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就业局:要破解就业“三碰头”难题
今年返乡农民工、灾区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三大就业群体遭遇严峻形势
2008年,我省遭遇汶川特大地震,37.2万城镇人员失业、115.2万农村劳动者失去收入来源;
我省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去年转移2023万人,到去年底因金融危机返乡近百万人;
今年全省87所高校将有毕业生28万多人,受危机影响大量用人单位需求缩减,目前签约率为27.11%。
“返乡农民工、灾区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碰头’,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省就业局负责人说。
焦点一返乡农民工就业
[故事]
15日,从沿海返乡的农民工冯燕,结束了在隆昌县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成为县城新开张的一家大型超市的员工。一个多月前,她返乡回家想谋求一份工作,经县职介中心“短信推荐”,成功应聘。该县就业部门联系联通公司,向所有用户每半月免费发布一次职介信息,涉及近千个岗位。
[声音]
“最近有不少返乡农民工主动上门,想到企业上班。”冯燕所在公司董事长古苇代表告诉记者,今年将新上项目,需要更多的熟练工人,“返乡农民工是块宝”。
古苇在“两会”上建议,对返乡农民工要两条腿走路,除对打算继续外出的农民工开展培训外,对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外出的农民工也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此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撂荒和缺少劳动力的现实问题。
冬日里遭遇经济寒流,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就业援助政策。政府工作报告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针对返乡农民工增加的新情况,搞好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的阐述,让开展了5年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达州新世纪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张国印委员非常激动。今年“两会”他一口气带来6个提案,最看重的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张国印认为,返乡农民工的最根本出路还是要立足向外输出。
焦点二灾区劳动力就业
[故事]
在广元市利州区上西街道的受灾群众安置点,防疫员邓友文因为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而远近闻名。地震使他失去了工作,他家也成了零就业家庭。上西劳动保障所得知老邓家的处境后,以灾区劳动保障特殊政策为依托,将他安排在了公益性岗位。通过对口就业援助,女婿在援建工地成为建筑工人。摇摇欲坠的家庭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声音]
“就业援助也是心理援助,一份工作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希望。”省政协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凉山州副州长仰协,对灾区劳动力就业给予了特别关注。
仰协的老家在灾区都江堰。他侄女参加过多次专场招聘,因岗位不合适,至今没找到工作。她姐姐忧心忡忡,“房子垮了不可怕,如果有了工作,也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灾区企业应更具备社会责任感。”属受灾企业的广运集团,没有申请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等特殊政策,其董事长韩治成代表说,灾后我们企业迅速恢复重建、拓展市场,4500个从业人员没有一个下岗,还新招了500人。
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扩大并稳定地震灾区就业,推动城乡统筹就业”,让仰协很欣慰,她期待社会对灾区群众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焦点三高校毕业生就业
[故事]
大学生王楚就读于川内某高校,去年以来一直关注着地球另一端美国的一切,开始他并没有想到这会和自己有关,但越来越蔓延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威胁到了几乎每一个行业。王楚发现,到学校招聘的单位比往年少了一半多。
[声音]
这个冬天,像王楚这样面临就业难的毕业生还有很多。“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农工党四川省委一份提案显示,今年即使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仍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
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做好高校毕业生及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表述,川师大教授张廷蓉委员认为,治本之策还在于调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
“大事业要从小事情做起。”10多年前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姚万举代表认为,大学生要向职校学生学习,应到基层一线去,注重提高动手能力,天地一定会很宽。记者钟振宇周前进 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