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循着春天的气息,踏着大地的新绿,享受大自然轮回复苏的馈赠,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让人在休闲中体味哀思,在追思中感悟生命。
中华民族的丧葬风俗历史悠久。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成为国人的习俗。
时代在变,祭扫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作为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清明节的精神内核始终不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多地少矛盾的加剧,在全社会倡导推行遗体火化成为客观需要。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改变起来绝非一日之功。死人和活人争地的严峻现实,打破殡葬垄断、消除殡葬暴利的社会问题,如何文明祭扫的热烈讨论,充斥着媒体报道,吸引着公众注意,伴随我们度过了这些年来的一个个清明节。而清明节自身的精神内涵或多或少却在被淡化和冷落。
今年清明前夕,一些地方因为土地开发而挤占、改造、侵占烈士陵园的行为被媒体曝光,激发了公众对烈士的缅怀;一篇《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网帖,更是唤起了人们对烈士的思念。尽管这些有名无名的烈士属于不同的党派和组织,也并非具体哪个人的祖辈,但正因为有了先烈们的前赴后继牺牲奉献,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赢得了独立和尊严,他们理应得到后人永远的怀念。
先烈们的悲壮事迹和丰功伟绩,创造了连接我们今天生活的近现代历史。仅仅一百年前,中国人还生活在留着辫子、任人蹂躏的可悲境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用炮火摧残着我们的肉体,先烈们用智慧和血肉之躯勇敢地抗争和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从“东亚病夫”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割地赔款到太空漫步,历史的发展一次次证明,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生命力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永不言败的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身为如此伟大民族的一员,每一个中国人自当充满自豪;遥思我们的先烈前辈,怎能不叫人崇敬仰望。
摆上一杯酒,敬上一炷香,献上一簇花,抑或只是默默地肃立,让思绪随风飘浮,去触摸先烈的悲壮豪情,追寻祖先的跋涉足迹。人,总是要问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饮水思源。后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和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领悟民族精神传承的真谛。祭扫祖辈,缅怀先烈,让生命的延续变得真实具体,令历史的传承更加脉络清晰。
清明节已经是国家法定节日了。不管如何祭扫,也无论怎么缅怀,只要我们放下手头的事务,在这一天让身体得到片刻的放松,让心灵暂时跃出忙碌浮躁的现实,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让心灵得到沐浴和滋养,这个清明节,就会过得格外意蕴深远,分外温情难忘。
《天下杂谈》是新华网言论频道的一档杂文类栏目,我们希望用这档栏目为高水平的杂文作者和网友们搭建一个互动平台,让大家共享笔会之乐。真诚欢迎各位网友投稿,投稿邮箱为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