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怎么花之四
谁为4万亿保驾护航?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一出台,举世瞩目。众所周知,大凡重大工程上马,权力资本就会第一时间介入其中。4万亿投资对于危机四伏的经济层面来说是天大的好事,然而对腐败分子来说也是“天大的牟利机会”。因此,如何确保国家投资不被腐败分子“蚕食”?如何保障4万亿投资安全?究竟谁来为4万亿元投资资金保驾护航?如何为这笔“超巨额资金”保驾护航?如何摆脱“上一批项目倒一批官员”的“魔咒”?是我们必须正视并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审计部门为四万亿保驾护航责无旁贷
4万亿作为一笔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政府直接投资,审计部门为其安全有效运行“保驾护航”责无旁贷。
从各自的监督职责分工出发,各级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对4万亿元投资资金都有保驾护航、预防在新一轮大投资、大建设中出现新型腐败问题的责任,但监督的主体无疑还是各级审计部门。
令人欣慰的是,审计部门已经在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2月19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为了确保中央这4万亿投资以及其他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审计署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审计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重大的违法违规或者重大损失。
据了解,中央去年第四季度投入的1000亿元投资已基本落到实处。这说明中央部署加强对4万亿投资的审计决策是英明的,也表明审计工作成效是显著的。
刘家义表示,今后两年还将有更大规模扩大内需资金投入和使用,审计任务将更艰巨、更复杂,面临的考验和困难将更大,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中央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动态监管的过程。现在未审计出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浪费问题,并不代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而且,本次4万亿元投资将涉及住房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还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和环保生态建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涉及面之广、领域范围之大都是前所未有,因而,监督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保持一个永不懈怠、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继续开展好今后的审计工作。
其次,个别地方政府有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内在冲动。针对这些客观现实情况,将不得不继续加强对4万亿元投资的审计和监管。我们必须意识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有其顽固性,也确实存在监督严格就收敛些,放松就泛滥的现象。也必须意识到,一些发展乏力的地方有借机“搞项目”、大手大脚花钱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县、贫困乡镇大搞豪华政府办公大楼的事例并不鲜见,为了政绩而刻意造假,瞒报、漏报实际情况而套取投资资金的事情也并不少。这些,都需要审计部门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未雨绸缪,要敢于坚持原则,确保4万亿元投资不被个别地方政府变相“侵吞”或挪用。
第三,4万亿元投资的性质也决定着,必须对审计工作常抓不懈,并从细节处着手。4万亿元投资,每一分每一厘都是人民血汗钱,都应该落到最需要的地方。刘家义在答记者问时曾说到,目前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的基层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仅关系一个村或一个乡的小问题,但从性质上依然不是小问题。审计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有审计一个“螺丝钉”的负责态度。这是审计工作职责所需,也饱含人民期待。
用13亿双眼睛盯好4万亿
4万亿投资这样一个国家大计,关乎13亿人口的民生,每一个老百姓都在睁大眼睛,希望国家的重大举措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使得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所提高,不断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靠近,更希望国家投资不被滥用、不被腐败分子“蚕食”。
13亿双眼睛在睁着,不仅仅是被动的渴望,袖手的等待,而是在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关注着4万亿“大蛋糕”,如何切出尽可能好的效益,切出尽可能高的效率,尽可能丰硕的成果。根据全国各级政府在北京有5200多个办事处、联络处的现实,根据观察前一段国家发改委门口“挤破头”的场景,根据各地银行、各地政府,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饥不择食地找项目,即将下马的项目重新上马,没有项目的也要创造条件上项目,以便从中切得尽可能大的一块“蛋糕”,对本地的政绩、GDP、就业,都有说不完的好处……有关部委执掌着4万亿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资金的投向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这个地方或企业,也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那个地方或企业,他们的手指缝稍稍松一点儿或紧一点儿,就可以给某个地方或企业多批或少批几千万上亿元,其间“操作余地”与“腐败空间”之大,可想而知。对此,不能不用13亿双眼睛紧紧盯着。
这4万亿资金,无疑都是全体老百姓的血汗,也是国家的家底,用到正处,用得恰到好处至关重要。如果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能够同步保百姓收入的增长,没有保国家财富的继续增长,没有保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增长,那么,这样的保经济增长肯定不是中央决策的初衷,也不是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果实。
所以,要用13亿双眼睛盯着4万亿,千方百计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防止暗箱,防止寻租,防止腐败,防止蛮干,防止乱投。从而,中央部委的审批权,要转化为征求意见和颁布可上项目的标准,标准要严谨而详细,让上项目者一目了然。
当然,用13亿双眼睛盯着4万亿,更要求各级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反贪局、信访部门都要和全国人民一起“虎视眈眈”,以事实为准绳,以党纪国法为根据,把一切浪费国家财产、侵吞人民血汗的腐败行为,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中央的4万亿大决策保驾护航。
4万亿应该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如何使4万亿投资项目得到很好的落实,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试验田”。
目前,一些经济学家很担心,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各级政府都行动起来,这样是否会强化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而形成“另一种依赖”?此外,政府的投资行为如何规范,政府的投资效益如何评估?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政府的决策更科学,监督机制更完善,都是很重要的。因为4万亿投资是政府的决策,不是市场的决策。历史证明,政府决策也会有其不足。而且这次干预带有急转弯特点,时间很紧急,有些项目有储备,有些项目可能缺乏储备。这种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投资行动如何避免决策失误?问题还没有解决。
高铁生表示,应该很好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比如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我们同样启动内需,但启动之后大家发现像一些高速公路等等大型投资项目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及腐败案件。那么这次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需要认真思考。
因此,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外,还应广泛听取来自科研机构与民间的声音。现在应该主动欢迎和吸引一些研究机构、民间机构参与从决策到落实的全过程监督,并为他们参与监督创设必要的条件,由此形成良好的民间评议、监督机制,随时纠正投资可能带来的失误。
市场报总编辑李庆文表示,投资项目的立项、确定、投资过程应该更加开放、透明,应该接受来自有关方面的监督,并且把相关的项目公布于众,让每一个公民、纳税人都知道,纳税人的钱都投到哪里去了,这些项目都批给谁,谁是项目负责人,谁应该对项目的质量、未来效益负责。我觉得这种透明度和公开性是应该加强的。
高铁生称,应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因为我们现在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国家如此重要的开支,老百姓当然有权过问。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老百姓如何能够过问。一些重大项目在通过人大和国务院讨论通过前,还应接受一些专门化的非政府组织咨询、评估和论证。
一方面要确立项目法人的终身责任制,另一方面要有纪检监察等事后监督机制。此外,不可缺少的是让经济学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家等相关人员进入监督机构,甚至让一些具有专家水准的志愿者参与进来,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庆文认为,媒体目前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能够通过舆论的力量促进这4万亿的投资投得更好,同时通过舆论的力量引导社会、引导经济快速回升,使中国经济平稳向前发展。
让事关国计民生的4万亿变得更透明
一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否让事关国计民生的4万亿投资计划变得更透明?一位上海律师以申请公开的方式,向国家发改委抛出了这一问题。
许多人都想知道中央的4万亿投资具体会怎样花,这样的好奇心到上海律师严义明那里,就转变成追求知情权的法律行为。
1月7日,这位律师将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交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其公布中央新增4万亿投资中,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情况。他所依据是去年5月1日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去年以来,类似的信息公开申请便开始频频发生。严义明的举动,是“信息公开申请潮”的延续。
有专家对此表示乐观:“在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公众的良好沟通,是应对危机的重要资源,这一个案有可能得到积极共赢的处理。”
“我认为国家发改委不可能提供非常详细的清单。”熟知政府运作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记者说,“但它有可能会答复说明这4万亿的主要用途和流向,比现在向社会公布的情况细一点。”
有专家提出,为预防和惩治“跑部钱进”、暗箱操作腐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与实施程序。4万亿元投资方案确定之后,应当将财政资金的每一笔投向详尽无遗地向社会公开披露,让公众知道4万亿元资金到底批给了哪些地方和企业,以及这些地方和企业分别获得了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都将作何用途,等等。
为4万亿保驾护航的若干建议
近来,许多专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纷纷为4万亿资金的使用献计献策,综合各方的意见,结合以往预防腐败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
对4万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亟待由过去的“多头”监督管理模式,转变为由中央权威机构实施的“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模式,使监督管理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而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等部门组成一个跨部级的督察小组,对4万亿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无疑将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效能,并且能够为资金的安全有序使用保驾护航。
严格依照法规制度办事。在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决策、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资金审批报账、竣工验收审计等制度,每一项制度中法定的程序必须逐项落实到位,不留空隙、不留余地。多年反腐败的实践证明,只要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有效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
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以往经验教训证明,确保4万亿不被腐败分子“蚕食”,首先应由人大通过法律程序行使监督权,从而为如此巨大的公共支出建立一个安全的框架和制度保证。同时,发挥好外力的监督作用。中央派驻各个省份的项目监督小组,应切实负起责任,既要监督4万亿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方向,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项目决策权官员的监督。
全程跟踪监督检查,防止出现“马后炮”。为了保证扩大内需的巨大投资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审计部门要行驶法律赋予的审计职责,有必要像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那样,采取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越是在非常时期,越是涉及巨额资金,审计越是要主动出击。这就是预防赈灾腐败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宝贵经验。而不能等候项目上完,灾难已成、浪费已成、腐败已成,来个“事后审计”,打出“马后炮”。
严厉惩处顶风违纪。可以预见,巨额资金在流动和投放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贪污、截留、挪用等问题。一些地方为了争取把本地的建设项目挤入国家投资的“大盘子”,会竞相“跑部钱进”,行贿、送礼等腐败现象将呈现高发态势。一些企业为了取得工程项目的承建资格,会采取一些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拉拢腐蚀官员。为此,必须做到“利剑高悬”,对敢于以身试法、顶风违纪者,一经发现,要从快从重予以严厉惩处,真正让那些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