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周年国庆日,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AnthonySaich)教授应邀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冠梓研究员的采访。采访活动从10月1日开始,俟后又进行了两次交谈。
以下是访谈记录。
张冠梓 :托尼·赛奇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们很容易回想起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历史起点。现在,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在讨论、评估这次会议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这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托尼 :历史地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代以来不多见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次会议,这点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其实,在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便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万万没想到中国从此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中国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几十年来自然有变化,但不怎么大,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有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但代际之间是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了。譬如,一个十八岁孩子的父母,他们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这些经历是他们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因而也所无法理解的。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他们的兴趣,他们对社会的感觉,对问题的看法,就与他们的父母差别很大。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变化,这样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在当前的西方是没有的,对西方人而言,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一直以来,我在哈佛给学生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要的讲解内容。了解了它,也就把握了打开当前中国变化及其神秘性的锁钥。
说这次会议在中共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原因在于,它结束了“四人帮”倒台后的两年徘徊,从此也真正叫停了“文化大革命”的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转移,开始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转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从此以后,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漫长历史的国家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亮点。同时,中国整个社会,包括方方面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一个新时期的开端。有人作过统计,1978年以后的三十年里,“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了中国报刊、书籍、报告、讲话中的“高频词”,也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必须经常提起的重要事件。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