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徐光宪:创造世界稀土“中国冲击”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中接过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因为改革开放30年的独特时间节点,使这次科技盛典尤其具有深远意义。

  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他用创新改变世界稀土市场格局。从此,中国稀土打破国际垄断,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徐光宪把知识系统分为三大子体系。一是哲学宗教,哲学处理精神世界,宗教处理信仰世界;二是文学艺术,它们处理情感世界;三是科学技术,负责处理物质世界。徐光宪的分类法清晰简明,令人耳目一新。

  女儿徐放说:“不管他们经历了人生多少个起伏、挫折、生死抉择,他们之间的爱愈来愈深。如果有人要问我这世间有没有所谓的爱情,我会说父母的爱情是我能证实的,是我相信的人世间的爱情。”

  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得主的艰辛与辉煌

  徐光宪:创造世界稀土“中国冲击”

  文/本刊记者 刘娜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又称稀土金属,在诸多功能材料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主角,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因此,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据中国工程院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万吨一氧化稀土可为功能材料和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值240亿元人民币。

  徐光宪院士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我国稀土科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采用徐光宪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30%—40%!现在,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

  淡定充盈 实现稀土强国梦

  1920年11月,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教他解“鸡兔同笼”和下围棋,启发了徐光宪对数理化的兴趣。母亲陈氏教子甚严,自幼告诫他:“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如何辗转,徐光宪从未放弃学业。

  20世纪30年代,父亲病逝,徐光宪经历了家道中落、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但他勤奋好学,为了能早日挣钱养家,16岁的徐光宪考取了浙江大学附属的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这时,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学校解散,他转至设在寺庙里的宁波高工继续求学之路;旅费被骗,身无分文,他只身来到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徐光宪最后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的国立交通大学。“虽然条件比较差,但是大家都格外努力,老师也都很好,要求很严格。”回忆起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徐光宪说:“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借钱自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但钱很快用完了。为了奖学金,他“背水一战”,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仅两年零八个月,徐光宪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先后当选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迎来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此时,抗美援朝开始了。有消息称:美国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了参与新中国建设,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当我们辗转到广州,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真是太激动了。”虽然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但耄耋之年的徐光宪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回国后,徐光宪夫妇双双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科研和教学条件都很艰苦,没教材,教育部指定唐敖庆、吴征铠、卢嘉锡、徐光宪四人编写教材。徐光宪为学生们开设了量子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新北大成立后,他主讲新开的“物质结构”课。根据他的讲义整理修订并作为教材出版的《物质结构》(上、下册),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1988年,这本出版和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的“讲义”,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在化学领域惟一获此殊荣的教材。

  徐光宪在“文革”期间也受到打击,下放劳动,放过牛、烧过锅炉,但他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对科研的追求。终于,稀土工业使徐光宪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刚刚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由于稀土元素的结构相近、化学性质相似,分离十分困难。长期以来,我国只能依赖于低价出口稀土矿物和混合物来获取蝇头小利。同时,我国还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像,分离难度极大。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却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采用萃取法完成分离。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徐光宪顶住了各界的质疑,打出了一个接一个“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他还和同行们创建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可以免除费时费力的“摇漏斗”小试、中试等步骤,直接放大到实际生产。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稀土科学和技术的全面发展。国际同行将其称为“来自中国的冲击(China Impact)”,影响十分深远。

  豁达人生 “文理交融”创新知

  徐光宪不只是埋头搞研究的,他把精力还用在对整个行业和对国家的关注上,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四处奔波。

  看到我国在稀土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徐光宪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奔赴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两次向中央提出了有关白云鄂博矿可持续高效洁净利用的建议,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意见。

  2005年9月,徐光宪、师昌绪、王淀佐、李东英、王乃彦、何祚庥等15位院士联名写了一份《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的院士建议,上报国务院。很快,这份紧急呼吁便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这个建议很重要,请国家发改委阅办。2006年6月19日,徐光宪就如何落实总理批示再度报告总理,一周内便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再次批示。

  谈及白云鄂博的资源浪费和污染,徐光宪痛心疾首。“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17个元素的总称,其中16个是高新技术不可缺少的战略元素,我们呼吁希望恢复国家稀土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稀土的研发、生产和环境保护,同时明确白云鄂博主东矿是以稀土和钍为主共生矿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重视钍资源的回收,保护包钢尾矿坝”。 徐光宪多次和包头稀土研究院领导讨论研究,希望把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推广到选矿过程中,大幅度提高选矿品位和回收率。

  50多年来,徐光宪根据国家的需要,服从组织分配,几次变更科研方向,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这已是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了。对他来说,“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理由。

  在科学研究上,徐光宪开始将目光转向比以往的实验研究更加深层的地方。近几年,他陆续发表文章,总结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瞻化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他还关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归纳总结知识与科学的分类与属性。徐光宪十分重视科研创新,他广泛积累资料,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他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各门学科表面上相差很远,但其内在规律和研究方法往往可以相互借鉴。把其他学科中的概念、方法移植到本学科中来,就是创新。

  徐光宪的思维触角早已突破了理科范围,向“文理交融”的广阔空间延伸;他现在正在写一本新的《知识系统分类学》。不管每天日程多紧张,他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写作。

  徐光宪把知识系统分为三大子体系。一是哲学宗教。哲学处理精神世界,宗教处理信仰世界;二是文学艺术。它们处理情感世界;三是科学技术,负责处理物质世界。科学技术又分为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文理交叉科学等七个分体系。 徐光宪的分类法清晰简明,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自己的分类,徐光宪研究深透,见解独到:“5000年前,世界上只有三门学科:语言、图腾、技艺;2000年,已经增加到5000门;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应该有20000门学科,其中15000门是等待创新的。中国人至少要创造1/5。我认为,创新将是在学科交叉的领域里。我对咱们的年轻人很有信心。”作为科学中的当之无愧的大师,已经功成名就的徐光宪从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现在有做不完的工作,说明社会还需要我,使我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人生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我就非常高兴了。”

  为人师表 著名教育家实至名归

  拥有北京大学50多年的教龄的徐光宪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春辉、黎乐民、高松;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严纯华等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此外,他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员。

  在徐光宪心中,最令他自豪的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徐光宪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果都是与我的学生们合作完成的,是团队的结晶。他们今天的成就早已超过了我。”

  对于国家颁发的500万元奖金的处置,徐光宪早已心中有数,“450万元用作科研经费,余下的50万元,我也正想和他们(指他的学生)商量,怎么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帮助学生,这对于徐光宪来说不是第一次,早在数年前,徐光宪已经将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奖金全部拿了出来,设立了“霞光奖学金”,霞取自夫人高小霞的名字,光取自自己的名字,每年奖励5至8名学生,“徐先生给霞光奖学金定了三个标准: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家境贫困。尤其倾向于家境贫困的孩子。”《物质结构》一书一版再版,徐光宪从来不去取稿费,都存在会计那里,以备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徐光宪几十年来给予他人的还有价值丰厚的精神财富。黄春辉院士回忆起当年和徐光宪一起工作时说,“跟徐先生工作,总有一种小跑的感觉,你不可以懒惰,因为徐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你稍一懈怠,就落后了。” 黄春辉院士说,“徐先生总教导我们,一个人的成功有机遇,有天资,更重要的是努力勤奋,努力和勤奋要占70%。”

  2003年非典时期,北大停课,徐光宪心疼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在网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致北大学生的公开信,告诉大家如何学会自学。徐光宪在信中讲了“如何自学,如何做学问”、“宇宙有哪些要素”、“信息是什么”、“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可以分为几大类”,最后他还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希望和同学们交流。后来这封信被多家网站、报纸转载,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树立年轻人的好奇心。老师不是万能的,不一定要回答出学生的每个问题。回答不出来,就老实告诉学生。”“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是什么都要听老师的,老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作为执教58年的教育家,徐光宪的师生观竟是如此通达……

  在课堂上,徐光宪授课细致认真。问题无论大小,只要需要,他都耐心地推导和解释。有时还要让同学到他家中去和他讨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他还总结了很多公式和公理,而且每一课都要拿出一份清楚的讲义。当时有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都是俄语,英语功底薄弱。徐光宪便常常督促学生加强英语文献的阅读,从最简单的单词和语法,他都亲自给予指教。有时候,他还要亲自修改学生论文的英语摘要。

  “文革”期间徐光宪被打成“特务”,他的学生也受到无端牵连与迫害。在一次批斗会上,他和他的学生被拉上主席台挨斗。就在造反派要他老实交代问题的时候,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保证自己百分之百不是特务,也保证他们不是特务。”他的“顽固不化”保护了一批学生,却给自己带来了危险。

  30多年以后,亲身经历了此事的现北京大学教授高宏成说:“在当时险恶的环境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使我第一次看到了徐先生刚强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心中充满了敬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徐光宪的许多学生都已成长为我国化学领域的专家。王德民教授这样评价徐光宪:“更持久更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的是徐老师把教育看作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他为此付出全部精力和激情。”

  伉俪情深 携手走过半世纪

  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徐光宪的家庭生活也同样让人称羡,在婚姻的殿堂中,徐光宪和夫人高小霞院士同样创造了一个传奇。

  两人相识58年,相伴52个春秋,这对科学家伉俪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两人同为浙江人氏,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生,1951年从旧金山同船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为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共同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共同连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共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1年同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担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9年同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1996年他们应邀参加交通大学100周年纪念,1997年又共同参加了浙江大学10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中国科学院屈指可数的院士伉俪,这五十多个春秋,他们相识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人最初的相识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那时高小霞就坐在徐光宪的前排。这个女生虽然没有漂亮的衣服和舒适的生活,却穿着一身整洁的阴丹士林布兰衣服,保持着一种生活的精致与精神的高贵。

  在学业上他们比翼齐飞,整整4年徐光宪始终是班级第一名。而高小霞是班级中唯一坚持到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孩。随后徐光宪与高小霞一起到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徐光宪回到上海交大化学系,高小霞也于1946年进入刚由昆明搬来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当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先生和物理化学家吴征铠先生的助理员。该所的所长吴学周先生组织研究员,每周为青年科研人员授课。徐光宪就前去旁听吴先生讲授量子化学,这成为他后来在美国攻读量子化学的开始。

  这一年春天,两人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1946年,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考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哥大的助教奖学金。不久,同样攻读化学的妻子高小霞也来到美国。由于生活窘迫,两人不得不再一次半工半读。高小霞晚上去听课,白天去康纳尔医学中心当分析员,徐光宪则做助教。但在偶尔的闲暇时间里,两人就会一起去河边大道散步,抑或坐在河边大教堂前如茵的草地上遥望欣赏北曼哈顿的风光。

  在他们即将回国之际,妻子高小霞还有一年就可拿到博士学位了,放弃,她会同意吗?高小霞果断地背上了行囊:“留学为什么?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就这样,两人以“回国探亲”为借口取得签证,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归国。

  在新中国,他们很快找到了舞台,夫妻俩双双到北大任教。1969年至1971年,徐光宪和高小霞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之后高小霞又被调到江西德安化肥厂。在鲤鱼洲,徐光宪先是放牛后来又种起了水稻,和妻子彼此隔离,音讯全无,心中万般牵挂。

  但是,直到古稀之年,他们毅然对自己的祖国无怨无悔,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半世纪伉俪情深,徐光宪说,“结缡相伴五十年,甘苦与共,今后难免有人天暌时隔之日,愿留存美好时刻,作永久忆念。”此话发自肺腑,朴实无华。

  1993年,徐光宪与高小霞这对院士伉俪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80岁的垂垂老年,高小霞回望自己的生活故事时说,“能够跟他在一块我很幸福。” 1998年9月1日,他们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采访。在那次采访中,徐光宪说,“我想我们现在还希望过一个金刚石婚。”

  “父亲和谐的婚姻对我们受惠最深,父母的感情始终如一,从他们认识、结婚到留学,回国执教以及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和考验人品、人格的时代和直到母亲去世,不管他们经历了人生多少个起伏、挫折、生死抉择,他们之间的爱愈来愈深。如果有人要问我这世间有没有所谓的爱情,我会说父母的爱情是我能证实的,是我相信的人世间的爱情。”女儿徐放在徐光宪80周年诞辰的时候写下的这段话,或许就是对这对院士伉俪50多年婚姻与爱情的最好注解。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