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事业。捐赠万元是慈善,捐出零用的一分钱也是慈善,捐款捐物是慈善,献智出力同样是慈善。无论企业精英,还是社会公民,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学龄儿童,人人皆可慈善。
衡量慈善事业发展的标准,不仅仅是捐款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志愿程度和广度。
慈善事业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好,缓解社会分配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对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让我们都来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分享慈善带来的快乐。
民政部副部长解读我国慈善事业发展
窦玉沛:让慈善成为和谐社会的时尚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国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也激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捐赠热潮。据初步统计,2008年社会捐赠达到1000亿,其中汶川地震就近600亿,这不包括近百亿的特殊党费。所以,2008年是我们感动的一年,也是我们感恩的一年。
2008年12月5日,“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暨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出席中华慈善大会的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
慈善事业是一项文明而崇高的事业,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与和谐的理念。那么,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哪些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慈善事业有什么影响?我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中国的慈善事业?春节前夕,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他的办公室就这些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面前的窦玉沛,既热情健谈,又睿智缜密,提起他从事多年的民政工作特别是慈善工作,不禁侃侃而谈。
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了解,2005年首届中华慈善大会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三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如何?
窦玉沛称,三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
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特别是去年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迸发出来的捐赠热情,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这些优良传统。
“慈善不仅仅是出钱,还有志愿者也是慈善行为”。窦玉沛说,在北京奥运会和抗震救灾中也迸发出志愿者的热情。奥运会志愿者超过了100万,地震灾区救灾志愿者超过了300多万。现在到车站、机场、街头,包括媒体,都会看到很多公益性广告,这也可以看出慈善已经成为公众和媒体的热门话题,也逐步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时尚潮流。
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慈善组织的活动浸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除政府之外我国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补充力量。截至去年9月,在全国注册的慈善组织中,各级基金会有1361家,县级以上慈善会、红十字会4100多家。同时还有一些运作比较好的组织,比如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青少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等等。实际上慈善组织的发展除了推动慈善事业以外,同时带来很多就业机会。
集结慈善资源的途径不断拓展,慈善捐助数量逐年提高。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的慈善捐赠总量才几十亿元;2006年我国接收捐赠总量达到100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元;而2008年仅地震捐赠就近600亿元,全年捐赠将接近1000亿元。另外,志愿者行为作为慈善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志愿者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自觉价值取向。
慈善法规制度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国家对慈善领域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特别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其免税额度由原来的应纳税额的3%提高到年度利润总额的12%,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捐赠的热情。
关于民政部在发展慈善事业方面所做的工作,窦玉沛概括了以下几方面:推动立法,积极起草慈善事业法;建立慈善事业管理机构与指导机制;不断发展完善慈善表彰奖励机制;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民政部承担着民间组织管理的职能;建设慈善信息披露机制。他说,在这次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中,决定民政部成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这样在组织职能方面进一步保障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窦玉沛称,我国慈善的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过去扶危济困、安老扶幼、助人为乐很多。但是现代意义的慈善发展时间只有十几年,所以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概括起来说:一是总体上我国捐赠数量不高,慈善事业的作用和社会需求比还不完全适应。慈善的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比如说2007年捐赠是309亿,占GDP的0.13%。今年由于这些特大自然灾害激发了捐赠热情,达到1000亿,占GDP的0.4%左右。而美国的慈善捐款占其GDP的1.8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
二是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完全适应。比如现在作为慈善事业的主体法律没有。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落实。政府促进慈善事业的手段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这套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问题使慈善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和激发。
三是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与社会转型加速不相适应。社会转型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减少办社会的功能,而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承接社会服务的能力相对还比较弱小,公信力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在这方面也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是我国慈善专业人才与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这是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怎样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到慈善队伍中来,这是我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比如慈善机构人员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问题。
金融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影响不大
经济危机对我国慈善事业有什么影响?窦玉沛认为,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慈善事业也是全球性的。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经济危机毫无疑问将给世界各地的劝募活动和慈善事业带来消极影响。他表示,经济危机对我国慈善事业肯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
窦玉沛分析了五点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速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慈善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今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激发出来的举国上下的慈善热情,对于弘扬全社会的慈善理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正在不断增强,在这方面,慈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中国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方兴未艾,时间发展不长,低水平启动,加上政府的促动、企业的驱动、慈善组织的积极活动,以及榜样的带动,中国慈善事业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窦玉沛特别指出,衡量慈善事业发展的标准,不仅仅是捐款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志愿程度和广度。
慈善事业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
慈善立法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有什么突破?窦玉沛透露,最近公布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慈善事业法作为一类立法项目。一类项目就是要提请本届人大审议的项目。
他解释说,按照我国立法法规定,制定一部法律有一套程序。民政部起草草案提交国务院审议,国务院认为成熟,再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有时候还要三读通过,这些必经的程序是不能少的。
另外,作为慈善法,也是一部比较复杂的法律,因为它涉及到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还有道德层面的,既涉及到理论上的,实践中的,还有法理上的问题。既要立足我国国情,还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比如慈善管辖的范围,通常认为慈善可能就是扶危济困、捐资助学,而现在慈善已经向着文化、科技、环保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所以这部慈善法到底管辖的范围有多大,有不同看法。
还有,慈善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是个什么关系,因为1999年颁布了一个公益事业捐赠法,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捐赠行为,所以这两者关系是什么样的,也有不同看法。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论证。
窦玉沛表示,作为民政部,我们也非常迫切需要这样一部法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推动。
加强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有舆论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缺乏相应的精英人才。如何看待专业的精英人才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将会出台怎样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慈善领域?
窦玉沛表示,任何事业,人才都是关键,但是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讲,人才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做慈善只要有爱心、只要有热情、只要有奉献精神就够了,没有把慈善提升到一个专业的领域来认识。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慈善组织的管理已经成为专门的科学,已经提高到与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说我国香港,香港比较大的慈善组织有100多个,都是当地精英和社会名流。李嘉诚这样的工商巨子也进入慈善领域。比如美国,像盖茨这样的企业精英进入了慈善领域。在我国内地,商界精英进入慈善领域为数不多,近年来政界精英退休后进入慈善领域,成为了一个亮点。
窦玉沛认为,现在的问题,一是关于慈善管理,在学术研究领域还远不能同政府管理、商业管理相对并论,二是现有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三是慈善领域精英人才更是缺乏,政府和商界精英流入慈善领域还没有形成潮流。可以说,对于当前中国慈善领域,人才比资金更加缺乏,人才比资金更为重要。
窦玉沛表示,为了加强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比如这次开慈善大会,专门设立“优秀慈善工作者”奖项,就是表彰长期从事慈善工作的专业人士,号召和动员更多的有识之士进入到慈善领域。当然还要完善这些人员的职业岗位、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相关激励措施。
当今社会发展慈善事业意义重大
窦玉沛认为,发展慈善事业在当今社会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说,
首先,推进慈善事业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推进慈善事业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慈善提倡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通过这个可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经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把慈善作为一个补充,可见慈善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推进慈善事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更加重大。有人说市场经济作为第一次分配,讲效率,政府的公共财政作为第二次分配,讲公平,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讲和谐。它在和谐中的作用,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好,又能够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缓解社会分配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所以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窦玉沛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慈善工作。
大力弘扬慈善精神。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慈善典型,培育慈善文化,让慈善这种理念、这种道德精神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液中去,让大家感觉到慈善最光荣、慈善最崇高。这样一个慈善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让慈善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时尚。
加快健全政策法规。因为慈善既涉及到物质,又涉及到道德。同时,慈善既涉及到捐赠人的权益,又涉及到受赠人的尊严,还涉及到慈善组织运作的规范以及对慈善行为的激励优惠政策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法律来规范,避免慈善中出现的法律模糊和尴尬。
培育发展慈善组织。今后发展慈善是政府推动,慈善组织来运作,社会参与。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发育时间短,慈善组织的劝募能力、策划慈善项目的能力以及社会公信度、社会美誉度等有待提高,而这些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慈善组织还要有人才去运作,怎么样有效激励大量的企业家、工商界、社会名流、政界精英等等,都能够出来运作慈善,来经营慈善,来参与和推动慈善,这也是培育发展慈善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面。
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发展慈善事业,在中国国情下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在推动过程中涉及到宣传发动、优惠政策的制定、保障监督等,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政府在组织和推动社会捐赠时,又需要利用慈善组织来运作,这样又涉及到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协调问题。还有捐赠人和受赠人之间的利益,受赠人对善款的使用等等,这方面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
窦玉沛深情地说,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捐赠万元是慈善,捐出零用的一分钱也是慈善,捐款捐物是慈善,献智出力同样是慈善。无论企业精英,还是社会公民,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学龄儿童,人人皆可慈善。让我们都来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分享慈善带来的快乐。让慈善成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时尚。
链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慈善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民政部于2008年12月5日发布“中国慈善事业三十年发展成就辉煌”报告称,中国慈善事业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报告称,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慈善事业不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基金会、慈善会和红十字会为主体的慈善组织迅速壮大。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基金会1340家,慈善会874家,县级以上红十字会3260家。
与此同时,在华国际慈善组织(包括港澳台地区慈善组织)数量也稳步增长。截至2007年底,在华国际慈善组织数量超过4000家,有影响力的知名国际慈善组织增长到200余家。截至2008年10月,在华合法登记设立代表处的境外基金会已达到12家。
在慈善组织开展的各类项目中,产生出200余个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教育领域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救灾扶贫领域的海啸援建工程、小额信贷项目、紧急救援项目和“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卫生健康领域的“微笑列车”项目、“爱心永恒——启明行动”和“天使工程”项目;其它领域的“慈善超市”、 “母亲水窖”和“五九二法律援助项目”等。
此外,志愿服务迅猛发展,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与过各类志愿服务的人数约有6000多万,其中注册志愿者有4500多万人。以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也已初具规模,并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继制定出台了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全国慈善捐赠款物规模从每年不足80亿元人民币,攀升至近1000亿元,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中华慈善奖
“中华慈善奖”的前身是民政部每年一度的“爱心捐助奖”,从2005年开始更名为“中华慈善奖”,以褒扬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以及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及项目,是我国公益慈善领域中的最高政府奖。
首都慈善公益日
北京市将每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设立为“首都慈善公益日”,在这一天举办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弘扬慈善理念,推进首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2008年12月3日,北京迎来首个“首都慈善公益日”。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了“首都慈善公益日”启动仪式暨“首都慈善公益日”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