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皓:我也期待着网民的调查结论
关于网民调查
网络上的事情何不用网络的方式解决
记者:组织民间调查委员会调查“躲猫猫”事件,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极其新颖、闻所未闻,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伍皓:这个事件引爆了今年以来的第一轮网络舆论高潮,网络上什么说法都有,“躲猫猫”也由此成为今年的第一个网络热词。但我觉得谣言止于公开,一切都可以、也应该是公开透明的。网络上的事情,为何不就用网络的方式来解决呢?我们应该信任网民,让他们自己去对事实的真相做出判断,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以网民为主体的民间调查。
记者:要证明李荞明死亡的真实情况和真正原因,最直接的一个证据就是案发当时看守所里的监控录像。但调查委员会没能看到这个最关键的证据,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让这次调查打了折扣。你怎么看这个情况?
伍皓:看守所里是否安装监控设备,监控录像是否又能让调查委员会查看,我想这都是有法律加以规定的。这个调查委员会毕竟是民间身份,不可能拥有司法机关那样的侦查权力,这个调查显然也大异于司法调查。所以,我觉得不存在打了什么折扣。
关于调查结论
未必是真相但不能否定他们的努力
记者:在此次民间调查开始前,你对结果是一个怎样的预期?
伍皓:其实,对这个事件我还没有做过深入的了解,我也在期待着民间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如果结论出来了,李荞明确实是“躲猫猫”中出意外而死的,我想,会有更多的网民和公众能够理解这个和此前所公布的说法一致的结论。
记者:今天(2月20日)下午,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声音,对民间调查委员会可能的作为提出质疑。
伍皓:这是好现象啊,我认为质疑精神是网民最可贵的一种品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都需要质疑精神来推动,任何一项社会变革也都是肇始于某种质疑的精神。
记者:我预料,在和此前官方说法一致的民间调查结论公布后,有人会信服,但肯定有人持怀疑态度,这部分网民和公众所质疑的对象,没准会直接指向这个特殊的民间调查委员会。
伍皓: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被质疑肯定不是坏事。但这绝不能否定民间调查委员会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些民间身份的调查人员已经尽力了,他们并不是专业的侦查人员,而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网民和公众的草根人士。当然,他们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也未必就是绝对的真相,也满足不了所有网民和公众对于真相的诉求。我们尊重对真相的理解的差异性,更提倡世界的多元化。
记者:许多声音对这次民间大调查提出质疑的原因在于,指责这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一次作秀。
伍皓:实际上,这次调查虽然是宣传部门出面组织的,但在这个临时团队组建起来后,我们宣传部门只为调查委员会提供了车辆的便利,其余的所有环节都是调查委员会成员自己在做。整个过程,宣传部门也不曾给他们提过任何要求、限制,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在发布之前,我们也根本就不曾见到过。所以,这次调查是真正的民间调查,至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民意,这怎么可能是作秀呢?有个情况请注意,委员会中虽然有四名政法系统人员,但真正实施调查的主体其实还是网民和社会人士。而且,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也都是由网民来担任的。
关于调查制度化
邀网民调查可能会形成常态
记者:显然,对于“躲猫猫”事件的争议,绝对不可能因为这次民间力量的调查而就此平息。那么,在政府的层面是否还会有下一步的考虑?
伍皓:我们并不寄望于借此来平息什么,或者说统一什么认识,网民和公众对此事件的看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可以存疑,随着以后司法程序的渐进,这些疑问总有解开的一天。
记者:这种独特的形式会不会成为一种制度相对固定下来呢?
伍皓:这种形式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一种尝试,以后我们会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有可能形成常态,将此固定为一种制度。宣传部门以后会将相关数据都录入数据库,再出现各种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时,也都邀请网民和社会人士来调查。这样做,只是为了尽可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记者:但网民的数量太庞大,许多网民是缺乏理性的。
伍皓:并不是所有网民都这样,相当一部分网民还是有理性的,我希望能够越来越理性。理性的网民通过这次民间调查获知了真相,就会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