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天跃在板房中接受采访 |
困境中的返乡安置
30岁的杨天跃是青川县苏河乡梨子村的村主任,震后他在安置的板房里开了一间小店。但是他每天在店里呆的时间很短,大多数时间都在处理村上不多的十几户安置灾民间的矛盾。
梨子村是整个苏河乡受灾较轻的村,全村目前有12户灾民选择了返乡安置,四户选择了投亲靠友。按照上级的规定,投靠的亲友应为本县之外,中国境内。一旦选择了投亲靠友,户口将被注销,并迁移到“亲友”所在地,每口人可以一次性领到3000元奖励。按照杨天跃的上级——苏河乡党支部书记赵毅的说法,这就是变相的输出灾民。
返乡安置则不同,在专家和上级指导部门的语境中,这是一种相当科学和人性化的灾民安置方式。它是指让灾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以原有宅基地为依托,就地就近、选择安全地点自行安置,政府进行指导和资金物质帮扶的安置方式。但是整个苏河乡,尽管动用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仍然有近200户灾民选择在条件较好的竹园乡的板房里过冬。赵毅对此束手无策:“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没有强制手段……”
| |
赵毅坐在他的新办公桌前 |
赵毅并不像典型的四川人,身高体壮声音粗豪,用青川县组织部领导的话说,这是一个梁山好汉式的基层领导干部,并且地震中受了些刺激。在谈话中,他总是把一句话重复至少两遍。他说自己46岁了,在中国所有的党支部书记里算是大龄了,所以没什么可怕的,他直呼国家最高领导人为“胡老爷子”和“温大爷”,他拍桌子骂专家,说这些人提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提议,“县上顶不住,我也顶不住,只好执行”,比如从最初的鼓励外迁,到后来的返乡安置。
老子不吃你们这套
赵毅说,从地震到现在,他已经“威逼利诱”全乡灾民跑进跑出好几趟,现在再说什么返乡安置,灾民根本不配合。“200多户人住在人家竹园的板房里,请都请不回来!”但同时,却有一部分领了“投亲靠友”奖励的灾民,又要求返乡安置。赵毅说,安置可以,把钱退回来。“反正我没贪污,随便你们上访,别来我办公室跪,老子不吃这套,老子跟你们对着跪……”
赵毅的表现虽然很叛逆,但他还不是这条官场食物链的底端。牢骚归牢骚,该执行的还是要派下去。杨天跃这一级九品开外的芝麻小官就成了最终的执行者,各种各样的难题困扰着他,救火队难当不是因为累,是因为未必能救灭,很多事他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先生存 后生活
| |
近处这家就是占用了耕地的房屋之一 摄影 陈天晗 |
“这个钱一直给到占地的人搬进安置房里去”。
“搬走之后拆房平整土地的钱谁出呢?”
“…………”
这时占地的灾民插话说“搬走了嘛,我们把房子拆了给人家平整好土地撒,牛走一圈就好了撒……”
杨天跃听了很高兴,像是找到了宝库的钥匙。“就这么办。”杨天跃的这个烦恼,来自赵毅的一句话,他说,没地方住的,都给我先去农用地上盖房,“先生存再生活”。但其实,土地和住房对农民来说,全部是生存的大事。抛开18亿亩红线这个大背景不说,少种一季玉米对灾民今后的生活和心理也许都会有难以预料的影响。
杨天跃说,很多人不愿意回来是因为现在盖的房子其实也是过渡性质的,将来还要拆。比如乡上的板房小学,就正在准备拆除,地上已经画了白线,马上要盖个新的永久的小学。学生们则已经提前放假了。“很多人住在竹园,就是为了娃儿能在那边上学,要回来,也要等那边的学校放假,不然回来,都没得学上。”
这些细节都不是赵毅所关注的,这个做事大而化之的乡党委书记反复说:“我们都是凭着党性和良心做事的,这是最重要的。细节可以商量嘛。”他的新年愿望是,上级不要动不动处罚基层干部,他说,“我不怕上级查,今年市里来暗访了老子两次,走的时候都很满意,所有的板房和过渡房,老子都第一时间给接上了水电……”
然而仅仅接上水电显然是不够的。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板房里没有炉子,只能靠炭火。杨天跃说,山里有的是树,但是人人都在盖房,没人烧木炭,所以根本就买不到木炭。很多人只能直接在火盆里烧柴。可是木柴有烟,又容易煤气中毒,于是很多人家都在过渡房旁边又搭了一间“取暖房”,取暖的时候那个小房子里就像在做熏肉。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更难些,电热毯虽好,6毛钱1度的农电显然也不是所有灾民都能消受得起的。
“国家的安置点里就没有这些问题嘛!”杨天跃说。这也是很多人宁可“背井离乡”也不愿意返乡安置的原因。
无论如何,回家都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值得高兴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返乡安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这个愿望所包含的无数个具体而复杂的难题,不能仅仅依靠赵毅和杨天跃这样身处最基层的干部来解决,更不能指望个把灾民的灵机一动。(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