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吴天明有英雄气质,也有超人的智慧,更有对电影人才识认的非凡眼光。可以说,没有吴天明就没有西影,也就没有中国电影后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辉煌。
提语:仅仅一两年光景,全国的中青年电影人才便尽在西影粉墨登场,如颜学恕、滕文骥、姚守刚、张子良、张子恩、张艺谋、周晓文、黄健新、陈凯歌、田壮壮、何平、芦苇、许还山、孙飞虎、张晓敏、巩俐等。
大标题 吴天明:文章千古事 风雨十年人
文/马治权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这副对联是写给吴天明的。
1987年冬天,我的一篇调查报告被当时的代省长侯宗宾批转,登《要情通报》,后又被一些重要媒体转载。因文中涉及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吴天明便把我请进西影。
其时吴天明已是名噪一时的导演,有《生活的颤音》、《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等重要影片。但他并没有满足这些成就,他还有更大的理想——想把西影变成全国有影响的电影大厂,因为那时人们习惯上喜欢把“北影”、“上影”、“长影”看成大厂,而“西影”、“广影”等则被认为是小厂。
尽管当时西影在老厂长田炜的领导下,已有《西安事变》这样的大片,也有新厂长吴天明和几个中年导演所拍的一些好影片,然而仅仅以此似乎还难以跻身于“大厂”的行列。
吴天明曾说过一句话,叫“人大作品大”。我们由此可以对他的性格窥出一斑。他是那种不干则已,一干就要把“天捅出个窟窿”的人。
这时的他已有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请进西影的想法,为此不顾众人反对,把张艺谋的妻子从外县调入西影,并在房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了一套房子。当时陕西人才的现状基本是“孔雀东南飞”,唯独电影人才是“孔雀西北飞”。仅仅一两年光景,全国的中青年电影人才便尽在西影粉墨登场,如颜学恕、滕文骥、姚守刚、张子良、张子恩、张艺谋、周晓文、黄健新、陈凯歌、田壮壮、何平、芦苇、许还山、孙飞虎、张晓敏、巩俐等。
然而在大力启用和引进人才的同时,矛盾也急骤凸显,告状信因此雪片般的飞向主管部门,吴天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他这时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由国有企业的体制造成的。企业要发展,必须对体制进行改革,而要改革体制,就要引进这方面的人才——我被请进了西影,美其名曰 “改革顾问”。
说心里话,吴天明的这个决定让我受宠若惊。我当时刚刚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毕业,熟读马列主义著作并对改革充满憧憬之心,正怀有一番雄心壮志,因而对这样的知遇之情十分在乎。下车伊始,我便深入实际,开始调查西影的现状。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先后走访近百人,记录下十多万字的笔记,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撰写成一篇调查报告,呈递吴天明。
应该说吴天明当时是没想到我会写出那样一篇调查报告的。他连夜看完,一宿未眠,在稿子上画下许多感叹号,第二天下午就把我约在办公室(他那时候很忙,找他的人要排几天队,他要导片子,又要管厂子,只有特别的人和事才能让他这样快地安排处理),劈头一句话就是:“我怎么请进你这么一个叛徒!你的屁股坐在了哪里?”
我听后不禁愕然,他当时遇到了很强的反对势力——领导班子内部的,导演和群众中的,主管部门的……他在我的调查报告中看出我的观点,也看出了我的倾向——我写了一大帮反对派的意见,尖刻而又多面,其中不乏切中他改革失误的意见。他当时对主管部门的一些人敏感而又反感,因此以为我是上面用另一种方式派进来的人,给他整理出这样一本子东西。
但我那时也血气方刚,虽然明白了他的这个意思,知道他是误会了我,却故意不向他解释。我说:“你不要管我的屁股坐在了哪里,你先说报告里的东西有没有参考价值?”他说:“你不是叛徒是什么?这样一个东西,拿出去是会置改革于死地的。”
我一看他如此激动,知道他在这个时候要平心静气地听我的意见有些困难,便换了一种口气说:“厂长,这些话你平时是听不到的,只有对第三者人家才肯说。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为你写了一本‘特别内参’,你应该感谢我啊!你现在大发雷霆,把我当敌人看待,你让我如何是好?”
吴天明一见我软了下来,口气也和缓了许多,无奈地说:“看来你也认为我不是一个好厂长了?”我说:“你肯定是一位好厂长。如果在你任上,仅仅是你拍出了好片子,而厂里其他导演没有好片子,那你就不是个好厂长。而现在的情况是,你不仅自己拍出了好片子,而且还带领一帮导演拍出了一批好片子。”
他听后眼睛为之一亮:“那你为什么不写这些呢?” 我说:“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听听反面意见。你改革的初衷是对的,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你有点莽撞,有点急。你不知道这是中国,仅靠激进是不够的。你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环境吗?要怀柔,要平衡。”“什么怀柔,平衡?要搞那一套,就球事情都不要干了。”他显然有些不同意我的观点,说话又激愤起来。我一看再谈下去结果不会太好,就告辞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不欢而散的谈话,责任基本在我。我那时批评吴天明莽撞,其实我那时也很莽撞。卡耐基说,处世的一个原则,就是永远不要批评人。而中国人也讲“隐恶扬善”,以为话有三说,巧说为上。市场上也流行“表扬与自我表扬结合”,这就是说人很脆弱,大多经不起批评。
好在我与吴天明的冲突只停留在了这一次的谈话上,以后我将调查报告扩写成了报告文学,但没有拿给他看,因为他这时已滞留海外(一段时间靠卖中国饺子维持生活)。2000年12月,我把报告文学在《各界》上登了出来,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在其中,而且我的看法也有了变化,认为我当时的写法基本上没有失误。
我一直认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隐去当时那些反对势力的激烈反应,又怎么能看出吴天明的顽强和坚毅呢!那时的吴天明真是太不容易了,他遇到的阻力是多方面的——我把他那时的行为称为“带血的冲刺”,也形容为“嫩芽破冻土的艰难”。吴天明有英雄气质,也有超人的智慧,更有对电影人才识认的非凡眼光。可以说,没有吴天明就没有西影,也就没有中国电影后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辉煌。
吴天明最终还是看到了我的报告文学。他主动邀请我吃饭,我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不过,他没有旧事重提。他似乎默认了我的报告文学,对中国的国情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尽可能地做事,尽可能地低调,说话比过去温和了许多。不过,我还是婉转地向他道了歉,说不该把有些反对意见写进去。
吴天明说:“你现在还说这些干啥,你以为我还是过去的我?不是了。人生嘛,风风雨雨,啥事都要经经。人毁你不能减你一分,人夸你也不能增你一分。随它去吧!”他问:“你现在做什么?”我说:“写字!”“那你给我写一幅吧,以后吃不上饭了,拿去换碗饭吃。”我笑了,回来就给他写了尹秉绶写过的这副对联。
“文章千古事”,是对吴天明在电影上的成就的肯定;“风雨十年人”,是对吴天明担任厂长期间所遭遇的不平的形容。然而任何文字都是苍白的,不能完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内心世界的一切。我对吴天明是尊敬的崇拜的,但我在他面前却不能说出,现在用文章来表达,仍然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