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价值观输出 西方想看到一个现代的中国

  就在新年之前,“胡紫薇大闹央视发布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桩八卦中,一句“中国在不能输出价值观之前,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大国”的“胡氏名言”也因此深入民心。胡紫薇不会想到,她引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如此广泛地被传播和讨论。

  时值2008中国奥运年,大国的“价值观输出”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是否应该输出价值观?中国应该输出怎样的价值观?这成为很多网友和学界人士谈论的话题,这些也是“时代中国”的策展人被反复问询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他们有时不得不小心地问一句:“胡紫薇是谁?”

  兵马俑 伦敦冬天里的一把火

  1月17日下午,北京的交通因为一场大雪,变得不那么顺畅,“时代中国”的发布会正在进行,道路的堵塞,使得好几名记者迟到了。

  为了“时代中国”发布会,吴可佳和他的同事忙碌了几个月,发布会后的第二天,英国首相布朗将访问中国。“时代中国”发布会的时间,显然是经过活动方的特意安排——半个月后的中国春节,由英国商界组织的、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中国文化活动也将在伦敦开幕,这被布朗视之为“很有价值的、令人兴奋的创意”,而这极有可能是布朗和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谈话的内容之一。

  在“时代中国”的活动还没有在伦敦街头正式启动时,伦敦市民实际上更关心的是正在大英博物馆进行的“第一帝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由于门票难买,他们遇到的问题甚至和中国准备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相似,都在为一张票伤透了脑筋。

  Jim Hollington就被堵在了大英博物馆门口。他面前摆着一条长龙,按照队列排下去,轮到他,很可能当日的500张票已经售完。

  2007年10月2日,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任Jim Hollington从广州回到了伦敦休假,一周的假期,他花了半天时间去看兵马俑展,这个展览太有名了,Hollington的同事们都在谈论它。为了进去,Hollington最终决定“走后门”,他找到了他在大英博物馆的策展人朋友,顺利地进入博物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逃掉12英镑的门票。

  “第一帝国——秦始皇兵马俑”从2007年9月11日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集中展示了秦始皇兵马俑等来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120件2000多年前的中国文物。尽管中国只是借出了不到20个兵马俑,却在英国引起了轰动,英国众多媒体不惜版面进行推介。居住在爱丁堡的崔莹,是一个写作的自由职业者,她在宣传的攻势下,忍不住好奇心,和她的先生坐了4个半小时的火车,花了一个多小时排队,才在上午十一点钟进入博物馆。

  由于大英博物馆一般每天上午9时15分开始发售500张当日门票,把参观人数限制在每小时400人,每10分钟放进一批观众,而50万张预订票早已抢购一空。门票可谓炙手可热,博物馆门前每天早上7时30分就已排起了长队,这样的受欢迎程度,据说仅次于1972年展出的埃及图坦卡蒙金棺——当时是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墓穴珍宝第一次在英国出现。

  兵马俑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出,被称之为伦敦冬天里的一把火,《泰晤士报》认为这次展览是一场“文化风暴”。而在《卫报》的评论文章中指出,“面对国际社会的中国威胁论,北京以国际魅力攻势回应,它想让西安的兵马俑扮演陶制的外交官,提醒我们,他们是古代辉煌的国度。”

  当代中国设计展 与上一代设计师完全不同

  大英博物馆的兵马俑展,将持续到今年的4月6日,不过,等不到它撤展的日子,在大英博物馆其他的展厅,又将有新的中国主题展览在春节期间展出。

  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戴维信表示:“我们不仅仅想了解中国在1世纪这些艺术的遗产,我们还想看到中国的艺术家在21世纪他们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些秦始皇兵马俑他们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化历史传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对于中国的历史和过去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认识,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正在从事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在这个愿望的驱动下,伦敦将举办一个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节“China Now”。这个活动即将开始。

  1月17日,“时代中国”在北京宣布,涵盖展览、演出、电影、烹饪、漫画、美术、文学、音乐、设计、科技、商务、教育和体育等领域、数量超过800项活动将在英国不同的城市展开。2月7日,中国的大年初一,大英博物馆将举办专门面向家庭的系列活动,主题还是一个:中国文化。

  “最近两年,中国主题的活动越来越多”,住在爱丁堡的崔莹,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周围的变化,除了正在进行中的兵马俑展,她的先生尼克的中文已经越说越好,甚至看到电视《百万英镑》中,其中有一道题问“xiongmao是什么动物”,这都让尼克倒在沙发上哈哈大笑。

  崔莹记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好吃的中国餐加上非常模糊的孔夫子,实际上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这甚至被固化为中国的形象。有些英国人只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却对中国的多样文化一无所知。摄影师刘博智在海外,也遇到了类似尴尬,对方会首先问他是不是洗衣工,如果不是,那么他一定被认定是开餐馆的。

  不过,这些似乎都在悄然发生改变。3月12日,由张宏星策划的当代中国设计展将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展出,他们选择了卡通熊猫、“上海滩”新唐装、鸟巢、CCTV总部大楼、奥运会信息中心“数字北京”,以及玩具、唱片封套、球鞋等来自21世纪中国的设计,而不是过去的自行车王国以及毛泽东的头像。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励着新一代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创造着当代中国都市的时装、产品设计以及城市规划,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V&A院长马克·琼斯(Mark Jones)这样来阐述即将在明年春季开幕的“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他认为当下的中国设计应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艺术家欧宁办的音乐出版物《新群众》、《北京新声》,就被联合策展人劳伦·帕克选中,3月12日,它们将在V&A展出。欧宁是一位多栖的艺术家,实际上,《北京新声》已经是他十年前的作品了。不过,当欧宁获悉自己的设计品入选“当代中国设计展”后,他自我肯定地认为,“当初确实做得不错”。

  和欧宁同时入围的设计师还有大声展的常客,欧宁将他们称作他心目中的“奥运一代”设计师的代表,“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文化活动的活跃,使他们有机会开创出一种与上一代设计师完全不同的独立作业模式”。

  欧宁并不认为中国设计师的工作滞后于国外,也不认为中国缺少优秀的设计师;在建筑、时装、平面设计上比国外同行丝毫不差,在英国的设计展上,中国设计师完全应该是以对话的初衷前往。不过,在产品设计上的落后,欧宁认为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当代中国设计展”是作为“时代中国”众多活动的一项进行的,欧宁无法想象800项活动将如何开展,“到现在大家也没有看到详细的活动单,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有含金量的活动”。六月份,欧宁将作为中国艺术家,出席其中的一个在伦敦召开的论坛,他对此并不抱有太多的期待:

  “英国实际上是慢热的,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早已举行各自的中国文化年活动。至于这样的文化年活动,更多的是抱有商业的目的,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欧宁从中并没有发现太多新的、让人兴奋的东西,他认为创意本来就是自发的、历史形成,而不是政府可以期盼得来的。

  当代艺术 他们的工作比中国文化年更有价值

  这次“时代中国”将在英国举行逾800个中国文化艺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非展览中国古董,而是展示中国创意新潮,这是英国人前所未见的。艺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中国现代艺术”(China Art Now),来自中国的新晋艺术家会展示他们的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被称之为和国外界限最为模糊的领域,也是国外买家青睐的艺术样式,国外艺术评论人往往说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数量,极可能超过国内一家美术馆的策展人。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等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最负名声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所展现给西方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人审美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代了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了。

  但是,也有评论者认为,他们这一群体并不具有传统画家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特点,他们是被西化最为严重的绘画一代,和西方艺术家比较,他们拥有的共同点,是要大于不同点的。

  不过,艺术评论家冯搏一的认识却刚好相反。“在大家眼里,张晓刚会是陌生于传统的画家群体,但是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实际上有着中国传统的家族概念,甚至也有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的影子。”冯搏一认为张晓刚的绘画是写实的,又是超写实的,每个人物脸上的斑痕有着岁月的痕迹。

  从广州出去的曹斐,也被认为是经受西方艺术熏染的代表者。这一次,她在网上世界Second Life创作了一个名为“人民币城”的虚拟城市。就在半年前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她以“中国翠西帐篷”作为她参展的题目。这个作品受到了相当的关注,一周前,英领馆的戴维信就在北京的一个名为“跨越文化、沟通世界”的研讨会上,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位中国女艺术家的作品。

  曹斐是国际策展人侯瀚如比较青睐的艺术家,无论是他负责的广州三年展还是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曹斐都是受到邀请的艺术家之一。她在展场中的绿色草坪上,安置了一个重达700公斤的圆形充气帐篷,帐篷中悬挂一个大屏幕,播放曹斐制作的一部短片《我,镜子》。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曹斐在“第二人生”虚拟世界中建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展场,曹斐在现场同时与两个世界中的观众进行交流。那些没有机会亲自到展场的人,在“第二人生”中一样能看到它,事实上,观众也是这个展览的一部分。

  不过,曹斐貌似脱离乡土的思维,在冯搏一的解读中,也被视之为具有鲜明的、迥异于北方艺术家的岭南风格,“我从曹斐的身上可以觉察到她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敏感、细腻以及开放。”而从曹斐的作品中,她也是长期对珠三角保持关注并将其作为长期创作母体的艺术家。

  在这一次的“China Art Now”上,隋建国雕塑的两个以“毛装”为主题的巨型铜像将在英国各大公园展览,还有4个富中国特色的霓虹灯广告牌亦将在英国多座具代表性建筑物上展示。有艺术家更把中国声音艺术带到伦敦,在一个跳舞大厅中展示现代中国街头、商店、酒吧和工作地点的声音,让参观者听了犹如置身中国。

  “越民族的,越世界”被冯搏一视之为一个老套的、被说尽的话题,有人认为张晓刚、曹斐是不民族的,实际上他们却是抓到民族性和个体性的特质,他们用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显示的质疑、批判、反讽、冲突、困惑和矛盾,正是因为官方不会、也不鼓励去做这样的创作,这些艺术家的工作价值更得以凸现,尽管更多的论者更多地纠缠在他们的现代性上,过多地讨论市场价格。

  冯搏一认为,就是这些和西方走得很近的艺术家,他们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他们的工作会比中国文化年更有价值,他们就是代表着中国,而不是大家所习惯认为的成为西方的代表。

  孔子学院 只有和政府保持距离才能成功

  “价值观输出”理论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张世保认为,价值观是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我们现在太简单地去说我们现在好像总处在一个被压迫的位置,被打压的位置,然后不敢站起来说:‘我们现在就已经有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拼命地想要去找我们的所谓的民族的、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然后任何大场合就开始讲这个问题,然后狮子出来了,然后老虎出来了,然后锣鼓出来了,然后太极拳出来了,武打出来了——似乎只有这些才是所谓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在北京的“跨越文化·沟通世界”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说到对中国文化的内涵问题,引用了一个短信:“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木盒刻甲骨文,考听力全用周杰伦的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的正常语速,阅读理解全是绕口令,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考包粽子,不过现在还要过洋节,圣诞快乐。”他表示,这种情绪,是过分地对西方文化的认同的反思,每种文化有自己优秀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是什么呢?是短信里谈到的文言文、毛笔还是甲骨文、京剧?

  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正在着力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据中国驻英大使馆统计显示,自2005年起,孔子学院已经在英国发展了11家机构,都建在了英国的大城市中,像曼彻斯特、加的夫、诺丁汉、谢菲尔德,伦敦更是拥有四家。每间孔子学院通常有千名以上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周边居民有机会在此学习中国文化——从讲普通话到学习茶道、看风水。学院还会在当地的初、高级中学组织中国商机早餐会、展览、中文教学等活动。

  2007年11月6日英国《卫报》发表一篇题为《不是宣传工具》的文章,谈中国的孔子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学者、澳大利亚驻中国前外交官卓斯林担心,孔子学院只能传达有限的一些中国视角。在即将出版的论文《孔子学院:中国软实力》中,她写道:“孔子学院项目已经不单单涉及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它的根基在于需要倚靠中国政府。往好里说,这会导致学术的失语;往坏处说,这可能会衍生成为一种宣传手段。”

  但是,在国际上,类似的文化传播机构也并不少见。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已经创办多年。兰彼得副校长罗伯特认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于中国政府利用孔子学院做宣传工具的迹象。”

  戴维信也告诉记者:“我们跟孔子学院是一种很密切的关系,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方式。其实中国一早就应该用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它的影响。”他说,他的经验证明,“这种所谓的孔子学院这样的机构,它只能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去让人觉得它是代表一种政府的观点和意见,保持它的独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功。”

  不过,在美术史博士、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孔子学院的红火是不可理喻的,“因为孔子的学说是一个产生于中国的古典时期甚至是封建时期的一种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是不是适合于当代?到了现在,我觉得几个人能够真正地用好、读好孔子、孔学,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王璜生认为,孔子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如果说在国外到处建这种孔子学院什么等等,我想是会引起反感的,搞不好今后就变成唐人街的一种符号,因为在国际上“唐人街”的这个说法有时候是有点悲哀了。

  对于文化年和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方式,尽管会形成“文化热”的表象,但是,却由于价值观的无法确立和统一,实际上会出现文化活动的混乱,王璜生认为,我们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前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我们当代的价值观。

  艺术家们更乐于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王璜生说:“那是有欢乐的一面,有苦涩的一面,有幽默的一面,也会有中国人的那种很平和的、很带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面。”

  困局 被动的成功,被选的成功

  “‘时代中国’有800多场活动,如何保证质量,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人提出来。”王璜生认为,去年进行的“中法文化年”,他了解到,虽然多达上百场活动,但是实际上非常庞杂,甚至有些展览可以用差来形容。

  “我觉得,像这样的活动,无论是纯粹的民间交流,还是国家主持下的民间交流,多点交流总会比没有交流好。但这种交流太多层面了,太庞杂了了,未免良莠不齐。”王璜生了解到,有些展览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因为某种经济目的而进行的,里面还掺杂着一些个人或机构的利益,甚至弄来一些和文化没有关系的东西。

  戴维信也对本报称,“我想,举办文化年很大的问题是期望太高,所以要达到那样的期望就有困难了。刚开始时会有一个短暂兴奋期和推动力,但就不可避免地会慢下来。我认为,我们的政策就是要努力保持一个和本土文化的高水平的融合。”

  王璜生认为,像张晓刚这样的艺术家,就已经在建立某种属于他个人的对中国的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当下是一个多维的世界,价值观应该是个人的,没办法找到一个所谓整体的一种价值观。”

  主持当代中国设计展的张宏星,是王璜生的大学同学,在张宏星所参与的“时代中国”以600场活动掀起“中国热”时,王璜生对这样的热度,却是怀有警惕的。即使确立了价值观,一个机构往往会面临最为实际的问题,那就是走出去的通道是否畅通?

  广东美术馆曾于2006年、2007年在德国五家博物馆成功展出“中国人本”摄影展,王璜生认为那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成功,“广东美术馆在国外的活动,非常不顺畅、非常被动,目前取得交流上的一个成功,其实是一个被动的成功、是一个被选的成功。”

  王璜生介绍,广东美术馆成立至今,一直没有力量去向国外强有力地输出自己的展览的,“输出要钱的,要有一个渠道的,甚至要有策略的,而且也要有基础的”。而广东美术馆目前的现状是对方出了很多钱来要求美术馆将展品带过去,但是,“我们实际上没有拒绝的勇气,我们无法说‘我不要,我不要去你那里,你出钱太少,我不去’。”

  按照国际惯例,被邀请外出巡展是应该收接展费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运输、保险和接待几个人的费用,但是,“我们往往被要求不要去提接展费的问题,还没等对方拒绝自己就不敢了。”王璜生称。至于是什么部门要求的,他不愿意说。只表示,这里明显地表现出了不自信。“我们不敢说,‘我们这个展览很好,你要来,你拿钱来!你不拿来,我们不出去!’”

  在对外交流中,王璜生称经费的缺乏是国内美术馆普遍面临的问题,“英国的余震艺术展来中国,政府投入了一笔钱,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文化上他们的支持力度很大。”

  “我们广东美术馆现在只能说‘不’,而不能说‘要’。我们现在渐渐可以说,坏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挑选了,对有些展览能够说‘不’了。”不过,王璜生认为,他们目前因为资金的限制,现在还没办法说:“啊,毕加索的展览很好!”或者说:“凡·高的展览很好!我们要!”去谈凡·高的展览,他说目前还没有这个勇气,至于主动投入资金到国外去办展览,对他们来说更是奢望。

  访谈

  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戴维信专访

  “我为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而骄傲”

  西方想看到的是一个现代的中国,不仅有中国的一些好的、非常正面的东西,也有她遇到的困难,她接受的挑战。没有人相信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什么都是好的。

  南方都市报:文化交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的,一种是官方的。那么你认为这两种工作方式中有哪些不同?效果怎么样?

  戴维信:一个是通过我们所谓的公众外交,政府就是做这种公众外交的;另外一种就是像我们一样真正地做文化交流的。公众外交是单向的,它的做法是给出一个信息,告诉你一个东西;但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对话性的。

  我们这个英国文化协会就是这样的,我们和政府保持距离。其实,我们也做一些政府不喜欢的东西,但是文化交流确实需要对话的这种双向的形式,才能够做好。

  南方都市报:我注意到你在北京的演讲中提到一个“风险”,印象很深刻,我想知道一个中国艺术家展示了中国贫穷的一面,是会破坏中国的形象还是显示了中国的宽容?就是会有正面的效果吗?

  戴维信:最好的艺术家是用别人能够明白的一种方式去反映社会真实的情况。西方想看到的是一个现代的中国,不仅有中国的一些好的、非常正面的东西,也有她遇到的困难,她接受的挑战。没有人相信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什么都是好的,肯定有她的困难。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把社会的这些多面性、复杂性反映出来,把社会这些不同的方面在他的艺术当中都能够反映出来。我所指的“风险”是指,政府不太愿意去展现和面对那些负面的东西。

  我们过去的工作里有很多例子说明,如果你能够很真实地反映情况,作一个非常诚实的对话,展现那些不那么美好的方面,不仅不会影响英国的声誉,反而能使英国的声誉会变得更好,因为别人会觉得你非常诚实,非常透明。

  南方都市报:目前中国提出恢复一种传统,我不知道在英国是怎样一种情况,会不会有人提出恢复一种中古的英国文化?

  戴维信:没有人提。但英国人的确对他们的文化传统是自豪和骄傲的。但说到传统文化,与其说我们去让那些传统文化复活,不如说要在这些传统文化里“拿来”什么东西。另外,我们对于过去的文化非常骄傲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当初,在殖民时代,英国的声誉不是非常好。但是,殖民也能把很多不同的文化融合到自己的国家当中,构成一种融合,带来新的移民新的文化,英国人非常珍惜这种文化的多样性。

  英国人很自豪,英国被称为“创意之都”或“创意之岛”,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创意。这种创意是基于一种融合全世界所有不同文化的影响、再来重新创造的想法。

  南方都市报:今年来,中国正在建设属于她自己的文化链条,其中一部分通过这些文化交流或者文化年。英国也有一个相似的文化关系系统,双方之间有着很多交流。

  戴维信:我们过去已经举办了大量的文化年活动。我想举办文化年很大的问题是,期望太高,所以接下来要达到那样的期望就有困难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政策是要努力保持一个和本土文化的高水平的融合,一个英国和中国的高水平的交流。刚开始时往往短暂的时间里有一股巨大的推力,然后就不可避免地要慢下来了,因为在那之后缺乏新近的大事出现。

  所以,任何盛事不管是文化年还是上海世博会都是这样。我们需要确保的是,我们举办了这样的一件盛事,我们利用了这次盛事,并且我们从这次盛事中继续传递高水平的活动精神。

  南方都市报:伦敦奥运会将在2012年紧随着北京奥运会而举行。你认为像这样的盛事为彼此建立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机会吗?那你怎么看国家把奥运会当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戴维信:我认为像奥运会这样的盛事是极其重要的,它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是,这些盛事只发生在几周的时间中。一个彼此讲礼仪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倡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完成了,才能真正在未来的十年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奥运会对文化联系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将会非常欢迎这个机会,从而发展更加强有力的链接。

  南方都市报: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是有重要地位的。但是,中国的艺术学生几乎能够说出十个或者更多的西方艺术家的名字,而西方艺术学生却几乎说不出一个中国艺术家。你认为这种状况会改变吗?为什么会或者为什么不会?

  戴维信:我认为,的确是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些当代中国的文化,在西方世界被人们了解得很少。我想这一件事中国不需要介意。那些非常令人兴奋的当代艺术,在国外人们知道得比国内还多。我想在几年后,中国会成为最令人兴奋的当代艺术领地,那时候在这里有太多的东西汇聚了,这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能够看到的。

  撰文:本报记者 钟刚 实习生 陈乃琳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秦始皇 | 布朗 | 胡紫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