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阐释“耕心文化”
在人格上尊重人,在政治上关怀人,在文化上关注人,在生活上关爱人,在发展中培育人。
■ 文/本刊记者 张 平
蔡毅,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企业家,198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北航和南航兼职教授,曾经是中国一航燃气涡轮研究院的院长。
蔡毅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走进西航,他放飞思想、大胆创新,全力构建“学习型西航、创新型西航、和谐型西航”;他积极倡导“耕心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助企业“爬坡上坎”,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使企业上下面貌一新、产值翻了一番。那么,什么是“耕心文化”呢?它为什么这样实用、有效?带着这些问题,去年年底,记者有幸采访了蔡毅董事长。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记者:走进西航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您的第一个着眼点是什么?
蔡毅: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了西航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过去西航依靠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着企业内部机制的变化,是外部因素推动着企业发展。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机遇在哪里,不知道风险和危机什么时候要来临。企业要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必须主动谋求变化,主动创造机遇并抓住机遇,要以企业内部的变化拉动企业发展,而且自身的变数要大于环境的变数。
记者:您认为企业内部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蔡毅:我认为,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一片充满爱心的沃土,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在阳光下耕耘。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带着一颗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的爱心来参与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要培育这些充满爱的心灵的种子,让爱心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凝聚成一股力量。这样,企业内部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记者:您上任之初,西航面临很多紧迫的问题,您为什么选择从文化管理入手?
蔡毅: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软件比硬件重要。”这不仅是经济时代的特征,也是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作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长期发展的自然结果。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直接导向未来。现在有句话叫“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它预示着一个文化竞争时代的到来。今后,文化是获得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和智慧之源。因此,西航要想成为一流的企业,必须依靠文化的强大作用。
要使广大员工具有阳光心态,魅力人格,责任人生。
记者:“耕心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提法,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蔡毅:“耕心”如同耕田地,要了解季节、气候、土壤、温度、湿度,要选种育种,要浇水施肥,要精心培育,精耕细作。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强调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旨在使广大干部职工具有阳光心态,魅力人格,责任人生。
“耕心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格上尊重人,在政治上关怀人,在文化上关注人,在生活上关爱人,在发展中培育人。
“耕心”关键要落实在改变“心智模式”上。所以,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思想观念转变工作。帮助员工树立讲“术”重于“理”、用“心”用“脑”工作的观念;树立适应变化、直面挑战的观念;树立重视过程、细节到位的观念;树立精益生产管理观念;树立现代化大企业观念;树立坚持激励、以“文”化人的观念。
记者: “耕心文化”体系具体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呢?
蔡毅:西航构建特色文化体系有十个新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十个三”。其中主要有:
(1)指导思想——“三点”:以科学发展为立足点;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以和谐惠民为落脚点。
以科学发展为立足点,指的是西航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都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指的是西航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始终致力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革体制,将这一思想方法和时代精神作为我们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和谐惠民为落脚点,指的是西航发展的宗旨与党的宗旨高度一致,企业一切的努力和追求,经过巩固国防、自身发展、收入分配等形式和过程,最终达到人民群众、本部员工物质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核心价值——“三软”:西航软实力,员工软实力,产品软实力。
西航软实力指的是与集团的设备、厂房、资本等硬实力相对应的管理架构、研发创新能力,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品牌形象等。
员工软实力指的是西航员工与自身的操作技能、身体素质、智商情商等硬实力相对应的理想信仰、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等。
产品软实力指的是西航产品与本身的物理特性、视觉形象、性能表现、使用价值等硬实力相对应的品牌效应、无形资产以及由此派生和联系的企业形象等。
(3)发展要素——“三力”:文化力、领导力、创新力。
所谓文化力就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智力要素,二是精神理念要素,三是文化网络要素,四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所谓领导力就是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能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等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要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就是能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能力;就是能组织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所谓创新力就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能力。
(4)道德规范——“三爱”:爱自己、爱集体、爱产品。 “三爱”的核心是“爱”字当头,从解决“人”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和作风习惯入手,明确了主导员工行为的意识底线——企业道德规范,实现了“文化力”向“生产力”的转化。
“爱自己”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企业对员工个体的重视、关怀;“爱集体”彰显了企业的团队精神,强调了个体与团队密不可分的关系;“爱产品”明确了企业员工的道德责任,是道德规范的直接显性体现。
通过持续开展“三爱”活动,西航员工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走向快乐工作,舒心生活的境界。
(5)系统模式——“三大”:大安全观、 大人才观、大宣传观。其中的“大人才观”是指公司的长、家、匠是人才,文艺体育能手同样是人才;一专多能的是人才,一技之长同样是人才;生产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人才,文化生活娱乐中才艺高的同样是人才;在岗勤学苦练有诀窍是人才,离职职工老当益壮同样是人才;各项比赛成绩优异者是人才,默默无闻甘当人梯者同样是人才;工作业绩突出的是人才,传播西航美名的同样是人才。
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的潜力。
记者:这些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把它们落到实处呢?
蔡毅:我们首先从领导干部入手。2006年以来,西航倡导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五商”、“六力”(见表2)。 “五商”是指德商、智商、胆商、情商、财商。
这里我主要谈谈情商。所谓情商,是指一个人的非理性素质、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管理者应该具备以心灵的力量,认识、控制、调节、激发他人和自身的情绪,实现与人、与事、与物的和谐、互动,既有改造环境的热情,又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富有人格魅力的“情商”使领导者善于激发他人的情绪和思想,善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一个单位创造出“群策群力、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古人讲:“尽己之力者下,尽人之力者中,尽人之能者上”。这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靠自己的力气而不是靠头脑来做事,是下策;靠别人的力气来做事,是中策;只有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集众人之智慧来做事,才是上策。
所以,作为领导干部,“情商”非常重要,不要害怕别人的思路比你超前,而要担心群众不给你出点子、想办法,与你离心离德,被动地接受。如果一个干部能营造出一种大家都想方设法为单位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的氛围,那他就具有了凝聚力,就有追随者,就能真正把所管理的部门办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或组织。
记者: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六力”的内涵吗?
蔡毅:“六力”是指领悟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宣贯能力。其具体内涵是:
第一,审时度势、换位思考,拥有准确理解、执行的“领悟能力”。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上级的意图,他希望你经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你要以此为目标把握好做事的方向。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地埋头苦干,结果会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第二,增强沟通,协调利益,提高解决组织冲突的“协调能力”。
领导者要对组织冲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有些冲突是显现的,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利益的冲突,有些是非利益的冲突。要分清冲突的性质,对显现的及时协调,对潜在的加以防范,对属于利益的加以调整,对非利益的从价值观念上着手作思想工作,使之相互包容,达成一致。要加强管理,强化机制制度建设,以良好的管理协调利益,化解思想冲突;建立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解,权益保障四个机制,让职工敢讲话,敢讲心理话。
第三,全局思考,统筹部署,锤炼圆满完成既定目标的“指挥能力”。
指挥能力包括工作的分配、协调、临场发挥以及对危机事件的指挥处理能力,还包括指挥的方法与语气,激发斗志和引导前进的能力等。无论企业的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执行,将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落实计划,适当的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开拓思维,提升敢于质疑、不断变革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本质是不断进取,不做复制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领导者首先要学会解放自己,然后逐步养成并具备不断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训练、不断自我启发,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提高工作决策的“判断能力”
企业的经营状况千差万别,问题错综复杂,常常需要我们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领导者首先要能够洞察先机、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创造奇迹。
第六,领会精神,身体力行,提高政策传播的“宣贯能力”。
领导者在工作中有着较高的权威性,他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都会对企业员工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好恶的氛围,企业员工会慢慢地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着领导者倡导的方向发展。所以,为了确保将企业的战略化为行动,各级领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宣贯能力。提高这种能力首要的前提就是干部本身要率先领会企业的政策和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向职工进行宣贯,将企业的方针政策内化于员工的心里,外化为员工的行为。
不要把职工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而要把任务当做职工成长的平台
记者:在西航,“耕心文化”是怎样融入普通员工层面的呢?
蔡毅:在管理中,我们把每个员工都看成具有特色的个体。可以说对员工人性是否能正确、深刻地认识,能否关注人性,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成败。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已无法通过强硬的手段真正管理员工,因为最有价值的资源并不在员工的手上,而在他们的头脑中,让管理思想融入员工头脑,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管理者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和谐惠民的主体在于职工、在于人才,管理者一定要针对我们的立足点多思考如何调动广大员工改革创新积极性的问题。我们常说“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运用情感作为鼓励员工创新的动力,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发明创新、提合理化建议。形成人人创新、个个争优的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对创新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
不论是从企业与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来说,还是从组织与个人的关系而言,企业都处于决定和主导地位,员工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积极主动地表现出对员工工作及生活的责任心,员工是很难形成对企业忠诚的。因此,一个管理者必须知道员工的需要,而且知道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
记者:“耕心文化”是怎样增强企业凝聚力的?
蔡毅:管理员工首先应该尊重和欣赏员工,如果员工感到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么人性化管理就成功了。
员工需要一个感觉不错的饭碗,同时更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一个成长的空间,这个舞台能够使员工的知识用得上,能力可以发挥出来,智慧能够彰显出来,这样员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任何一位员工,他的心中都期盼着舞台感和成就感。因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即受到组织成员的尊重。员工在自己的知识派上用场、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的同时,还需要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进自己的智慧。这样员工才会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否则,员工就会有被掏空的感觉,感觉到自己在被企业组织所压榨,而缺少安全感。
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员工的理想、抱负、成就和事业心,要把任务作为员工成长的平台,走岗位成才之路,这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就是企业的凝聚力之所在。
记者:“耕心文化”如何挖掘员工的潜力?
蔡毅:不要把职工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而要把任务当做职工成长的平台。企业要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为根本,致力于员工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从限制员工发展的“屋顶”转变为员工施展才华的“沃土”,要让所有的员工在这片土壤上成长。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设备。
我们所要追求的“科学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取决于市场开拓,取决于基础管理,但这一切的基础皆源于全体员工共同的不懈努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合理的需求,充分发挥人的内在创造力,使员工在工作中有成就感、价值感。让每个员工都能“快乐工作,舒心生活”。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
编辑 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