活鱼有菜卖,而且不需要票,价格也放开了!”金树桂现在还记得当初的情景,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又难以置信。“我1981年结婚时,就给了我岳母300元的礼金。”他说,“这在当时很多啦,所以还特别骄傲!”

  恢复高考后,已经23岁的金树桂也去参加过高考。但是,因为基础不好,他没考上。不过,让他觉得安慰的是,还有电大、夜大给他机会。从1982年恢复考证制度后,他一口气拿到了20多个技术证书,“甚至拿到了最难考的高级技师证书”,还当各种考试的评委。

  “现在每个周末都有人请我去讲课、培训。”金树桂说,改革开放最让他受益的是让他的专业技术得到了充分施展。他说,改革开放后,他相信,只要他有技术,就不怕没饭吃。“我也很自信地告诉我老婆:你跟着我,只要我有技术,就不会饿死!”

  恢复高考让来自湖南山村的熊锡源改变了命运

  山村娃广州上大学香港读博士

  “如果有人说,高考制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仅凭这一点,我就要为改革开放唱赞歌,因为,我就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1986年考上大学,是我人生早期最大的转折点。”来自湖南道县一个小山村的熊锡源,在完成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业后,如今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做编辑。他说,改革开放让他成了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我记忆中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挨饿的经历。”熊锡源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大学是什么?在我进大学前,我实在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进了大学,我就可以不再当农民,我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熊锡源说,当年他的父亲也曾考上卫校,通知书来到村里的时候,村支书把读书的名额却换给了别人。那时候不是现在的高考制度,谁上大学、谁不上大学,要村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其实就是几个村里执政的特权人士说了算。有人说,高考制度的独木桥让很多有志之士饮恨终生。可是熊锡源却认为,高考为他这样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进阶机会。

  后来,他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去了香港进修。“每次行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星光大道上,欣赏着夜空中的音乐彩灯,感受着扑朔迷离的气氛,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进入梦幻的感觉。”他说,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从那偏远的小山村一路走来,到这世界大都市求学,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交流,共享研究心得。还结识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这是什么机缘呢?归根结底,都因为高考制度的改革。
(责任编辑:徐永刚)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周敬居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