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述评:中国“G20外交”背后的诚意和决心
新华社记者 李云路 谭晶晶
正在伦敦参加G20金融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利用峰会召开前的不长时间内,密集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奇等领导人,表达了中国愿意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与各国一道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使峰会取得积极成果的诚意与决心,并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在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深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G20”外交舞台上倡导国际合作,共克时艰的积极身影,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危机,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面临经济下滑、贸易萎缩、企业经营困难和失业增加等问题。但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所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合作契机。
胡锦涛在启程赴伦敦前即表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中方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出席会议的有关各方一道,努力使这次峰会取得积极务实的成果。
针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胡锦涛提出了四个“当务之急”,就稳定国际金融市场、采取符合各自国情的刺激措施、抑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系统进行必要改革方面明确阐述了中国的原则主张。
而在被寄予厚望的中美两国元首的首次会晤上,两国更是发出将“共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积极信号,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等方面达成原则性共识,为G20峰会开启乐观前奏。
两国元首强调,将同各国一道努力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强劲增长,稳定国际金融体系,避免再度发生如此重大的危机。并一致认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对于恢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同意增加国际金融机构资源,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资金短缺。
“中美首脑会晤向G20之外的全世界发出重要、明确的声音: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教授说。
朱锋说,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永远存在,关键要在危机中求同存异,体现妥协和诚意。G20峰会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以多边、制度化、可协调方式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力促各方以积极合作姿态达成一系列妥协方案,这是各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
正如胡锦涛在会见英国首相布朗时所表示的,全球各国都处在世界经济这条大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恶浪,只有大船上所有成员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能把世界经济这艘大船平安地驶向彼岸。
就在峰会召开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文章,倡导对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展开讨论,以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周小川更是提出“超主权货币”的设想,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引起国际上各界的热烈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认为,中国此举已是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思考危机爆发的深层次根源,并探求如何避免类似灾难的再次发生,体现中国作为正在成长的经济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事务、解决国际经济难题的负责态度。
在国内,中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而当世界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负增长的泥沼时,中国确定“保八”的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讨论,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依然处在发展阶段,目前最迫切的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张小济对记者说:“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这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负责任的表现。”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中国有望保持8%的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50%。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