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美国少年称没短信会死 短信泛滥愁煞父母(图)

  

短信成瘾变社会病
短信成瘾变社会病

   “没有短信我会死”

   短信泛滥愁煞美国父母

  现年15岁的美国女中学生朱莉·津格泽睡觉时也要带着手机。母亲帕姆查阅女儿的手机通信清单时,发现朱莉有一个月共收发6473条短信。

  这一吃惊发现让帕姆有点愁。其他一些美国父母可能会有类似感受,因为统计数据显示,持有手机的美国十几岁青少年平均每月收发短信超2200条。

  短信一代冒起

  《华盛顿邮报》22日报道,无论是在家、在学校、坐车时、做作业时还是遛狗时,朱莉都要发短信。

对朱莉而言,被短信铃声吵醒实属常事。

  谈及短信,朱莉干脆地说:“没它我会死。”

  面对女儿巨大的短信量,帕姆不担心费用,因为津格泽一家开通了30美元短信包月套餐。她所担心的是,如此频繁收发短信会不会给女儿带来负面影响?这代人究竟能在短信中大量的破碎句型、缩略语和字符表情符号中有何得失?

  “我担心最终他们可能沉溺于瞬时交流和喜悦。”帕姆说,“短信一代”可能不在意面对面交谈的益处,甚至可能“对它感到不舒服”。

  朱莉说,有一次,她和一名男友发生争吵,之后分手,而这一切完全通过短信完成。

  她说,通过收发短信,她“总是同时置身4场对话中”。虽然她承认自己短信成瘾,但“指出”自己在刷牙时、淋浴时、拉拉队表演时、打长曲棍球时不发短信。另外,晚餐时段也是短信“禁区”,因为父母坚决反对。

  当面交流难

  一些研究人员说,全美国每月要发750多亿条短信,最狂热的短信族当属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据尼尔森公司统计,持有手机的美国十几岁青少年人均每月收发2272条短信,却只接打203个电话。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E·迈耶说,青少年频繁收发短信是“巨大的文化现象”,会随时间推移带来“巨大后果”。

  给青少年“短信热”究竟将引发什么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不过,精神病学家杰拉尔德·J·布洛克去年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月刊上发表文章建议,把上网和收发手机短信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布洛克说,没人知道这些数字化时代的瘾究竟多普遍,但“我们今天对技术的应用正堆积成一项大型社会实验。我们仍不清楚它如何帮助或伤害我们”。

  在美利坚大学语言学教授娜奥米·S·巴龙看来,无论是否称之为上瘾,“铁杆”短信族往往发现同他人交流时难以“进入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注意力不时被身处另外地点的人召唤。

  不做“圈外人”

  乐观看待青少年“短信族”的也有人在。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阿尔·菲尔赖斯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子邮件开始流行时,他看到自己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而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升温”,他再次看到这一现象。

  “在写作领域,量变往往引发质变,”他说,“而我们眼下正在做‘量’。”

  菲尔赖斯认为,通过手机短信和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他的学生已学会通常难以教授的“简洁”、“句法”等课程。“我如今的学生比我10年前、20年前、25年前的学生写作水平要高。”他说。

  抛开就精力集中度、面对面交流能力、写作水平等方面的探讨,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的一些优点也显而易见,如:家长可随时了解孩子行踪以确保孩子安全、较便利地安排家庭活动等。

  虽然朱莉已开始更多地思考自己狂发短信的不利之处,但她认为自己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一生活方式。“当我随身不带电话时,”她说,“我感觉自己是‘圈外人’。”

  刘鹏(新华社今天上午供本报特稿)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朱莉 | 布洛克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