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校教授称:殡葬业招聘细节折射生命教育缺失

  清明时节,请关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
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认识真、善、美,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清明节又将到来,人们习惯上要焚香祭奠,扫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深切而绵绵不断的思念。出于遵从社会习俗、弘扬传统文化等原因,清明节已被设为国家法定假日。但除了发掘这一习俗的传统文化内涵之外,清明节也是我们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利用祭扫的习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们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由此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殡葬业招聘细节折射生命教育缺失

  近日上海殡葬行业举办了首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反响大大超出主办方预期,应聘的大学生络绎不绝,超出预计数字5倍之多。龙华殡仪馆不到1小时就收到百多份简历。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来应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严峻,想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慢慢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很多求职者强调,这一行业福利待遇好,比较稳定。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殡葬业的社会意义而真正有意投身这项工作。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应届大学生是否做好了从业的心理准备?以目前普通大学生的观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们从事殡葬业工作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这其实提出了一个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当前中国社会,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谈到“死亡”,一般人仍然无法坦然面对,觉得“不吉利”,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避讳这一话题,更坚决地将其拒之于儿童教育之外,生怕对儿童心理产生阴影。然而,只有从死亡出发,才能正确理解生命、安顿生命。生命教育必须从“死亡教育”开始。

  在不少国家“死亡教育”是一门课程

  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间团体,早已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美国是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最初是在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后来逐渐由大学扩展到中小学,由学校进入社会。目前,已成立了多种相关的学术机构,各种普及性书籍、期刊、音像制品也大量发行。美国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一般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们也较少借用神话或宗教中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来对死亡进行解释——因为如果孩子长大后不相信这些,那就会更加无所适从。美国的一些小学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担当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场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除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参观殡仪馆、为临终病人送祝福等活动,让学生直面死亡,消除对死亡的可怕印象。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生命教育应进入校园和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国学者已越来越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将生命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并逐渐在社会普及。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认识真、善、美,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很多艺术作品是以死亡为主题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与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比如西方宗教音乐中的弥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动人。前不久,日本影片《入殓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电影提升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说的,“逝去的,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个旅程”。入殓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逝者将进入最后居所之前,为他们整理妆容的人,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她)永恒美丽”的人。影片中的入殓师,面对逝者的遗体,用极尽温情又富于条理的手法,为安静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体,更衣,化妆,还原逝者生前让人熟悉的容貌。那种认真、关切,感动着在一旁注视的家人,也深深打动了我们。它消解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思考生命逝去的意义,提醒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不仅对于逝者,而且对逝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为入殓师亲身体验过一切之后,才真正对生命有所感悟。

  因而,我们在生命教育中提倡分享与体验式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由此才能生发出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学者要积极从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展开对死亡的研究,努力消除普通人对死亡的种种恐惧及错觉,给他们以指导和帮助。此外还可成立一些民间机构,使人们可以相互倾诉、安慰,进而寻求生活的价值,学习照顾临终病人及家属,思索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等。

  (宋莉华 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教授)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