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大妈正将烧过的煤放进家门口摆放的分类垃圾桶中■摄影 本报记者 赵媛媛 |
| |
分类垃圾桶 今年要“裁员”
2012年北京垃圾焚烧率将上升到40%
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北京取得的一个奇迹,但一系列问题也在凸显:垃圾分类进展不尽如人意;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占用良田且浪费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垃圾”成为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绝对的“热词”。许多代表与委员事先做了大量调研,带着问题与思考上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了今后垃圾管理的方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制定垃圾收费政策及标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7%。
从以填埋为主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将使北京垃圾处理在走完无害化之路后,正式踏上减量化、资源化道路。
本报讯 北京2012年垃圾焚烧率将上升到40%,填埋率则将下降到30%。昨天,记者从市市政管委了解到,北京正酝酿垃圾处理结构性调整,卫生填埋不再成为北京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减量化、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方式将后来居上。此外,北京分类垃圾桶将“裁员”,以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无害化填埋占90% 比例太高
正在召开的第十三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垃圾”是绝对的热词,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原生垃圾填埋已经逐渐落后,北京必须采取更先进的处理方式。”人大代表、市市政管委高工、著名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告诉记者。他介绍,2008年全市生活垃圾的日产生量1.84万吨,城八区无害化处理率100%,郊区为85%。但他同时表示,垃圾处理矛盾目前正集中显现。
北京共拥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总设计处理能力10350吨/日,大部分设施超负荷运行,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另外,垃圾处理方式太过单一。“无害化填埋占90%以上,这个比例太高,不仅浪费数百亩宝贵的土地,而且可以利用存在热值的垃圾被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此外,填埋场还存在超龄运转和新场选址难、异味扰民等问题,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
■减量化与资源化是未来方向
北京垃圾结构性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焚烧和综合处理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填埋。奥运会前,本市第一个垃圾焚烧厂——高安屯垃圾焚烧厂运行,余热每年可发电2.2亿度,每年产生的12万吨炉渣将被制成城市道路和防护堤坝的砖头。市市政管委副主任陈玲告诉记者,通州董村垃圾焚烧厂有望在年内投入使用,另外4座垃圾焚烧厂也进入到了规划选址阶段。
陈玲介绍,北京的垃圾管理目标就是要逐步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率,提高垃圾焚烧比例,减少垃圾产生量,减少垃圾填埋量。从填埋为主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到2012年,实现垃圾焚烧率上升到40%,垃圾填埋率下降到30%。
“十一五”期间,本市还将建设大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5座,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施4座。届时,北京将在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后正式踏上减量化、资源化道路。
■避免市民“犯晕”
分类垃圾桶要“裁员”
记者了解到,今年,本市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垃圾全程减量和资源再利用体系,而该体系首先将给分类垃圾桶进行“裁员”。
记者了解到,“裁员”后的垃圾分类将按照“大类粗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产废特点,采取不同的垃圾分类方法。今年开始,居住区设置的垃圾桶将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单位设置的垃圾桶将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而公共场所垃圾桶只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之所以如此,是因此前的垃圾分类方法容易让市民“犯晕”,“裁员”后的分类垃圾桶将更具指导性,也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代表提问
朱崇君代表:既然已经设立了初步分类的垃圾箱,清运时为何还要“混装”?
市市政管委:目前,垃圾分类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的系统运行体系尚未形成,现有的垃圾收运、中转等基础设施设备难以适应垃圾分类的需要,存在不配套、不完善、不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经济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的资金投入有限,造成了分类后的混装。今年,本市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垃圾全程减量和资源再利用体系。
安丽娟代表:很多中小餐馆把泔水卖给远郊区县养猪场,我调查时发现,几乎大部分中小餐馆都表示不愿意将来花钱将泔水送到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去处理。餐厨垃圾专门处理厂会不会因为这些中小餐馆不配合而造成“垃圾原料不足”?
市市政管委:现在餐厨垃圾处理厂不是原料不足,而是处理能力不足。北京的餐厨垃圾日产生量为1500吨,而目前的日处理能力不到500吨。今后建成处理设施后将对整个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进行严格的规范。2005年,本市已经颁布和执行了《北京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其中就规定,餐厨垃圾必须交由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而餐厨垃圾运输也必须持证和使用专用车辆,而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喂禽畜,将被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探访一:垃圾分类
一个巧妙的“制度设计”
使垃圾分类在小山村畅行
垃圾换酱油 坚持两年多
本报讯 提起垃圾分类,很多人认为是城里小区的事。想把垃圾丢掉,要站在垃圾桶旁琢磨半天。可在门头沟王平镇东马村,村民们最欢迎的就是这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这样的新鲜词,在村民口中就像家常便饭,每个人都能给你讲一段。
■每月日用品 全用垃圾换
从2006年11月开始,村里试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村民只要按要求把“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可再生垃圾”分别收集,每天固定的时间由垃圾回收员发放兑换小票,到月底,村民就可凭一定数量的小票兑换酱油、醋、食盐、洗衣粉、卫生纸等日常用品。
昨天记者走进东马村村民家中,发现每户的墙角都摆着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现在每个月的酱油、洗衣粉都是靠垃圾换来的。”村民彭大妈笑着说,如今家里的日用品全是垃圾换来的。
据了解,平均村里每家每月能攒20张兑换小票,每张小票可抵5毛钱,一个月下来,垃圾能兑换10元的日常用品。村民尝到了小“实惠”,自然欢迎垃圾分类。正如村民许来存在打油诗中形容的那样:“破破烂烂分着收,换成米醋和酱油;能够捡得都要捡,换成手纸和咸盐。”
■掉一片树叶 村民也要捡起来
彭大妈告诉记者,过去大家倒垃圾没有固定的地方,“就是随便找个大沟一扔,沟里堆的全都是垃圾。一刮大风,树上挂满了塑料袋。现在,树上掉片树叶我也得捡起来。刮风不怕了,刮完风我还出来扫扫地,收来的土将来还能卖钱。”
村里前任支部书记宋增武说,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刚开始在村里推广难度很大,但经过近两年的推广,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了村民的习惯。村民吴桂兰总结,“简单来说就是,除了石子不用捡,其余的都能捡。”
■垃圾带回家 公共垃圾箱“下岗”
在东马村,村里由于垃圾已经被村民各自打扫收集,路边根本看不到一片小纸片。由于大家有垃圾都主动带回家,2007年9月村里就撤销了路边的公共垃圾箱。
记者从王平镇了解到,去年,全镇已经撤销垃圾箱、垃圾池300余个,减少了蚊蝇滋生,街道更加整洁干净。此外,在试点的6个村的基础上,现在王平镇20个村已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回收。
截至去年底,全镇已经有5个村设立了厨余垃圾堆肥场,6个村的厨余垃圾直接在镇堆肥场消化。各村用于厨余垃圾和白色垃圾的奖励金额约35万元,收集白色垃圾累计达54.8吨。
■“小钱”奖励下
村民家中实现垃圾分类
2000年前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若干文件推广垃圾分类,但推广起来困难重重。
2007年6月,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建国和同事们将垃圾分类的第一块试验田放到了门头沟区王平镇。没想到在城里怎么也推不开的垃圾分类,在山区村民家中竟然这么顺利。
冯建国这样总结垃圾分类的理论与实施模式,“将‘事后花大钱治理污染’转变为‘事前花小钱管理垃圾’,即政府拿出一点小钱,奖励农民,让农民在家将垃圾分成5大类,实现垃圾源头分类”。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