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 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消息

藏族人“淘金时代”:整天唱歌跳舞也能赚钱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拉巴次仁

  “在旧西藏,我和家人只能光着脚走路,吃贵族的剩饭,每天都填不饱肚子。”62岁的藏族民营企业家格桑说起他的童年,神情凝重。

  从负资产到亿资产

  1947年10月的一天,格桑出生在日喀则白朗县的一个农奴家,他和父母及3个兄妹成为贵族巴扎的“朗生”(世代家奴)。


  格桑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高利贷契约更像一座大山般重重地压在他们头上。“我们家欠了贵族50多尅青稞,一尅相当于现在的28斤,都是高利贷,1尅青稞一年要支付三分之一的利息。今年还不上,明年又接着借,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我们永远还不起。”

  1959年西藏开始实施民主改革,1960年,格桑的家乡——白朗县巴扎乡巴扎村的改革开始了。“大家一把火就把契约和地租都给烧了,我们家的高利贷契约也当场烧毁了。大家高兴地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格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欢庆场面。

  “当时,中央政府派工作组给我们分地,有很多木牌上写着各家各户的名字,然后像木桩子一样钉入各家的农田上,我们家第一次有了土地,一家6口人分到了26亩地,还分到了贵族的3头犏牛和一对卡垫(藏式地毯)。”

  民主改革后,格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了拉萨,看见了布达拉宫。他得到读书的机会,走出雪域高原,到陕北高原求学。学成后,格桑去了部队工作。1983年,格桑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日喀则地区工业局,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1983年底,格桑离开了被同事们称为“铁饭碗”的工业局岗位,开始组建日喀则历史上第一个民族手工业销售公司。

  “当时,很多人劝我说,企业经营不好,你到时候丢了饭碗怎么办?但我有决心办好企业。政府给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税收、贷款各方面给我们优惠,同时还提供人员培训费等扶持资金。”经过在市场经济中的多年“打拼”,格桑的公司日益发展壮大。

  “现在我的公司是集团公司,资产超过了一个亿,下面还有8个控股企业,”如今已是西藏日喀则地区亚美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格桑自豪地说。他所在的公司生产的唐卡、地毯、卡垫、金银铜器制品等民族手工艺产品,热销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省市,部分产品还远销海外。

  伦珠措姆的故事

  从昔日的农奴到今日资产上亿的企业家,格桑这个普通藏族人经历的人生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上,许许多多的人都和格桑一样,在经历着他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转变。

  “我在西藏有3个农村调查点,十几年来,我每年都到这些村子里去看看,住上一段时间,去感受和记录那些变化。”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藏族学者罗绒战堆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融入他所关注的人们。

  这3个村子分别是西藏林周县的春堆村、墨竹工卡县的伦布岗村和扎囊县的扎西林村。几乎每到秋收季节,罗绒战堆就会出现在这些村子,乡亲们久而久之都把他当成了村里人。年轻人喜欢听他说外面的世界,老人们则愿意跟他聊聊过去的事儿。

  老人们告诉罗绒战堆,1959年以前,他们从来没有吃过肉,一天只有半斤粮食(以糌粑为主),吃不饱饭;很多人一生就是一套袍子,缝缝补补过一辈子;农奴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住牛圈或者简易房子;没有公路没有铁路,交通只能依靠双脚;不要说面对拉萨的官员和贵族需要低头哈腰,就是在本村大“差巴”(给农奴主支差的人)家人面前,他们也不敢直着腰板做人。与50年前相比,如今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了。村子通路、通水、通电,村民们能看上电视、住上新房,拥有了物质的丰富和精神上的尊严。

  “这三个村子只有一个临近川藏公路,另两个都在偏僻的山沟里。但每一年村里都有新变化。”罗绒战堆把这些年来看到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变迁都记下了,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叫《伦珠措姆的故事》,说这是一本描写西藏普通人发展和给普通人看的报告。

  伦珠措姆是春堆村一个67岁的村民,她的故事对罗绒战堆来说,就是春堆村的故事,或者说是西藏的故事。《伦珠措姆笑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伦珠措姆不那么累了,因为学校替她管教了孩子们》《伦珠措姆常去邻里帮助松羊毛,铁路通了,村里的纺织品卖得更好了》……罗绒战堆的书就是由12个这样的真实小故事所组成的报告。

  整天唱歌跳舞也能赚钱

  “曾经有国外的记者问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藏族是不是被边缘化",我说我只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西藏生活的汉族人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民族改成藏族,而没有哪个藏族人想改成汉族的。”罗绒战堆的话外之音,略微了解情况的人都能听出来。正如他所言,西藏自治区各地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企业家,当地老百姓能做的工程就给当地老百姓做,政策上能向藏族企业家倾斜的就想办法倾斜,藏族人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如鱼得水。

  据西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到2007年底,西藏有私营企业4236家,从业人员8.1万人,注册资金139.6亿元。这些私企中,90%以上是藏族老板。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西藏人的创业热情,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藏医药、藏毯、藏餐、手工艺、旅游产品等行业中“颇有建树”。

  近年来,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增加,更是打破了西藏的封闭状态,使西藏融入了全国大市场。

  今年44岁的多拉原是西藏日喀则市曲美乡宗村的木工,1982年他贷款购买了汽车开始跑运输,起初专为日喀则百货大楼从上千公里外的青海格尔木拉货,但那时道路不畅,非常辛苦。1994年,多拉成立了“西藏日喀则市珠峰农机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青藏铁路通车后,货物运输更便捷了,企业的业务量也更多了。”目前,多拉的公司已在日喀则、拉萨、江孜等地设立了多个门市部,并在青海等省市设立了办事处。

  “铁路通了,整天唱歌跳舞也能赚钱。”拉萨市郊堆龙德庆县桑木村的次仁旺堆老人心情不错。老人的自信来源于现实。他们村从2005年底开始与一家旅游公司合作,开展了“藏家乐”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来拉萨观光的游客,这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者的到来不仅让西藏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也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宾馆、餐厅、歌厅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族手工业品开始畅销市场,扎囊的氆氇、江孜的地毯、杰德秀的围裙、浪子卡的藏被、拉孜的藏刀、加查的木碗、仁布的玉器等,都让人们爱不释手。

  罗绒战堆告诉记者:“春堆村里50%以上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到拉萨从事各种工作,开出租、摆地摊、干建筑业等等,村里生产的轻纺织品也主要是通过拉萨市场销往各地,农户现金收入的近60%都与拉萨等西藏的中心城镇相关联。而盛产轻纺手工织品的扎西林村则全村都在抓紧纺织,以供村里的商贩们把织出的氆氇、围裙等产品拿到拉萨八角街上出售。青藏铁路的辐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