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
诸如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都是民生的刚性需求,无一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改善力度。
中国有理由坚定
扩大内需 迎战危机
文/本刊记者 南浦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最大的财富,就是尚待挖掘的内需。
今年1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称,在外需收缩的形势下,中国还有广阔的内需市场,包括需求潜力很大的农村。“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如果你到农村去看看,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多少东西也填不满’。”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中国信心和力量的8个来源,“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位列第三。
中国的内需市场到底有多大?恐怕谁都无法准确预测。不过一个共识就是,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中,并不存在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
“实际的情况是,当我们经济的总体需求与供给出现不平衡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倾向于约束与打压内部需求、保证外部需求的。” 有专家说,“比如在2004年宏观调控时,我们打压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而不是让人民币升值以打压出口需求。这种长时间受到打压的内部需求,在现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释放,以保证经济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事实上,在温总理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每一块都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缺口,这当然也代表着巨大的需求。
比如基础设施,仅以铁路为例,每逢重大节假日,火车票总是一票难求。数据显示,中国铁路总里程仅是法国铁路里程的2倍,但是运力却达到了法国铁路运力的7倍,由此可知,中国铁路发展欠账太多。在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铁路投资占去了相当大的比重。去年年底铁道部宣布,今后3年,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2009年,铁路计划完成投资额6000亿元,2倍于去年。据测算,仅公路、铁路等交通基建对GDP的贡献,就将达到2个百分点左右。
为了扩大内需,“家电下乡”活动又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过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联合调查,当今最受农民欢迎的家电,早已不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远远超过其它类产品名列榜首——40.2%被调查的农民将2009年最打算购买的产品投给了电脑,这一结果实实在在地折射出广大的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中心高级统计师潘建成分析,电脑成为农村受访者的购买首选,表明农民近几年来的收入增加了,有购买能力;同时说明农民有通过电脑来了解外部信息的需求,电脑既是教育子女的需要,也已成为获取致富信息的重要工具。除了电脑,农民对汽车、旅游的需求也较为旺盛,反映出农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升级。
2009年年初,一场百年罕见的北方大旱,暴露了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足。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则指出,“我们的水利设施,还是1958年大跃进,老百姓义务劳动无偿修的,以后就基本没再修过,欠账太多。”
同样“欠账太多”的还有生态与环保,去年11月12日,“国十条”发布后的第三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将继续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同一天,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宣布,今后3年,中国将筹集1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这1万亿资金将主要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污染治理等新兴产业,尤其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将是重中之重,力图把这些产业培育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诸如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都是民生的刚性需求,无一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改善力度。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没有完成,人均GDP还在世界100名之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需求,既是中国目前的欠缺之处,另一方面,也正是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机遇,使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回旋余地更大一些。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7日的社论所说,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在试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但一直难以迈出大步伐。直到外部市场萎缩后,内需不足的缺陷才更加凸显。现在中国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进程,固然是迟了一些,但若成功,中国必将迎来另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