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旱情调查--农民抗旱遭遇成本尴尬
核心提示:50年以来最大旱灾在这个早春撞击着人们的心,在河南,除了无处引水让农民无奈之外,农民抗旱还遭遇到成本尴尬,4.8元一公升的柴油钱也让他们心疼。
羊吃粮
农民在浇田
北京晚报2月9日报道 “50年以来最大旱灾”在这个早春撞击着人们的心。
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地的农业大省河南,成为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河南灾区实地探访灾情。
久旱逢甘霖
“这是真下雨了!”
2月7日傍晚六点一刻,从汝阳县玉马水库下山的路上,来回摆动的刮雨器“吱吱呀呀”地扫去不断铺满挡风玻璃的水珠。我们的司机师傅贺明义这才相信,超过105天没有降水的中原大地真的下雨了。
雨中走夜路带来的麻烦抑制不住他语调中的惊喜。这些日子,空气中的水分被干旱抽离,“到处都干,嗓子疼的人特别多”,生活在城里的贺明义如是说。
这天中午,雨点开始零星飘落。正在田里给农民普及抗旱浇麦知识的汝阳县农机站站长逯怀森,忍不住伸手去接细碎的雨滴;然而,最初“连手都打不湿”的雨点让他和同事们很是失望。
此时,距离河南省气象台发布干旱红色预警已经整整十天。雨水,成为城市与乡村,人群与麦苗的共同渴望。久旱的河南利用这次降水进行了牛年的第一次人工增雨。尽管这场小雨对旱情的影响还没有精确计量,但至少给人们带来一些安慰和希望。
河南汝阳
豫北和山区
——没有机井、没有引水渠,一条一米多宽的渗水渠是附近唯一的水源,渠里断断续续仅存的几洼地表水已被污染,暗沉的黑绿色浑浊不堪无法使用。
——在本来就较为干旱的豫西山区和丘陵地带,老化的水渠、失修的机井成为制约浇麦进度的一大因素。而在山区,吃水都嫌贵的农民“完全没有买水浇地的打算”。
——在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农民中,产粮带来的收益早已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种地没有剩余钱”成为他们的共识,种粮成了农民的“副业”。
调查时间
2月5日—2月8日
汝阳
4.8元柴油钱让他心疼
正在给自家麦田浇地的农民张念朝,一家八口人料理着近20亩农田。拔出来的麦苗大约三分之二的长度已经枯黄,仍有生机的根部附着的泥土却已不再湿润。
没有机井、没有引水渠、距离周边的河流水库太远,一条一米多宽的渗水渠是附近唯一的水源,必须依靠雨水渗入地下蓄水。然而,3个月来几乎没下过雨的干旱,使得这条渗水渠能量稀薄。
渠里断断续续仅存的几洼地表水已被污染,暗沉的黑绿色浑浊不堪无法使用,柴油电机抽出的地下水仅能供给近旁的麦地。二十米外的公路另一侧,水泵管子打下去根本抽不上来水。
“没法儿,只能等着水继续往下渗,过几天再来试”,张念朝家的麦田能浇到的不足5亩,公路另一边的十多亩地也许只能放弃了。张念朝估摸,今年浇不到的麦田一亩地只能打下500斤粮食,比去年要少300多斤。
除了无处引水让他无奈之外,4.8元一公升的柴油钱也让他心疼。两亩地还没浇好,昨天刚从农机站买了40多块钱的柴油,眼看就要用完了。买不到低价柴油成了附近村民抽水浇麦的一桩难事儿。
与此同时,在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村节水灌溉示范区,视察旱情的温家宝告诉正在浇麦的农民,中央已经下达了4亿抗旱经费,河南已经拨付到位6000多万。“还有一笔大数,就是给农民的直补已经全部下达,目的是使乡亲们手里早拿到钱,购买物资设备。”
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主要水利工程大多已使用了20年以上。汝阳周围的25条河流,16条已经断流。15座中小型水库有9座旱至“死水位”,放不出水来。
逯怀森坦言,最近几年风调雨顺。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却无形中被忽视。在本来就较为干旱的豫西山区和丘陵地带,老化的水渠、失修的机井成为制约浇麦进度的一大因素。
距离县城12公里的玉马水库是汝阳最大的国家中型水库,玉马已经向下游放水一个多星期了。这座总库容5470万立方米的水库,现在的蓄水量只有三分之一左右。105天缺乏有效降水,水库的蓄水量也低于往年。而灌区内部分损毁水渠无钱修复,使得许多应灌面积得不到灌溉。现在放出的水只能覆盖三屯、刘店、上店三个乡镇。
正在值班的水库工作人员赵建设是三屯乡人,说起家里的情况,他只有一句话:“今年麦子可瞎了。”
皱着眉头的逯怀森说,县里正在和水利部门协商,希望邻近区域的楼浑等水库能向汝阳放水。但是,“人家的水库也得先保证人家当地用水,然后才能放给我们”。协商结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豫北
三十亩麦田才有一口井
相比之下,豫北武陟县武惠镇的农民高长文则要幸运一些。每天都从电视新闻里“了解政府抗旱政策”的高长文,天亮没多久就和邻居一起出来浇地了。
处在返青期的麦苗即将分蘖(小麦的分枝。分蘖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小麦产量高低),这是浇麦保苗的“最后机会”。一旦土壤水分不足,分蘖节处于饥饿状态,就成了“卡脖旱”,势必影响小麦的产量。
高长文用的潜水电泵可以直接从电网取电抽地下水,电费是0.75元一度,平时浇地用11度电就差不多够了。因为今年旱得厉害,一亩地要用差不多14度电,合10.5元钱。去年,高长文家的9亩麦地亩产在千斤以上;今年虽说持续干旱可能会导致减产,但是“现在能浇就没啥大问题”。
大茶堡村民何公龙对旱灾的看法也一样:能浇到水就没大问题。“下雨我们就省点力不用浇;现在旱,就得自己浇水。”村里的麦田三十亩地就有一口井,2月6日,何公龙给自家的麦田浇了开春以来的第一次水。
在武陟县东面的原阳县,68岁的原武镇农民郝天兴坐在自家麦田的小马扎里,看着十几只羊。郝天兴家人口多,一共种了将近40亩地。前些日子天太冷,怕浇水下去又把麦子给冻上,一家人眼看着旱也不敢浇地。这几天气温一回升,马上就把水浇上了。不过,“要不下雨,过几天还要再浇。”
这里每70亩地就有两眼机井,因为靠近黄河,还修着引水渠,往年可以直接引河水灌溉。可惜今年上游的水渠有损坏,引不出水;只好用机井抽地下水,要不还能省些钱。
“按说今年的麦一棵一棵都长得比去年好,就是太旱了”,郝天兴仔细扒拉着叶片泛黄的麦苗十分惋惜:“浇完了水,(麦苗)还是要死一点。”
从武陟到原阳,公路沿线所能看到的机井都接上了水管。据当地政府的统计,武陟县60多万亩小麦已经完成浇灌近95%。
与短时间内突如其来的水灾和雪灾不同,旱灾的袭击悄无声息、日渐积累,一旦爆发却难以扭转。
特大旱灾成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一场考验,在水利设施病险危重、蓄水不足的地方,农田只能任由旱魔肆虐;而相对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却能将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
针对这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在旱灾面前暴露无遗。
山区
人能吃上水就不赖了
平原地区农民尚有应对旱灾的办法,山区和丘陵地带完全“靠天吃饭”的人们就无计可施了。
在焦作博爱县,山下有机井浇地的村民们胸有成竹。承包了一片竹林,家里还有两亩麦田地的宋小虎略带夸张地说:“我们一年四季不下雨都没关系,能浇水麦子就不会死。”
然而,距此仅仅20分钟车程的月山上,几层梯田都已难见绿意。这里打从种麦起就没怎么下过雨,滴过两次雨点也不过刚湿了地皮。
下岭后村(音)的王旮旯家,四口人的生活用水都要从山下买。水从五里地外运来。一车水大约四吨,每吨水12元钱,每个月都得买上两三车。
幸好家里有不到半亩多地之前堆过肥,还有些麦苗在长。而在他身后的菜地里,干黄的小白菜已然枯死。
吃水都嫌贵的王旮旯完全没有买水浇地的打算,今年王家的麦田一亩地可能只有100多斤的产量。
在汝阳县城关镇井沟村,丁会团家的麦地同样无水可浇。在这样的山区,早年四处担水度日的丁家人觉得,这些年能吃上自来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上级对我们不赖”。
这里的机井超过一百米深,几乎是平原地区的三倍,一块钱一吨水的价格比城里还便宜。不过,机井抽出的水仅能供村民吃水用。缺乏灌溉的麦苗比山下细弱稀疏得多,好年景也只有每亩500斤的产量。
2月5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了我国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同一天,在河南大学的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篇号召大学生用切身行动支持抗旱的帖子。这篇号召农村同学浇完小麦再返校,城市同学节约用水以供抗旱的《抗旱保收宣言书》得到了不少响应。
一位四川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看我们地震灾区不是都挺起来了吗!我祝福河南能快点好起来!”
调查·思考
不差钱?
原阳县太平镇农民鲁玉敏已经70多岁了,今年是他有生以来遇见的第二个大旱年景。然而,面对这场建国以来罕见的旱灾,从豫北平原到豫西山区,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们有对一场甘霖的渴望,有对麦苗可能减产的惋惜,却没有困顿愁苦的姿态。
无论是大山里的丁会团还是黄河岸边的郝天兴,都觉得这场旱灾并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一涨再涨。连续五年的粮食丰收使得许多农民家中都有足够的余粮。新农村建设和多种惠农政策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农民中,产粮带来的收益早已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种地没有余剩钱”的说法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种粮成了农民的“副业”。
在田里浇麦的农民不少人年纪都在五十开外,他们年轻的儿孙则纷纷北上南下远赴异乡打工,种田的担子就搁在了这些已到“退休”年龄的老人身上。而他们坚持种田的行为,更像是一种传统习惯或者家族生存的朴素哲学理念。
70多岁的鲁玉敏还在田里浇麦追肥。帮着张念朝老两口浇地的小儿子刚从浙江打工回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工厂效益不好才暂时留在了家里。
张念朝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麦田需要35斤种子,一斤2元多,尿素和化肥加起来175元,犁地耙地加起来60多元,再加上最近浇麦的柴油钱和防病虫害的农药钱……一亩地的投入将近400元,最后能打800斤粮食。
对农民的补贴在上涨,农资价格也在上涨。按照提高后的粮食收购价格,一亩麦田的收入不到300元。如果浇地浇得多,或者农药打得多了,还有可能投入越大,赔得越多。忙上大半年,不如出去打十天工。
经济和社会发展让农民的收入构成多元化,在灾难面前能够抵御风险。而粮食收入与务工收入的悬殊差距,则降低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到现在也仍有农民在盘算着多浇一次地到底划算与否。
种粮既不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必要手段,也不是让他们倍感荣耀的事业。粮食的丰收与减产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也难以波动他们的情感。一些麦田得不到及时灌溉的背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有待提振的信号。
调查·延伸
抗旱机械纳入农机补贴
7日晚,温家宝在禹州市主持召开了由农民和基层干部参加的抗旱工作座谈会。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温家宝指出:
第一,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下到基层,包乡包村,要建立抗旱的工作机制。要重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不让一个村、一户人家吃水发生困难。
第二,保障抗旱资金和物资。尽快下拨抗旱资金,把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发到户。农民急需的抗旱机械,要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第三,实行科学抗旱。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科学浇水、科学施肥、科学管理。农机、农技人员要深入抗旱第一线,给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维修服务。
第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国家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专门安排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大力推进节水灌溉。
118亿元用于农村节水改造
本报讯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农业抗旱夺丰收工作,去年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已安排118亿元用于节水改造等抗旱项目建设。
通知指出,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严重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夏粮生产面临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为此,要求加快抗旱设施建设。去年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已安排118亿元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优粮工程等项目建设,其中安排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甘肃、陕西等8个旱情较重省43亿多元。对今年计划安排的农村安全饮水、灌排泵站等建设项目,要结合抗旱需要向旱情严重地区倾斜,国家下达投资计划后立即开工建设。要配合气象部门密切注意气象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同时,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要对农村地区加油站点加大配送力度,根据需要延长营业时间,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和抗旱用油需要。要组织好电力抢修队伍和物资,加强相关低压配电网络故障抢修,确保事故后迅速恢复供电。
小麦专家送方到旱区
本报讯 记者获悉,科技部迅速启动抗旱减灾科技行动,推出五项措施,组织小麦抗旱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
这五项措施有,筛选50套抗旱减灾实用技术和产品,并编印成手册,送到抗旱救灾一线、农村基层,同时开展多种方式的抗旱减灾技术培训和宣传;将与八个干旱最严重的省份联合,组织多学科专家,成立由农、林、水、气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抗旱减灾专家组,针对现场旱情诊断情况,提出抗旱减灾应对技术、补救措施和咨询服务,特别要组织一批小麦抗旱专家深入田间、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加大力度开展抗旱减灾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推广成熟技术,开展应急技术开发,为一线抗旱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支撑;利用农村信息化网络,开展抗旱减灾咨询和科技服务,在科技部门户网站设立抗旱减灾专栏,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服务。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蔡文清 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