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 > 新世纪周刊最新

拉什迪的噩梦

  人物

  拉什迪的噩梦

  世界是平的,也是充斥着文明冲突的,

  《撒旦的诗篇》仍旧一路血腥,拉什迪式的噩梦还会没完没了

  本刊记者/王巧玲

  1989年情人节,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签发了一道对他的追杀令:“我在此告诉全世界有尊严的伊斯兰教徒,《撒旦的诗篇》一书反伊斯兰教,反先知,反古兰经,其作者及所有知道其内容并参与出版的人都被判死刑。”

  当年出版的小说《撒旦的诗篇》给拉什迪带来了杀身之祸,他不得不开始长达10多年东躲西藏的“地下”生活。时隔20年,最近,伊朗政府重申了死刑令的有效性。这一重申令拉什迪感到依然“有东西套在脖子上”。

  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遭到查禁和抗议并不新鲜,但是因此而使作者及翻译、出版者遭受长达20年的追杀令,却是少之又少。

  祸起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少年时被送往英国受教育,后来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1964年,正值印巴战争之时,拉什迪的父母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毕业后,他曾前往巴基斯坦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英国。《撒旦的诗篇》是他的第四本小说,在此书之前,他创作于1981年的《午夜的孩子》,曾获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就在去年,这本小说,还获得由读者投票评选出的“40年最佳布克奖作品”。拉什迪擅长在宗教和神话故事中挖掘小说题材,创作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而《撒旦的诗篇》涉及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有讽刺性的描写,因此激怒了整个穆斯林世界。

  在收到追杀令的几天之后,拉什迪曾公开道歉:“我认识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说出版而忧伤。我对该书出版后给伊朗伊斯兰教忠实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遗憾。”但是拉什迪的道歉被霍梅尼拒绝了。1990年12月,拉什迪又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他承认《撒旦诗篇》中亵渎了伊斯兰教,并将删除其中任何亵渎伊斯兰教的言论,不再安排出版《撒旦诗篇》的平装本,也不让人们再把它译成其他文字。但是这样的声明依然无法平息伊斯兰世界的愤怒之火。

  在死刑令颁布后的头10年里,拉什迪在英国警方的严密保护下生活,在英国换过30余处住所,每年的保护费更是高达160万美元。因为此事,英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恶化,并最终导致断交。

  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拉什迪曾如此形容那10多年的亡命生涯,“我不习惯作为一名地下人物生存。对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反而不能回答了,就这么古怪。你问我明天会去哪儿,我就不能说。”但他却不认为自己害怕了,“它感觉上更像是迷惑、慌乱和混沌。”

  尽管过着时刻警惕的异样生活,但拉什迪却没有停止创作。期间,他创作了《哈伦与故事海》一书,这是他在地下生活里写给儿子看的故事。1996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十年是很长,但我也过得很充实”,尽管如此,拉什迪还是渴望重回正常人的生活轨道,1999年接受采访时,他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如今,我只想对人们说:让我回到正常生活中吧!”

  伊朗总统哈塔米1997年执政后,其改革派政府曾表示不会派人追杀拉什迪。1998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哈塔米也曾声明:“拉什迪事件已经完全结束”。尽管如此,伊朗民间激进组织却从未停止过执行霍梅尼的宗教法令,不断有人出资悬赏追杀拉什迪。后来这笔悬赏金从最初的200万美金,提高到了500多万美金。

  自从追杀令事件之后,拉什迪至今只悄悄地回过一次老家孟买,当地的穆斯林得知消息后举行了示威游行,高呼要“吊死拉什迪”。对此,拉什迪只能自我安慰说:“但愿他们不是认真的”。

  可事实证明,追杀令绝对是认真的。在这起耸人听闻的事件中,并不仅仅拉什迪一人噩梦缠身,翻译和出版《撒旦的诗篇》的相关人等也没能避免被追杀的厄运。1991年,《撒旦的诗篇》意大利文版翻译者在米兰家中被打成重伤。同年,日文版译者首先是收到伊朗政府警告,随后被割喉,当场死亡。1993年,土耳其文版尚未问世,出版社及译者即遭到攻击,虽然译者毫发无伤,但整个事件造成37人死亡。20年来,据说已经有60多人为之而丧命,100多人为之受伤。台湾在2002年出版了中文版《撒旦的诗篇》,但是鉴于以往的血腥事件,译者署名为“佚名”。

  在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的声明之后,拉什迪的日子稍稍好过了些。2000年,他从英国移居美国纽约,在2004年还新娶了一位30多岁的女模特。2007年,拉什迪因为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荣誉爵士勋章,再次遭到穆斯林的抗议。伊朗和巴基斯坦政府纷纷指责英国给拉什迪封爵的做法是“挑衅行为”。

  最近,伊朗政府重申对拉什迪的追杀令依然有效,拉什迪的噩梦还没有完。而此事件也让西方媒体重新反思言论自由。近日,英国各大媒体纷纷撰文,追溯死刑令事件20年来对英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BBC的记者劳伦斯·波拉德说,“此事发生之前,人们一直对言论自由的广义原则抱以理所当然的支持,但拉什迪事件开始促使人们思考,言论自由是否应该有个限度,以避免侵犯多元文化社会里的宗教感情。”可见因《撒旦的诗篇》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事件,对西方世界带来的巨大震撼。

  文化之争

  事实上,近年来,尤其在“9·11”之后,因文学和艺术作品而产生的文化、文明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005年,丹麦的《日德兰邮报》刊登十二幅《穆罕默德的面孔》的系列讽刺漫画,引发了穆斯林世界的激烈抗议,来自10个穆斯林国家的大使向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发出责难。最初拉斯穆森以干预出版自由为原因拒绝干预此事,但事态发展却越发严重,当这些漫画出现在挪威一家基督教报纸和其官方大报的网站上后,矛盾急剧升温。《日德兰邮报》的主编收到了死亡威胁,伊斯兰国家还发动了对丹麦货物的抵制运动。各地的示威抗议也演变成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许多欧洲国家的媒体为了支持言论自由权,又纷纷转载了漫画,结果,这场因漫画而引发的冲突事件几乎蔓延至整个欧洲世界。后来,联合国、欧盟和伊斯兰会议组织就如何平息抗议者怒火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各民族的宗教敏感问题,事态才逐渐缓和。

  2006年,在北美市场夺得票房冠军的电影《波拉特》,因为恶作剧地夸张表现了哈萨克斯坦这个东方小国与美国现代文明的差距而遭到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强烈抗议。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个又长又拗口的副题:“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部影片虽是恶搞,但却充分地表达了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与相互无法认同。

  2007年,法国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也引发了一场抗议活动。当这部讲述一名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期间成长经历的电影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时,遭到了伊朗的强烈抗议。伊朗方面指责这部电影是“对伊斯兰革命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歪曲”,并要求停止该片的放映。

  近日,美国一个电影人代表团到达伊朗,欲与当地演艺界展开为期一周的交流。但事情却并不顺利,期间,伊朗总统内贾德的艺术和电影顾问沙马克达里指责好莱坞电影“一再不恰当地”攻击和丑化伊朗,要求美方代表团道歉。沙马克达里举例说,《斯巴达300勇士》和《狂奔天涯》两部影片即为“彻头彻尾谎言的两个鲜明例子”。他说前者将波斯军人塑造成自我放纵、淫乱和邪恶形象,与高尚、正义的古希腊人形成强烈反差;后者描述一名美国女子嫁给伊朗人后想尽办法带孩子逃离伊朗;而在最新好莱坞影片《摔跤手》的一个场景里,反派人物欲以伊朗国旗勒死主人公,遭主人公夺过旗杆、折断后丢向人群。沙马克达里表示,如果好莱坞不道歉,他们将拒绝与好莱坞所指派的代表团进行会晤。

  伊朗学生通讯社则援引沙马克达里的话说:“当美国电影人羞辱、侮辱伊朗民众和革命时,我们如何能与他们坐下来真诚对话?只有当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好莱坞为过去30年间侮辱和谴责伊朗道歉,伊朗电影工业代表才会与他们正式会面。”一个原本以电影为名义的友好交流活动,却难逃尴尬的一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就曾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如今,这种因文明冲突而导致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在这个充斥着文明冲突的世界里,拉什迪式的噩梦恐怕还会没完没了。

  被追杀10年后,拉什迪出版了小说《沼泽最后的叹息》,他说,追杀令使他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思考死亡,这也是这部小说中有一种紧迫感的原因。“它讲述了一个家伙生命加速成长的故事,这不能用我们惯常的时间概念去认识。”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霍梅尼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