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中国青年报

只有媚俗艺术走红,中国人就算不差钱也差灵魂了

  打印 关闭

  “小沈阳”火了,“春晚”过后满城尽说“小沈阳”。他的粉丝不乏“80后”和“90后”,有些从来不听戏的年轻人因为他开始听起了二人转。喜欢他的人说,“小沈阳”的魅力在于他的娱乐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上有活儿的民间艺人面对观众实实在在的诚意。
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走红是因为他低俗,现在就是大众的“审丑”时代,他招牌式的跑偏裤子和娘娘腔都是在哗众取宠。

  “小沈阳”是靠低俗走红的吗?那什么是高雅呢?我国其他地方剧种能否像二人转一样红起来?近日,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专家肖鹰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报:有人认为“小沈阳”的表演很低俗,你怎么看?

  肖鹰:把“低俗”用在他身上并不妥,因为低俗的表演应该是有严重道德缺限、有意识违背或败坏公众文化趣味的表演。在高雅、通俗和低俗三大类型中,“小沈阳”的表演是通俗型的,在通俗中再细分,他走的是媚俗路子,用他的口头禅说,就是把观众“整高兴了”。

  我专门上网看了他这两年的许多表演,尤其今年他在央视、辽宁和天津卫视的三个春晚的表演,感觉他的演技单一重复,动作、台词和表情确实另类,是“小沈阳”的,但他只有那两下子。现在有些媒体把“小沈阳”捧成一个表演奇迹,我反对。这显然是一种商业造神运动。我不认为他蕴含着多少过人的艺术潜质,他可以走红一段时间,但不会真正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留在人们心中。

  改革开放30年,央视春晚也过了25载,就成活了一个赵本山。赵之后又只有赵的弟子。这一花独放、一脉单传的“央视春晚”奇观,难道不令人反思吗?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肯定是多元文化构成的。我认为,在文明社会,应采取的文化战略是:扬高雅文化,活跃通俗文化,限制低俗文化。

  中国青年报:什么样的文化是高雅文化呢?

  肖鹰:我用三个特点来界定高雅文化:首先它的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不仅成熟精湛,而且具有独立的文化学甚至人类学价值;第二,它是积极向上的,能提升民族文化、适合民族精神生活发展需求;第三,高雅文化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而低俗文化存在大量简单粗糙的复制和模仿。许多人说“小沈阳”的表演有低俗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自我复制。

  古希腊的悲剧,中国的古琴乐,在今天能欣赏的人不多,但只要你真正接受它们,你的心灵就会被感化和提升。最近的电影《梅兰芳》我认为也是高雅的。相反,市场上的恐怖电影、色情电影,之所以低俗,不仅因为它们张扬人的肉体欲望,还因为它们为了制造刺激效果极度扭曲人的肉体欲望,是反自然的。

  中国青年报:《梅兰芳》中有一句台词说:“角儿是座儿的。”这么多人喜欢“小沈阳”,不光是因为他的单一重复吧?有人说“小沈阳”走红是因为他的表演很真实,没有舞台腔,没有学院气,能让人放肆大笑。

  肖鹰:在娱乐市场,所谓真实,实际上是全方位包装的结果。赵本山离不开解放帽和中山装,“小沈阳”同样也离不开娘娘腔和大花裤衩。看多了模仿自港台的洋泾浜式的“拿腔作势”,突然出来一个唱东北二人转、跨性别表演的“小沈阳”,你就会因为新奇而感到真实。

  中国青年报: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为什么在众多地方剧面临困境的当下,二人转却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呢?

  肖鹰: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禀赋了东北人的猛烈放浪。它能为广大民众喜爱,甚至超越地缘限制,与这种东北人的气质是相联系的。与其他地方剧相比,二人转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表演方式,不拘形式、不拘内容甚至不顾颜面,真正的“东北乱炖”,大家看什么来劲,它就给你玩什么。而其他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缺少这种综合性和开放性。

  二人转能走向全国娱乐市场,赵本山功不可没。他以“刘老根大舞台”作为根据地,以央视春晚演小品作大舞台,同时用影视制作广推二人转,这是产业化的全方位运作。但二人转今天的“牛市”,归根到底还与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化的大环境有关。

  低俗文化在高度现代化的都市生活里为什么被需要,乃至于滥觞?有其人类学的原因在,也就是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所说的,低俗化满足了人类带有狂欢性的娱乐需要。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2008年,“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8家剧场票房收入超过1亿元。今年5月1日,位于北京前门的“刘老根大舞台”也要开演了。其他地方戏剧能复制二人转的成功模式吗?

  肖鹰:不可能。黄梅戏等中国几大传统剧种,经过千锤百炼已形成了各自的经典剧目和表演程式。培养一个成熟的昆曲演员需要一二十年,欣赏者也需要相当的古典文化素养。因此不可能像开快餐连锁店一样将昆曲等地方剧普及全国。如果硬要将传统戏剧变成娱乐化形式推向市场,最终只能是“尴尬进去,尴尬出来”,要不就是“逼良为娼”,使传统艺术丧失纯正性。

  中国青年报:传统戏剧艺术如何发展才能吸引今天的青年人,适合他们的口味?

  肖鹰:不需要把传统创新成当代娱乐形式,去适应娱乐市场需要。大概在2005年,广东的个别粤剧团曾经做过试验,在表演中加入摇滚乐因素,一时轰动,但是这种创新没有持续效应。我认为,要维护粤剧的生机,一定要以保持它的纯正性为本。如果用摇滚吸引青年观众,粤剧将被越来越多地加入摇滚因素,最后导致剧种自身的解体;如果只是拿摇滚当佐料,一阵新鲜感之后,年轻观众同样会丧失。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商业决定文化命运的时代,我们怎样维护和拯救我们的传统艺术,地方戏曲如何生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要有文化的判断力和战略眼光。传统存在的理由就因为它传统,因此保护传统不是把它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中保存传统。只从商业目的出发,搞旅游开发、招商引资那一套,只能葬送传统。我们得认识到,保存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历史独特性!

  中国青年报:为保持独特性就不用通过发展吸引青年了吗?那还谈什么传承呢?

  肖鹰:我反问下,《诗经》是否需要传承?当然需要。但是《诗经》还能怎么发展?它是固定的、不可能再往前发展,它的发展就是我们通过阅读、阐释、欣赏,让它代代相传地活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这就是我所说的发展传统。

  现在,我们对文化有个最大的错误认识,就是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权利,只认为它是可以利用甚至谋利的工具。西方人对待传统很有一套,就在于他们认为“社会要发展新的,不导致必须改变旧的”。我在德国看歌剧《卡门》是用意大利语唱的,普通观众要理解意思只能看字幕。为什么不用德语翻唱?因为懂得传统价值的德国观众就要听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剧。

  现在我们国家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战略,却缺乏有力度的文化扶持政策,使得地方剧种不得不被迫走向市场,为了生存最后走上急功近利的道路。阿多诺有句话对中国人是很好的忠告:“传统必须存在于它自身的历史之中。”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学,没有一个人听,那么传统文化的衰亡是历史规律,但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

  中国青年报:我们如何吸引青年走进传统戏剧,喜欢上传统戏剧呢?

  肖鹰:现在观众对戏剧艺术的关注度不高,第一个原因在普及教育的缺乏,古典艺术没有进入孩子心灵。第二个原因是大众舆论导向的问题。现在各大媒体上还有多少版面留给传统艺术?大众舆论对传统艺术的常规性遮蔽,就是当代社会对传统艺术的集体谋杀!就此而言,现在掌管文化和舆论的人士,是应当承担历史责任的。

  艺术需要观众,但观众需要艺术培养。前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北大演出,连演三场都爆满。可见欣赏传统戏剧的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大有人在。但对于喜爱传统戏剧艺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缺少充分接触传统戏剧表演的机会。就是有机会,他们也买不起价格不菲的戏票。

  我们的政府现在还很少考虑到有义务请公民看戏,看戏就得自己掏钱。但文化是不能以市场来衡量的,一个成熟的文明国家,应当加大扶持经典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力度。真正有强盛生命力的还是高雅艺术。

  现在中国不缺少关注文化的人,而是缺少持独立的文化价值观的人,如果总把文化绑架到某种实际利益考量中,文化就会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小沈阳”红遍中国的小品叫“不差钱”,将来中国人真的不差钱了,但是如果只有媚俗的通俗艺术走红、低俗艺术泛滥,而传统高雅艺术名存实亡,中国人就差比钱更根本的灵魂了。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肖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