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场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总需要由创新带来突破,由发现新市场战胜困难。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工业领域率先突破、力挽狂澜;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IT和内容产业异军突起,逆转了经济下坡路。
当前我们面临经济危机下产能过剩、价格竞争等不利局面,同样需要改换思路、转变角度以寻求突破。
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比较良好,许多地方创意产业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增幅。例如2007年北京经济增长14%,创意产业增长9%;深圳经济增长15%,创意产业增长25%;上海经济增长13.4%,创意产业增长22%。
2008年两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创意农业”的观点,就是将创意植入传统产业、并实现产业提升的实例。
厉无畏 创意产业: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文/王颖卿
2008年岁末,北京的街头寒风凛凛、枯枝萧索。放眼世界,全球金融风暴未见缓和,仍然把世人笼罩在“乌云低锁山河暗”、“朔风阵阵透骨寒”的氛围中。
“创意产业很可能会成为这个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与窗外寒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同时兼任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会长的厉无畏先生脸上的微笑,正散发出令人如沐春风的暖意。
追根溯源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辨
记者: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经常在各种媒体中交互出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相互关系又如何?
厉无畏:文化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把文化变成产业。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有传统的广播、电视业等等。它的特征是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偏国家扶持。
而创意产业的概念是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将“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根据该定义,英国人界定了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音乐、电影与录音带、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时装设计、软件、古董等13个行业为创意产业所辖。
近年来,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国家发布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进。
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凯夫斯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更狭义的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另一位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对创意产业做出了更为宽泛的定义:“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产业的总和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更有实际意义的定义来自中国学者金元浦,他认为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业为基础,通过创造力脱胎于文化产业之上,再渗透进其他产业的特殊产业。早期的创意产业被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也同样说明了它们的渊源关系。不过,创意产业的范围大于文化产业。
例如原来的文化产业中不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而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囊括这些内容。还有全球都在大力发展的信息产业,其中的各类内容都和创意产业不无关系。我国目前可确定的创意产业内容,包括原来的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互联网的游戏软件等)、工业设计三大部分。它生产的产品如手工艺生产中的设计创意,电影、电视生产中的题材构思,出版和软件制作中的选题策划,艺术表演的导演形式,各种产成品的生产工艺、标准以及销售模式等等,已经不是大众消费的最终文化产品,而是文化生产、甚至包括所有其他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创意产业及其产品的这种特征,表现出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文化产业链的分解重组。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看,文化产业的组织形态是一条完整的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而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不是由产业链来决定,而是由价值链定律来完成。在价值链的连接中,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因此,创意产业对文化产业还具有通过分配利润、而不是通过生产来获取更多利润的特权。
渭泾之分 中国创意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记者:研究创意产业多年,您眼中的中国创意产业现状如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厉无畏:中国的创意产业起步于新世纪,发展于2004年,当前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比较良好,许多地方创意产业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增幅。例如2007年北京经济增长14%,创意产业增长9%;深圳经济增长15%,创意产业增长25%;上海经济增长13.4%,创意产业增长22%。
但是,尽管我国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呈现上升之势,我们仍要认清自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意产业在我国出现不过七、八年的时间,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已有几十年。英国、美国、日本等创意产业领先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已经进入产业快速发展期。所以,仅从时间与经验的角度看,我国的创意产业与世界领先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若要赶超,只有加快我们的步伐,创造同样单位时间内更多的产业价值。
另一个差距是观念差距。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世人皆知,但是我们却没有将它们挖掘、转化成产业资源并加以利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观念的束缚性太强。
以前段时间热映的《功夫熊猫》为例。好莱坞从我们东方元素中选择了熊猫进行“美国式改造”,然后将一只可以会武功、可以很幽默,但完全不符合熊猫自然特性的“功夫熊猫”发行到全世界,继而获得票房成功。我国国内很多学者对这只“熊猫”表现得嗤之以鼻,质疑的焦点围绕在“熊猫怎么可以这样”?却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个例子背后“美国式创意”的成功。由于美国的主体文化传承于欧洲,在其构建过程中,不断汲取世界其它国家文化的精华,并通过不断地演进,逐渐形成现在的美国文化。也正是由于这一开放式的历史沿革,使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上有资源、下可发展,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精英们头脑解放、创意无穷。二者合力打造出今日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包容世界后又渗透世界的生生不息。相似的例子还有《宝葫芦的秘密》、《花木兰》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中国式元素一经好莱坞运作、就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我们目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推陈不出新,泥古不融今。
因此,要解决观念差距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扩大社会环境的宽容度,创造更加宽松的文化氛围,鼓励现实中比较大胆的、有争议的创意,解放产业从业人员的思维束缚,激活他们的创造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创意产业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性格,在世界创意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一点是我们的专业化差距,其中包括人才和知识产权这两个关键点。
人才和知识产权分别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源头和核心,缺少哪一个都会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在就业人数及比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还很悬殊,这正是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比如上海目前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园区,也成立了版权中心,可以对知识产权的登记、推介、展示、交易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撑,还能加快实现对原创者权益的保护。另外,全国很多其他地区也纷纷加大了对内容创意人才、市场运作人才的培养投入。相信这些举措,必会为推进中国完整高效的创意产业链的形成提速。
海不辞水 传统产业旧貌凭创意换新颜
记者:您说过创意产业最特别之处在于可以融入其他传统产业,您能不能就此做一番详细的介绍?
厉无畏:创意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具有相互激发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创意产业成果可以作为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但实质上创意产业为传统产业带来的是发展模式的改变。因为它的逻辑思维与传统产业不同。传统产业以功能价值为基础,而创意产业是以观念价值为基础。价值的发现、价值的挖掘、价值的最大化,全部来自观念创造力。因此,也有人说创意产业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产业的层面,渗透入全社会。它通过和各行各业相融合、为各行各业实现升值,为消费者提供新需求,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不过,即使创意产业头顶着比传统产业都宽广的天空,它仍然要脚踩在各行各业的土地上。不通过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创意发挥不了最大价值。
2008年两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创意农业”的观点,就是将创意植入传统产业、并实现产业提升的实例。
传统产业中的农业历来被公认为难以实现价值提升。但当我们发现创意产业的渗透性时,“农业可不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尝试着把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重新整合,通过文化创意体现它们的附加值。
在北京的门头沟地区,我们通过邀请工业大师设计生产中的剩余麦秆(秸秆),做成工业化麦秆产品,实现了远销欧美创汇。
在大连,农民在创意人员指导下,将玉米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迷宫图案进行播种。等到玉米长成以后,就形成了一个玉米迷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农产品的口味、颜色、形状。在上海的农产品园区,有人通过在南瓜上创造图案赚了大钱,还有人通过将南瓜设计成五颜六色的样子实现热销。
但这还只是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借鉴“山东祭海节”、“印象刘三姐”等把民俗文化活动植入传统产业的做法,以“活动”的形式将农业资源推向非农业领域,扩大附加值收益。比如借用外国电影《海底总动员》、《桃丽丝漫游记》的名头,农村能不能打造“蔬菜瓜果总动员”、“南瓜小姐漫游记”?过去都说农村文化单调乏味,有了创意之后,农村文化也可以改头换面、丰富起来。政府要求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意转变可以开创新农村的新气象。
因此,创意产业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站在其他传统产业之上,它无边无界。
循水而思 区域创意产业发展唯“我”独尊
记者:随着创意产业认知度的提升,许多地区都将创意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同质化。以杭州为例。随着杭州打造的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名声渐起,她周边的小城市也纷纷效仿。游客无论走在杭州还是周边,看的、听的、吃的、玩的几乎都一模一样,您怎么看这种现象?该如何避免?
厉无畏: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从传统产业吸取营养,更重要的是扎根于文化基础之上。具体到区域范围,立足于本地文化是首要条件。
每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不同,她们的发展机遇和特点也因此不同。北京的文化传媒业发展很强、增长很快,源于她自身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上海具有产业优势,所以她依靠创意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思想比较活跃,因此成为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锋;西安拥有六朝古都的历史,打造古都文化就显得水到渠成。所以,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不同的城市或地区一定面貌不同。那些同质化现象的造成,首要原因在于对本地文化没有深度认识和挖掘,无法产生独具地方特色的创意,只能做回传统产业的复制。
如果一个区域已经立足于本地文化之上,它的创意产业之路下一步该怎么走?或者说怎么走得更好?在此我要强调一个“区域产业系统”(即价值实现系统)概念。
所谓区域产业系统,实际上可以简称为“四群”概念。第一个是核心产业群:创意产生——形成知识产权——分配价值链——形成核心产业——许多新的创意企业围绕核心产业产生——形成核心产业群。在核心产业群外围有支持产业群:包括创意产生后的制作、生产、资金支持、媒体支持等内容。还有配套产业群:创意产品生产面市后,它的价值还能进行继续挖掘。因此要发展配套旅游、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对它进行推介。最后一个是衍生产业群:即把创意成果投入其它产业后所衍生的产业集群。比如米老鼠、hello kitty、芭比娃娃、流氓兔等等,都因为可以放入其他任何一个产业,而成功实现立体发展、几何倍收益。
总之,区域产业系统可以挖掘出每一个创意最深层次的附加值,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利润最大化,是区域发展的运作典范。区域创意产业一定要在深入本地文化的同时,建立产业系统。只有这样,一个地区的创意经济才能被真正开发、带动起来。
春水破冰 中国创意产业机遇大于挑战
记者: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创意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厉无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共识: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创意产业反而会比较有优势。有数据表明,在当前背景下,出口等很多领域都慢了下来,但创意产业却逆势增长。以网络游戏为例,上海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21%。中国目前约有1万家与动画有关的公司,每年生产10万分钟动画节目,超过了日本,预计2009年将达到12万分钟。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创意产业的特性。创意产业的运营成本低,制作过程不需要很多厂房、设备的投入,但形式灵活,影响广泛,通过网络、影视、书本就能传播到很多地区和人群,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根据以往的经验,任何一场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总需要由创新带来突破,由发现新市场战胜困难。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工业领域率先突破、力挽狂澜;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IT和内容产业异军突起,逆转了经济下坡路。
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经济危机下产能过剩、价格竞争等不利局面,同样需要改换思路、转变角度以寻求突破。比如说,色彩可以调节心情,结构满足人的舒适感,造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创意产业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变,使产品价值的提升,就可以打开新的需求空间,继而为自己打开突破口,为传统产业创新独辟出一条蹊径。
当前国家希望以扩大内需走出经济危机。但扩大内需不仅包括物质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因为在经济危机之下,人们感受最大的是心理压力。美国有一种论调甚至认为,这场危机已经不仅仅是金融风暴,而是精神风暴了。回首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却发展得突飞猛进,当时有一个叫做“星际争霸”的游戏甚至风靡了整个亚洲。究其原因,无外乎它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给人们带去相对长久的快乐。所以精神风暴中的人们更需要心灵按摩,需要缓解精神压力。这种需要,为创意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除却产业创新和心理需求,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使创意产业充满机遇的筹码。因为创意产业的技术并没有大的突破,只是以观念创新配合设计调节完善和丰富创意产品,所以它具有低污染、利环保的优势,吻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倡导。
从另一个方面看,创意产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有益。它不仅可以使生产者开发创造,还可以使受众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接受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所以创意产业不仅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也提高了整个人群的素质。
因此,尽管我们面对经济危机,尽管我国创意产业仍然存在制度、资金、人才等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的挑战,我都认为它的未来机遇良多、充满光明。
后记
在本文成稿时,记者无意中发现一篇厉无畏先生作于2002年中秋的诗作资料,为其清新隽永的词句赞叹。
大江潮动月团圆, 秋气清高笼远滩。
风雨曾经翻浊浪, 山河毕竟展新颜。
故园消息花如锦, 月夜乡音曲共弹。
迢递梦魂牵两岸, 何时东海起归帆。
透过这首彼时寄语海峡彼岸骨肉兄弟的七律,记者看到采访中广博深刻的经济学家朴素深情的另一面。这一面剪影和今日海峡两岸日益聚拢的温情一起,可以驱散北京冬日和愁人心头的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