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又联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同时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我认为此项活动意义重大,作用深远,我对此表示极大的赞同。
我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作为教师,我经常担心这把双刃剑会伤害到学生们,而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正好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专项活动使得互联网内容更符合青少年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特点。
众所周知,青少年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某些方面,他们对待各种信息的渴求度是远远高于成人的。有调查显示,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而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低俗内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由此可见,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活动来的非常及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项活动的成败甚至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作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专职心理教师,非常拥护此举。
第二,专项活动使得我们为青少年搭建的校外综合知识平台更为洁净。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网络虚拟课堂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二阵地。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北京市中小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们可以随时下载到自己老师讲课的相关资料、进行网络答疑,这大大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同时,在教委等部门的协调下,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已形成共享,学生坐在家中,通过简单的互联网访问,就可以在线观看它校特级、高级教师的精彩教学。
但同时,在搜索知识时,互联网上的某些网站中的不良信息也鱼目其中。青少年原本只是想通过网络进行扩充学习,却看到了很多内容不健康、容易诱发其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这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同时某些网站上还充斥着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内容的信息,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原本让教师和家长放心的知名门户网站上。
大量低俗内容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诱导性很强,如果不清除,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就可能下降,甚至扭曲了孩子们上网的原始动机。因此我认为,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活动使我们教师和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为学生能在洁净的网络空间遨游提供了充分保障。
第三,专项活动在大环境上使得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更为明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提到: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此,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例如,我校为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社会,大量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依托校园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由此形成正向引导力。另外,为了使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们在班级外结交更为广泛的良师益友,我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BBS,并设计算机教师进行管理监督,论坛上若出现不良信息能够做到12小时内及时删帖。
但是,作为教师,我也不得不承认,学校这些花大量人力、财力创设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之举,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学生不可能也不喜欢在“栅栏网络”里遨游,因此,一旦他们离开了教师和家长的控制,从校园网进入到互联网时,不良信息、低俗内容成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瓶颈。
而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恰好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它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环境得到了洗礼,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互联网由于得到了净化,它也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资源,因为,我们对它放心了。
对于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建议,由于我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因此我的建议是我们的专项活动不妨也采取被教育届认可的“双管齐下”的方式,即不仅有禁止,更增添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活动。这一点,可以仿照东城区教委多年开展的“数字德育”网络活动。
例如,在北京奥林匹克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东城区数字德育网推出了以“网上奥运小使者”奥运知识竞赛。由于题目注重趣味性、互动性,贴近生活,符合学生上网的心理,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闯关,千余名学生获得“网上奥运小使者”称号。
这些网络活动的特点在于:第一,此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权威性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可;第二,它被青少年广泛熟知,参与面大,形成的合力强;第三,它采取以疏治堵的方式,大力倡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第四,由于网络监管得当,学生不文明上网的情况得到有效抑制,并由于同伴示范的效应,使得大家都以“文明上网为荣,发表低俗内容为耻”。而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网络主题班会的召开,更使得同学们都以上东城数字德育网为新时尚了。
那么,我们在努力为青少年创造洁净网络空间过程中,其实也可以通过举办某些活动,让孩子们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他们认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活动自己也出了一份力,那么日后他们文明上网的意识就会更强,甚至在他们心中形成自己的“不良信息防火墙”。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专职心理教师 魏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