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躲猫猫"成最新网络流行语的嘲讽与索问
王石川
“今天,你‘躲猫猫’了吗?”这句看似无厘头的话,是一条社会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据2月17日《今日早报》报道,云南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后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本不具备太多内涵和外延的用语,为何在网友的传播之下,风生水起,“韵味无穷”?其实,不过是网友善于借力打力而已,除了佩服他们的机智与机敏,也不得不叹息相关部门的机械与愚鲁。
一个健康的年青人,猝然非正常死亡,警方的回应却是游戏致死,死者家属难以置信,网友也满怀狐疑。于是,他们把键盘当做了“话筒”,将寻常的“躲猫猫”生发出无穷含义,并且开始活学活用:有网友称,“虽然躲猫猫没有做俯卧撑累,但还是死人了!请问天底下还有安全的游戏和健身方法吗?”;还有网友称,“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更有饱学之士撰文《躲猫猫释义》:“‘躲猫猫’意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北方称作‘藏猫猫’,来自于猫和老鼠捉与被捉的游戏。伴随着一条身强力壮的生命的离去,‘躲猫猫’游戏在展示晋宁县看守所的人情味儿之外,雄辩地证明了:游戏也可以杀人……”
这些无厘头的言语写满了嘲弄和讽刺。真相不明,无能为力,内心的正义感和强烈的公民意识,驱使着网友们“指桑骂槐”地抒发内心之不平。
历史何其相似。去年,14岁少女李树芬溺水身亡,传言四起。当地相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其同伴刘某曾制止其跳河,见其平静下来,刘某便在桥上做俯卧撑,后听到李大声说“我走了”,李便跳入河中。这一暧昧表达让舆论哗然,并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此教训在前,晋宁警方依然以模糊、轻浮之词打发死者家属,不可思议。
日前,《学习时报》刊文称,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对的办法应当是以“法律之公正”对“事件之公开”,依法处置,秉公执法。笔者认为,此处的“公”,既包括法律公正,也包括公开透明。遗憾的是,一些部门仍然没有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有的在回应舆论质疑时含混不清,有的在披露细节时难以自圆其说,有的索性不披露任何情况。
在互联网的时代,在网友才智喷薄而出的时代,任何风吹草动、细节硬伤,都难以躲避网友的火眼金睛。因此,要经得起检验,取信于民,最明智的选择便是和盘托出真相。否则,类似“躲猫猫”、“俯卧撑”之类的流行语便不会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