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馆博士,航天史专家赵洋 |
八问俄美卫星相撞——可能推动美国加快太空武器研发的进度
解答专家:中国科技馆博士,航天史专家赵洋。
卫星相撞追问一:会使多少个国家的卫星和太空设备会受到影响?
答:由于这是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常用的轨道高度,在发生撞击的轨道高度上下确有一些国家的卫星在运行,但影响得等到碎片监测结果出来后,乃至二次撞击发生后才能知道。例如我国的“中巴地球资源1号”卫星的平均轨道高度是778千米,垂直高度距离不远,但与这两个卫星之前的轨道并没有交叉。
卫星相撞追问二:事件是否会推动美国加快太空武器研发的进度?
答:此次事件之后,美国将进一步推进“保卫太空资产”行动。对太空物体(包括太空碎片、航天器、小天体)的监测也会更加深入。不排除鹰派人物借此事加快太空武器研发进度的可能。
卫星相撞追问三: 事件是否会上升到外交层面?
答:俄罗斯会深入调查撞击的原因,并给利益受损方一个“说法”。如果这个“说法”和后续的行动不被利益受损方接受,不排除该事件上升到外交层面的可能。从技术上看,俄罗斯及其他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会对卫星发射、运行、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监控,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卫星相撞追问四:航天领域的“交通规则”该如何设立?
答:事实上这样的“规则”已经存在了。这就是“外层空间法”。其中规定了参与航天活动的国家和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到这次卫星相撞,可以援引的有1972年的《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第三条:“遇一发射国外空物体在地球表面以外之其他地方对另一发射国之外空物体或此种外空物体所载之人或财产造成损害时,唯有损害系由于前一国家之过失或其所负责之人之过失,该国始有责任。”
这次事件会加快国际社会完善“外层空间法”的脚步。它的立法程序与其它国际法立法程序相似,以各国协商为主。然后开放供各国进行签署,各国签署该法当经过本国立法机关同意。但是太空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法律规定过细或对于太空技术落后国家限制过多,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利益团体很可能反对该法案。类似例子,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中就可以看到。
卫星相撞追问五: 此次相撞是否会牵扯赔偿问题?
答:认定此次卫星相撞的责任所在是确定赔偿的前提。但是卫星在天上运行,监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卫星上也没有类似飞机“黑匣子”的设备记录灾难发生前的各项数据。比如我们无法知道,这颗俄罗斯卫星在相撞之前是否受到其它太空碎片的撞击,才导致它进入美国铱星轨道。
卫星相撞追问六:太空垃圾缘何如此之多?
答:太空碎片的来源多样。运载火箭、卫星等航天器在完成任务后都会直接变成太空碎片。有的很快进入大气层烧毁,有的则长久停留在轨道上。载人航天活动也产生一些“太空垃圾”,如摄像机、工具、航天服手套等。
光学望远镜和雷达能观测到的太空碎片大约每年净增200个,它们主要集中在地球同步轨道、半同步轨道高度区域和2000千米以下的高度区域。而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太空碎片的数量就在不断增加,目前,各种太空碎片已超过4000万个,构成了对太空环境的污染。
卫星相撞追问七:是否会引起一些空间站被迫变轨来躲避碎片?
答:太空碎片的清除与回收是一个难题。目前有“激光扫帚”(用激光产生的热量气化太空碎片,适合直径1至10厘米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网”(用高强度纤维编织的网络拦截太空碎片);“机器清洁工”(带有机械臂的卫星机动到大块太空碎片附近,然后抓住该碎片);“自杀式清扫”(发射航天器与大块太空碎片“对接”,使其速度降低,变轨至低轨道,进入大气层烧毁)等方法。但这些大都停留在设想阶段。目前防范太空垃圾还是以“躲”为主,或者等待它们自己进入大气层烧毁。
卫星相撞追问八:对我国筹备空间站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答:我国会密切监视碎片的范围并预测其未来散布范围。如果确有比较大的碎片在“天宫1号”预计的轨道上,将在空间站发射前对轨道进行重新计算,另选安全轨道以避开危险区域。目前光学手段和雷达均无法发现的微小太空碎片,航天工程师会在航天器的关键部位安装“装甲”以抵御可能的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