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谁为流浪者提供一方栖息地
■委员建议每区设安置点 ■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回应:开展救助进社区活动,帮助真正的无家可归人
□晨报记者 徐 翔 罗剑华 谢 磊 赵 磊
零下寒夜里,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奈露宿街头。
调查:宁睡马路也不愿回乡
1月15日凌晨零点15分,陈阿婆在九江路附近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台阶前,找到了自己的住处。她用在白天找到的所有纺织品,在冰冷的台阶上垫出了一片仅够她团着身子侧卧的“地铺”;再把从垃圾桶里找到的黑色垃圾袋对半撕开,当成了挡风遮雨的“毯子”;临睡前,她还小心脱下脚上的鞋,别在专卖店的门把手上,再用纺织品把自己从头到脚全部包住,蚕茧般地开始了一天的睡眠。
“什么,什么?”当记者轻轻拍打“蚕茧”时,陈阿婆立刻警醒地从“地铺”上坐起。好容易打消疑虑后,陈阿婆才道起露宿街头的缘由,今年60岁的她因为老家年景不好,被迫只身来沪靠拾捡破烂为生。去年废品回收价格较高时,一天靠卖破烂能换回20元钱,除却两顿饭钱外,每周还能有些积蓄。
“不过现在天太冷了,破烂也不值钱了”,陈阿婆轻声叹道:“在上海不管怎么样总比在老家过得好。”所以,她不但没有回家过年的打算,还想年后让儿子也来上海。
“那么冷的天,为什么不去能提供免费食宿的救助站呢?”阿婆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坐起身子回答说:“(救助站)太远,车子颠得头晕。”
而在南京东路一个KTV大门旁,一个用废旧广告牌临时搭成的“小屋”成了两位露宿街头者熬过漫长夜晚的家。流浪者告诉记者,他与同伴都来自云南西双版纳,60多岁的他们没有其他生活能力,就靠在南京路上捡塑料瓶为生。
市民:建议机构搭台助暖
当热心市民吴太太知道晨报在关注那些因为生活所迫无家可归的人时,非常着急地表示想加入助暖行动。她告诉记者,原本她就在准备与其他一些热心公益的朋友三地同时向一些回乡民工等困难群体增送环保袋行动,“希望我们这些有能力的人,向他们提供一份温暖的心。”
“当然,可能光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最好能有慈善团体向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帮助。”有慈善经验的吴太太建议,首先得需要有个机构对这些群体进行统计,包括人数、主要活动的区域,及对这些流浪者的身份进行证实等。她认为,这些机构可以是志愿者团队、其他社会团体,或者政府机构。
委员:有爱心更要理性关怀
“对于乞丐也应以人为本。”市政协委员翁新楚同样关注到了寒夜中露宿的流浪者,他建议“在每个区设置一定的乞讨点,晚上提供避风雨的地方”。
“救助体系需要进一步调试和完备。”对此,市政协委员、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这样表示,应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行乞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救助机构的讯息,及时获得帮助,而对此市民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平时记住那些救助机构讯息,譬如电话,职能等。在帮助他们时,虽然不给他们钱,但可以告诉他们相应救助机构信息,帮助他们联系或者到达救助机构。”他认为,这样的“市民救助”也是救助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体现我们的仁爱之心外,更体现出我们的理性关怀。
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回应:
真正需要救助的是无家可归者,而不是职业乞丐
在谈及如何为流浪人口提供更多人性化帮助时,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明确表示,街头的流浪乞讨者需要区别对待,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是确实生活困难的无家可归者,而不是“职业乞丐”。
“我有一次在路上看到有人乞讨,问他需不需要陪他去救助站,结果他看看我就走了。”马伊里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的乞丐相当一部分都是职业乞丐,有的甚至出入都乘坐出租车。即使提供救助,他们也不会接受。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人口,包括因家庭暴力、痴呆等走失的人群,如何让他们度过日渐寒冷的冬日,是目前民政局最关心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元旦前民政局就已专门为此开会并发文给区县有关部门,要求民政部门的所有救助点都要开放,并联合社区、城管等部门,寻找这类人群以及时提供帮助。
马伊里表示,今后民政局将更多对救助场所的地点和电话进行公示,但即便如此仍难免疏漏。目前民政局已经开展“救助进社区”工作,引导居民采取正确方式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等,就近发现需要帮助的人群,形成“救助中转站”,并按照其意愿送至各救助管理站。
“光靠政府的力量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及时发现流浪人口并提供帮助。”马伊里介绍,目前全市已有数个公益组织为流浪人口提供帮助,有的甚至还为其进行心理咨询,协助其重新过上正常生活。为鼓励更多公益组织涌现,马伊里表示民政局甚至可以提供场所,由他们管理运行。如目前浦东相关部门已经提供场所给民间公益组织管理,为因家庭暴力等原因导致流浪的妇女、儿童等提供庇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