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柴渝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张龙 摄
新闻背景
从今天开始,在泰国将召开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第十二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会议、第四届东亚峰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相关会议。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亚洲经济基本面尚好,但实体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东亚地区GDP总额占全球总额将近30%,这样一个重要地区的峰会必将引起世界关注。
那么,这次会议焦点议题有哪些?这些议题会取得什么样的进展?中国将带去怎样的设想和举措。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柴瑜老师,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内容摘要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们与周边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而言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有利于中国在周边创造一个便于开展经贸往来的政治环境。第二,为我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或者有升值的趋势,中国会向外部世界以及周边国家实施产业转移,这对于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点击详细
2、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盛行,东盟国家也有很大的疑虑,怎么办?是不是中国的成长对他们也是很大的威胁。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他们只是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给周边国家和周边经济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分享式”的发展模式,中国周边的国家、甚至拉美国家都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温总理参加这次会议,一方面带去了东亚地区各国进一步谋合作和促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带去了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决心。
4、是否需要“超主权货币”尚存争议,但随着货币互换范围的扩大和参与国家的增多,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们与周边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而言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有利于中国在周边创造一个便于开展经贸往来的政治环境。第二,为我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或者有升值的趋势,向外部世界以及周边国家实施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柴渝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张龙 摄
主持人: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开始启动。在这次的"10+1"会议上,双方将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自贸区谈判的完成。这个世界第三大自贸区的建成具有哪些意义?对仍未见底的全球经济危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柴瑜: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我认为它既大又小。大体现在哪方面?从人口角度说,中国13亿多人口加上东盟5亿人口是19亿人口。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它是相当大的。
但为什么说又它小呢?是从人均收入而言。怎么样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提高区域内人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长期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这意味着我们长期的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以前,出口是最方便的,卖东西,很快会有外汇流入。但是,你的最终市场不在这个地区,你永远都要受制于外部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波动,恐怕这个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全球经济危机当然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因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意味着市场的扩大,意味着相互关税的减少,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都会大大降低。随着《投资条款》的签订,比如,中国到东盟去投资或者吸引东盟的投资,都会有很大的便利。从市场扩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主持人:对中国而言,中国与东盟出口零关税时代的来临,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柴瑜: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条款,其实大部分产品没有零关税。一方面,部分产品没有实施零关税,有很多产品还处于敏感产品范围里。这意味着,处于这个范围内的产品是分阶段实施关税降低计划的。另一方面,对于特别敏感的产品,关税上并没有太多的减少。
我们知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们与周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而言,这个自由贸易区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政治上的意义。我们试图在周边创造一个有利于的经贸往来的政治环境,这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如果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发生军事冲突,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第二,就是经济上的意义。这个自贸区也为我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我们知道,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出现了大规模的向东盟投资的阶段。随着1985、1986年日元的升值,日本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进一步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就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关口。所以对我们国家来说,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或者有升值的趋势,向外部世界以及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因此,不管是从投资方面、贸易方面,还是从人员往来方面,自贸区对我们的益处都是非常大的。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盛行,东盟国家也有很大的疑虑,怎么办?是不是中国的成长对他们也是很大的威胁。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他们只是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给周边国家和周边经济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首脑会议开幕前合影。当天,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新加坡开幕。 新华社发
主持人: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走过了18年,您认为目前处于怎样的节点,可以怎样概括?中国在哪些方面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柴瑜:回顾中国和东盟关系变化的十几年,我这样来概括。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可以说是取得了丰硕果实的阶段。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中国自身就走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东盟国家也经历了从对中国不信任、疑虑,到慢慢接受中国的存在和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们和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的政治和经济格局肯定会发生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盛行,东盟国家也有很大的疑虑,怎么办?是不是中国的成长对他们也是很大的威胁。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他们只是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国的增长是一种“分享式”的增长。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给周边国家和周边经济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从不信任到疑虑,再到信任,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收获果实的阶段。对于未来,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和东盟不可分割的东亚社会一部分,是要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关系的。我们在很多国际场合,对东盟作用都赋予了比较高的评价。比如在东亚峰会里,希望东盟能够发挥一个主导者的作用,能够把中日韩这些大的区域国家联合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也是正确的,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国在区域里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大国的作用,但同时更应该重视和发挥这些小的经济体在区域里边的融合作用或者是涡旋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是不是能够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发展的互利格局。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分享式”的发展模式,中国周边的国家、甚至拉美国家都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温总理参加这次会议,一方面带去了东亚地区各国进一步谋合作和促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带去了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决心。
2009年4月9日泰国帕塔亚:旅游胜地迎来东盟盛会4月9日,帕塔亚街头悬挂着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与会国的国旗。帕塔亚位于泰国中部泰国湾畔,是该国著名的旅游和度假胜地。第十二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第十二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及第四届东亚峰会将于4月10日至12日在帕塔亚相继举行,旅游胜地迎来东盟盛会。新华社记者张凤国摄
主持人:此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与往届东亚领导人会议有何不同?关注的焦点有哪些?其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柴瑜:我觉得如果说到不同,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最初的东亚一体化机制发端于1997年和199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东亚各国感觉到有进一步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发了东亚合作的浪潮。但是,回顾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看到,东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所谈论的问题、关注的焦点和今天在危机过程中谈论的问题、关注的焦点完全是不同的。当时的焦点主要是,怎样在东亚地区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是硬的基础设施,也包括软的制度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势头。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正在蔓延,并且有可能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之上,我们要谈论的问题是怎么样让东亚区域能够更好地从危机中走出来,在全球经济中起到比较好的推动作用。这是过去东亚峰会和这次峰会最主要的不同。
我觉得主要焦点还是集中在金融危机上。至于最大的看点,应该说是东亚区域国家怎样从金融危机中迅速走出来,而且在危机中怎么样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市场的发展。
主持人:继今年“正月外交”后,中国领导人对周边国家展开了一系列“春季外交”。G20峰会刚刚落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带去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那么,温总理此次东盟之行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柴瑜:温总理这次参加东亚系列峰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东亚各国经济主要是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他们的外部出口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地区产生了更多的经济衰退迹象。
温总理参加这次会议,一方面带去了东亚地区各国进一步谋合作和促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带去了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在财政方面已经有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一方面是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创新体系的建设。虽然,这4万亿投在中国市场,但实际上对周边国家都有很强的溢出作用。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分享式”的发展模式。什么叫“分享式”的发展模式呢?就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周边国家,甚至拉美国家都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去,我们从东盟进口很多商品,这些商品一方面是原材料、能源、资源类的,另一方面就是中间产品、零部件类的。这些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出口到第三国市场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为周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这次温总理参加东盟峰会也带去了中国政府的决心。这种决心、这种利好的消息也会为稳定东亚地区经济作出很大的贡献。
10月24日,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早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出席。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欢迎出席早餐会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主持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亚一些国家出现了出口疲软,内需放缓的情况。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9年东亚经济增长率为3.6%,比2008年下降近一半。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形势如何?面临哪些新的困难?
柴瑜:促进东亚经济的发展,是东亚各国为什么要搞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原因。因为,东亚国家的最终产品市场不在亚洲地区。有研究显示,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已经达到了60%,这个数字是一个要打问号的数字?东亚地区很多国家的最终产品市场都在美国或者欧洲。这样的话,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非常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始发国,美国的国内需求受到了很大影响,由此引发东亚地区出口增长减缓。中国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中国的出口额也下降了很多。同样,其他国家的出口,比如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按照统计的预测,除了中国、印尼、菲律宾这几个比较大的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长率还有望在0%以上,大部分的亚洲国家经济都有可能出现负增长。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
而且,不仅是出口下降,东亚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很多都是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投资国金融危机的出现,造成资本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而新的资本也不容易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地区面临着非常脆弱的境地。我们也从这种短期困难里看到了东亚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薄弱环节。
是否需要“超主权货币”尚存争议,但随着货币互换范围的扩大和参与国家的增多,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 主持人: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诞生于亚洲金融危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峰会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全力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10+3采取了哪些务实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特殊意义?这次峰会上还将采取哪些重大行动?
柴瑜:10+3的合作,我们整个看一下东亚合作的框架以及很多机制里,10+3的合作是最务实,也是给带来很多实惠的合作机制,同时又是没有很多强迫性的,不像其他国际组织,必须通过谈判的方式,它不是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大家接受10+3机制比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达成协议,做起来能够非常务实。
10+3合作里最突出的就是金融领域的合作,以“清迈协议”的落实为核心的。在过去双边货币互换的基础之上,2月份刚开过的财长会议,一方面是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也要作多边化的尝试。我想未来10+3合作可能要在“多边化”问题上多做工作。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货币互换机制今后前进的方向就是建立亚洲货币基金,如果要牵扯到货币基金问题,里边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说,所占的份额、贷款的条件,就是整个制度性的建设,将是今后10+3所要做的一些核心工作。
主持人:最近,中国五个城市正在试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次会议在推动“清迈倡议”,扩大货币互换机制方面,会有什么新的举措?对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会带来怎样影响?
柴瑜:如果说进一步的举措,我自己的预测仍然是在双边的货币互换方面走的更前一点,这个是为亚洲货币基金的诞生打下很好的基础。亚洲货币基金是当时日本提出来的,也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人的反对,最后没有建成。但是现在看来,随着货币互换的进一步开展,亚洲货币基金离这个目标会越来越近。
至于说对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想是这样的。首先,在未来国际金融架构里面是不是要有一个“超主权的货币”,现在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不赞成某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超主权的储备货币,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对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我们自身还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还没有放开,所以离“区域化”和“国际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汇率市场进一步完善之后,这个议题才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随着货币互换范围的扩大和参与国家的增多,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肯定会有积极的影响。
主持人: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以积极态度推动"区域化",以平衡"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月,东盟宣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议。那么,此次东亚峰会(东盟10+6会议)在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上会采取什么新的举措?未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三国会在大多程度上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意义何在?
柴瑜:你问到了一个目前在国际上讨论非常热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很多事情可能还处在“要等着看”的过程之中。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东盟10+6进程,我们现在说的是什么呢?是三个10+1和一个10+3的进程。10+6的进程是东亚峰会所界定的范围。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讨论,特别是日本方面,他们提出要把东亚峰会机制做实,而且要做10+6的自由贸易区,这个讨论和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我们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过去几十年东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周边这些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随着这个地区经济的增长,有了很大的增强。比如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这些国家,他们都想从这种经济增长中分享到利益。10+6这个过程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目前来看,也就是说东亚峰会所讨论的问题主要还是战略性的问题,还不是说有非常实际的举措或是签订了一些协议。所以,我们现在的关注点还是在东盟10+3范围之内。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此次新华国际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全面的讲解,也欢迎柴老师下次继续光临新华国际访谈,各位网友,再见。
柴瑜: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