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瑞士达沃斯1月31日电 随笔:不可思议的“对比”
新华社记者陈文仙 刘国远
叱咤政坛的国家领袖、驰骋商界的企业精英、光彩照人的电视主播,每个人都需要穿过一条积雪成冰的小道,才能进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会场。
如果不是那些悬挂着的国旗提醒,记者根本无法将这栋用木头做墙体、被厚厚积雪覆盖着的两层楼房与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会场联系起来,更无法相信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世界前1000强企业的主管们汇集在这儿探讨金融危机、国际合作和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话题。
前来达沃斯也并非易事,这儿是一个只有1.3万人口的山中小镇,没有飞机场,加上公路积雪成冰,所以绝大部分参会者只能坐火车前来。而且,坐火车从日内瓦到达沃斯需要将近6个小时,途中还需要换乘几次。
站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会场大厅里,参会者随时都有被人推挤的可能。对2000多名参会者而言,大厅实在算不上大。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一个参会者,他在说话的时候只是稍稍抬了一下胳膊,就把身后站着的另一个参会者手中的面包打掉在地上,两个人对视了一下,然后相互会心地一笑。
1月28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特别致辞时,整个大厅更是人头攒动,每个角落都站满了排队入场的人。记者问过几个参会者,他们都希望会场的条件能够改善一下,至少能够宽敞一些。不过,即使会场简陋依旧也没有太大关系,不会影响他们继续来达沃斯参加这一“思想的盛宴”。
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名人之多有些让人不敢相信,记者经常在会场大厅采访参会者,要么就会碰到哪个国家的高级领导人,要么就会遇见哪个知名企业的高管。就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才会如此有分量。
另外,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新闻发布厅和媒体中心。每天,世界经济论坛都会在地下室一个只有5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举行多场记者会,参加者都是重量级人物,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首相布朗、英国汇丰银行董事长史蒂芬格林等。这是一个根本不通风的地下室,如果挤满了记者,加上灯光一照,整个房间就成了桑拿房,参加发布会的每个人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记者工作的媒体中心同样简陋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媒体中心由一个游泳池临时改造而成,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大帐篷”。为了取暖,“帐篷”里面还摆放了巨大的暖风机。同时,为了通风,“帐篷”顶上有三个巨大的吊扇在不停地旋转。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记者们的写作灵感。很多记者已经不止一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报道了,也不止一次在这个“大帐篷”下工作。
达沃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很普通的瑞士小镇,却又是那么不普通的小镇,“简陋”的会场却汇集了众多世界政坛和商界的精英们在这里为世界经济等重大问题出谋划策。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