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民间友好夯实社会基础 新华社记者 李志晖 段菁菁
“三十年后再回首——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正在北京举行。透过一幅幅充满历史感的图片,展览勾勒了中美关系从“国家外交”向“民间友好”拓展,三十年间虽屡经考验但历久弥坚的生动画卷。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图片展显示,30年间,两国已缔结35对友好省州和144对友好城市。两国致力于经贸、科学、教育、文化诸领域交流的全国性民间组织已达数十个。近年来,中美两国每年往来人员总数超过2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超过5000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
就在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举行之际,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普通的小区里,一家民间纪念馆也在举办展览。
10年前,年逾古稀的老人潘杰创办了中国唯一的一家民间的中美友谊纪念馆,至今已先后举办《中美友好二百年》、《桑兰之歌》、《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祝贺基辛格博士80华诞》、《中美军民并肩抗日纪念展》等近十个大型展览,反映中美从官方到民间友好交流发展的良性嬗变。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给潘杰的感谢信中说:“您和您的同事已经为中美两国的友谊、理解和合作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潘杰说:“友善的中美双边关系,是对两国生存福祉的最大保障。希望我们民间人士能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两国人民搭建更多的"沟通桥"。”
在最近一系列建交30年纪念活动中,中国领导人指出了民间交流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2日在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晚宴上讲话时说:“我们要加强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不断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础。”
重温中美建交的往事,人们不会忘记,是“乒乓外交”的民间交流开启了国家外交的历史契机。上周,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了乒乓球友谊赛,重温30多年前那场“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创举。
此后,体育一直在两国民众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1979年,NBA球队首次来华访问。如今,中国球员姚明和易建联加盟NBA,中国民众通过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了解美国文化和人民。
中美建交的30年,大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相重合,因而也是双边贸易高速发展的30年。目前,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1984年,一个手拿可口可乐的中国青年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杂志的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如今,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饮用的可口可乐产品已达24罐。微软、苹果电脑、摩托罗拉、通用等美国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7年,双边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24.7%。
民间交流不仅限于经贸领域。《中美文化交流协定》是中美间最先签署的三个重要文件之一。1979年初,新中国派出首批50名赴美留学生。而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2007至2008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8万。
成立于1986年的“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美人文科学领域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该中心毕业的1700多名学生中,许多已成为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法律、外交、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精英。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认为,在中国要提倡“公共外交”,要让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媒体、非政府组织都参加中国和外国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双方容易更直率地表达观点,避免外交辞令。
中国人民对外协会组织的“实话实说”代表团,2002年以来先后四次访美。这个由中国普通农民、教师、学生、民营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先后拜会了近百十位美国政界和民间人士,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普通百姓生活。
1972年,作为中美人民友好象征的两只大熊猫抵达华盛顿国家公园,成为那里最耀眼的明星。20多年后,大熊猫的形象和另一样中国元素被搬上了电影屏幕,这就是引起了中美两国观众极大兴趣的《功夫熊猫》。
观察家指出,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日益加深,为比较客观地看待对方的制度、社会和文化,不轻易被狭隘的政治偏见或国家意识所左右提供了可能。
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民间意义上也与中国走得很近。他的弟弟马克恩德桑乔已在中国深圳生活了6年,并娶了一位中国姑娘。据媒体报道,这位低调的美国人是个“中国通”,在深圳福利院做义工,喜欢《红楼梦》,还曾用毛笔书写成语送给奥巴马。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奥巴马任内将加强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他说,目前美中互相依存,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凸现了美中两国的密不可分。未来,双方一定会携手解决更多问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倪世雄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中美两国都非常强调社会基础,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让两国人民越来越重视两国关系,这些都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