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户籍改革曙光初现 > 09户籍消息

新华视点:上海户籍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新华视点:上海户籍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新华网上海2月23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肖春飞、杨金志、仇逸)2月23日凌晨,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上海居住证持有者终于可以转上海户籍了。


  对于“新上海人”这个数以百万计的庞大群体来说,这是一个给他们春天般温暖的消息:上海户籍改革“破冰”在即。

  居住证转户籍:住满7年就可能拥有上海户口

  无数心急如焚的“新上海人”今天一早就点击“中国上海”网站--《试行办法》在此公布。

  该《办法》核心在于居住证可以转为户籍。这一办法将试行三年。按照规定,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人员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应当同时符合5项条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缴纳所得税;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终于看到了希望--这是“新上海人”的集体感受。

  “上海需要引进人才,并通过完善人才结构来助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这就要帮助大量"没有户口"的外来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新政策有望给他们吃下"定心丸"!”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说。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市户籍开始实行“评分制”,“标准分”为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户籍的基本资格分。学生各项要素累积分值高于标准分的,可办理上海市户籍;低于标准分的,则办理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

  “没有上海户口,我们现在连孩子都不敢生,”在上海一家科研院所工作的张君玲说,她来自厦门,与丈夫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是都没有申请到上海户籍,拿的是上海居住证。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所学专业不属于上海紧缺专业,就这一项在“评分”时把分数拉下来了。张君玲很沮丧,问单位人事处,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转上海户口了?人事处也很无奈,说一般情况下没有机会;她又问:能不能算人才引进?人事处说应届毕业生进单位的,上海不算人才引进--当然,除非今后能够评上副高职称,户口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等到我评上副高,我该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户口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张君玲所说的“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如果父母没有上海户籍,很难在上海接受良好的系统的教育。

  薄薄一纸户籍,承载多少悲喜!在上海,有像张君玲这样的经历与感受的,比比皆是,截至2008年底,有超过400万来沪人员办理了居住证。

  “我并不是反对居住证制度本身,而是认为这项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譬如,居住证与户籍之间需要一个流动机制,让真正为上海作出贡献的人看到希望,而不是一张居住证管到底。”张君玲说。

  强调有用人才,改善人口结构

  据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子良分析,《试行办法》的条件准入体现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突出人才,强调能力业绩,“凭贡献”落户的特征。

  这是上海自1978年以来的第四次户籍改革,如果说上海前三次的户籍改革只对“顶级人才”开放,是一种目标群体非常有限的“增量改革”;那么,这次改革就具有了更多的普遍性,受惠群体要广得多,改革已然具有了“存量改革”的性质。

  据分析,是上海对人才的巨大渴求,经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最终推出了户籍改革“破冰”之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从来就是各类人才向往之地。另一方面,该市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也急需大量人才。但是,上海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聚集不够,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竞争力提高。

  不仅如此,上海还面临严重的老龄化现状。一项统计显示,到2008年末,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2‰,其中,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5‰。

  也就是说,一方面外来者源源不断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另一方面,上海户籍人口却是负增长。

  “人才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真正需要激励的是中间群体,而不仅仅是塔尖。”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何万篷称,他认为,目前400多万持居住证的“新上海人”,是上海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居住证能够转户籍,无疑是对数以百万计的中间群体的极大鼓励。

  人口有“进”有“出”,才能维持城市平衡

  户籍改革会不会引发上海人口急速增长?这是人们的另一种担忧。有关专家认为,户籍放开,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大考验。因此,大城市户籍人口能否有“进”有“出”,使城市能够维持人口平衡,非常关键。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已逐步放开,城乡二元对立正在打破。

  在上海的《试行办法》中,有鼓励人才到远郊服务的专项规定:“在上海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则表示,大城市户籍“进”解决了,同时需要研究的,还有一个“出”字--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维持城市的人口平衡,否则单进不出,城市再大,也容纳不下。

  葛剑雄认为,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大城市户籍的“出”,他举例说,其一,上海尤其是市中心区生活成本高,退休老人何不到空气清新、生活成本低的郊区甚至上海之外的地方养老?上海远郊或者周边小城市可建立若干“卫星城”--大型居住小区,以吸纳上海或者上海中心城市人口分流;其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逐步被调整出上海市。

  “当然,这需要上海之外的这个地方,拥有较完善的社保、医疗、治安等条件。否则,生活质量降低,上海人会舍弃上海户籍吗?”葛剑雄强调说。

  作为著名的人口史专家,葛剑雄表示,户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户籍改革,同时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深入各项改革同步进行的,尤其是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到位了,“进”与“出”的问题,也好解决了。

  2月15日,《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结束,社保“全国通行”成为焦点。社保关系无法在全国联网一直是人员流动的大障碍,因此,在《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中,反响最强烈的就是草案中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方法,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将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中国现在已经是人才流动频繁的阶段,很多人不会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过几年去其他城市,又要申请居住证、申请户口,还是要涉及到这个问题。说到底,社会福利体系还是要连通起来。”张君玲说。

  葛剑雄对户籍改革的明天进行了设想:我国可以像世界上一些国家那样,为每个人设立类似社会保险号码的账户,记录个人收入、纳税、缴费、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全部信息,全国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和核查。在技术和物质条件上是完全办得到的,“真能这样做,公民的迁徙自由就有了保障。”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