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排队日”是远远不够的
昨天是武汉市第一个“排队日”,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排队乘车,但一些市民似乎不太习惯。在有志愿者的站点,乘客都能较好配合,排队上车。但在没有志愿者的公交站点、长途汽车站等,很多乘客并不知道当天为“排队日”,仍有拥挤、争抢上车的现象。
“自觉排队,文明出行”的道理,小儿皆知。但到了现实生活中,要让人人都这么做,恐怕就不容易了。武汉推出的这个“排队日”,一方面重申了这样的常识,另一方面表明现实中仍有大量不文明行为存在,需要以种种努力来矫正。
对于“排队日”的效果,显然尚不足以让人“振奋”。报道中说,首个“排队日”,很多市民不习惯。而有网友更是称,“‘排队日’是一个笑话”。突然来这样一个节日,市民有点不习惯应该算正常。但说是“笑话”,笔者则不赞同。从本质上看,“排队日”是一个城市基于对文明创建的诉求而设定的“节日”,它更多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提醒。其象征、示范意义不可忽视。此前,在北京、合肥等地,已经推出了这样的“排队日”,并且取得一定效果。但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仅有“排队日”是远远不够的。
在不少城市,车少人多,公交车的数量有限、载客量有限,都是客观事实。而所有等候乘车的人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都会考虑能否坐上车,上车后是否会有座位。乘公交车的人有着共同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之间几乎不可能构成合作关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而要予以解决,从长远来看,既要不断提供更充分的资源,更须完善相关机制设计。
“排队日”只是从思想道德上要求人们去排队,固然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同时还应设问,如果仅仅是为了城市文明形象而排队,出于道德角度可以考虑接受,而个人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因此,有必要更明晰地让所有乘公交车的人都知道,排队为什么比不排队好,再在机制设计上施加约束条件,特别要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迫使参与者必须排队才能上车。比如,有的城市公交站台上设有狭长的、仅容一人通过的隔离栏通道,出口正对着公交车车门。如果不排队,你就无法上车。作者:刘永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