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17日)
俞正声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30年来,上海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克难攻坚、迎难而上,使上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一 我们召开这次纪念大会,主要是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总结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负重前行、蓄势待发的坚实步履。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计划经济最为典型的地方,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发展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振兴上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一方面从放权让利入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不断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下决心壮士断腕,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海外举债、土地批租、发行股票、筹建商业银行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发展。在负重前行的进程中,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亲自倡导和推行了“实事工程”,当年就完成了有关住房、公交、煤气供应等15件市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受到市民普遍欢迎,调动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实事工程和相继推出的菜篮子工程现已成为惠民举措,被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下来。同时,上海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认真研究思考上海在全国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对如何开发开放浦东、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如何重振上海雄风进行了战略思考和前瞻性谋划。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上海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重镇和改革开放的后卫,在有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内练筋骨,外寻机遇,培养造就了一支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上海下一步改革开放积蓄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东西联动、加快发展的奋进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一出,国际资本蜂拥而入,我国的对外开放也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沿海地区到沿江地区,逐步向纵深推进。上海按照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按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通过“东西一体、联动发展”,依托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浦西的发展,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上海的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整个九十年代,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自主改革和自费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一批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率先进行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上海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中迈出了新步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土地、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上升,环境、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中心城区和郊区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等问题。对此,上海及时提出率先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运行规则,以制度优势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来提升产业能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在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2002年上海又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承办权,全市干部群众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按照国际先进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提出了“继续走在前列”、推进“四个率先”的更高要求,为上海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上海正在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为主线,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和胸怀,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城市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从恢复调整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经过恢复调整、改造振兴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走上了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高的发展新路。从1992年开始,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提高到2007年的52.6%,全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9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310.3亿元,增长了37倍。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国资、外资、民资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运行从半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30年来,上海坚持打“世界牌”,开放的重点从生产加工行业拓展到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开放的对象从部分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世界各地,开放的领域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截至2007年底,上海累计批准来自131个国家和地区的48753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合同外资1294亿美元,实到外资747亿美元,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上海坚持打“中华牌”,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全国的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功能从传统工商业城市转向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目前,以金融贸易、交通通讯、信息咨询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要素市场集聚辐射功能增强,金融、土地、房地产、技术、人才、产权等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口岸服务能级显著提升,2007年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为5209.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7年底,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8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达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通过不断集聚、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更加优化。
———城市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经过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缺电、缺气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管理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目前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已构筑起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成为辐射全国、联系世界的重要枢纽。
———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到2007年底,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10222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0.7倍和5.1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5平方米,增长1.6倍,住房成套化率达到95%以上;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34公里,全市有公交线路927条。促进就业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实惠,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事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0%,全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4.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9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0%左右。
30年改革开放,这既是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也是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在长期不懈的实践中,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险和曲折,但我们不断换脑子、壮胆子、探路子,在困难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第一,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把上海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谋划。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央历来十分关注和重视上海发展,始终要求上海努力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上海也正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率先发展的优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思想武器。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就是运用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积极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实际并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同时,注重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注重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在完善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成功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体现。
第三,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改革和发展。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一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点。虽然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起步较晚,但我们注重利用后发优势,注重抢抓历史机遇,注重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推动东西联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实现了从开放战略、开放结构到开放目标的一系列升级,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在上海30年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有力的证明。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按改革、发展、稳定的顺序安排工作,在战术上坚持按稳定、发展、改革的顺序做好工作;必须既注重改革思路的开创性、发展目标的坚韧性,又注重工作办法手段的可操作性,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认准了的路坚定不移,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五,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四个中心”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正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重视和改善民生,广大市民群众才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变中,深切体验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第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并对上海明确提出世纪末交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份满意答卷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遵照小平同志的嘱托,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牢牢把握导向,抓住工作载体,不断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视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主动出击,打防并举,重在治本;拓宽各种渠道,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应该说,过去上海正是靠坚持“两手抓”,才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为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七,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30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做法。在实践中,一手抓领导班子,通过探索创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以及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各尽其职、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通过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新风正气,反对消极腐败,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一手抓基层,根据社会情况的新变化,特别是上海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数量较多的特点,探索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创造了支部建在楼上等党建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创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建“1+3”体制等基层党建新形式。30年来,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
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深知探索之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市150万党员和1900万人民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同时也离不开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海内外朋友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的关心协助。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来自全国各地参与上海建设的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二 同志们!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能源、环境等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但随着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向新兴市场国家传导、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经济增长呈现了总体放缓甚至面临衰退的风险。就国内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将更多触及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的瓶颈和障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面临更加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为此,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与全国一样,上海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相应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发展已经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和人均水平均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土地环境瓶颈、深层结构矛盾、发展方式转变等难题尚未突破;“四个中心”建设已见雏形,但积聚辐射功能、服务带动作用还很有限;民生保障在全国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保基本、广覆盖,但面对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集聚等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协调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但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任务还很繁重;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但与扩大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差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仍需作更大努力;文化大都市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文化产业有待做大做强,城市精神有待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城市活力显著增强,但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内对外开放态势基本形成,但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上海在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全国水平上将面临新的挑战、更高的要求;党的建设得到明显改进和加强,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
目前,我们正经历着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外部冲击与内在问题叠加,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正处在坚决进行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社会矛盾、真正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立足新阶段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想不想率先、敢不敢率先、能不能率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背过去成绩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以新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新的思维去审视问题,敢于审视多年来曾经在发展中起到一些作用的办法、政策,勇于在一些矛盾交织的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上海的新崛起。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发展转型,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上海经过16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航运业、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推动微电子、汽车、钢铁、化工、装备、船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要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国内影响力、带动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作用。“四个率先”、“四个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发展的目标和定位。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工作时特别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着眼增强上海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对内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国。要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深化交通、科技、环保、能源、信息化、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市场流通和产业协作,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合作,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共同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主动服务全国,鼓励上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要进一步做好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示范和借鉴。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国企的市场化重组联合,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鼓励和支持民企进入法律、法规没禁止的一切领域,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激发民企活力,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国企竞争力提高。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大力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做到既把握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城市和郊区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郊区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郊区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国际吸引力、竞争力,不断提高上海大都市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水平。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们更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重大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集中展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好形象。要毫不放松地做好“引进来”的工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切实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切实提高防范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神圣任务。要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交通、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协调利益中促进社会和谐。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基石。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好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锐气,始终保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激情,为开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