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个永远不缺少神话的地方。在这个雪山林立的高原圣地,先人们为了解释自然界的神秘,创造出了诸多神话;如今越来越多的藏族人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古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神话。
多拉,这位40岁出头的藏族农民,如今是西藏赫赫有名的富豪。
他出生于木匠世家,仅有小学文化水平,毅然放弃传承父辈的技艺,用年轻人的胆量和“鲁莽”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变成了一位亿万富豪。
在西藏,佛教思想深入人们身心和文化传统,财富对于藏族的先民来说并不是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重农轻商,这种农业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藏族人来说非常之大。
胡润研究院本月15日在上海发布《2009财富报告》称,目前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已达到82.5万人,其中包括5.1万个亿万富豪。
这项一年一度的财富报告的研究范围是否涉及西藏不得而知,但是西藏越来越多的亿万富豪的涌现,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旧西藏,财富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由原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主编的《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一书研究显示: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拉萨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所属庄园就有300多个,土地144000多克(亩),大牲畜161700多头,高利贷本粮2950多万公斤,高利贷本银大洋580多万元,农奴75000多人,房屋49600余间,并占有拉萨房屋近百院和大小林卡160多个。
当然,当旧西藏所有的生产工具为占人口5%的农奴主所有的时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失去了创造财富的前提。
这种情形在民主改革之后得到了改变。人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以及生产工具。于是,财富观念开始在藏族人中间形成。
当多拉大胆地贷款购买了一辆“解放牌”运输车的时候,远在林芝地区的达瓦顿珠也已经购买了一辆运输车,并且辞调了父母认为是“铁饭碗”的教师工作,向着自己的致富之路前进。
真正让多拉和达瓦顿珠他们创造财富神话的初始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的提法,1984年中央召开了意义重大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因此1984年成为西藏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
正是在这一年,达瓦顿珠下海经商。从最初的开车跑货运,到1987年开始在兰州与一名当地人合伙做布料生意,达瓦顿珠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
当他1990年从兰州将生意转到拉萨的时候,他手中已经有了20万元的资产。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达瓦顿珠将这20万元变成了千万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多拉依然自己开着车从青海运输农机具到拉萨和日喀则销售,其中的苦痛就像他自己说的:“自己一个人在青海装货,一个人在日喀则卸货,整个人快瘫了。”
到了1997年,达瓦顿珠当时已经有了1000万元的资产,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多拉也在这一年在日喀则成立了自己的珠峰农机有限公司。
此时,中央已经召开了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三次工作会议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像多拉这样的新一代藏族年轻人创造了发展的机会。
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他们的发展更加迅速。多拉的农机生意越做越大,成立公司后多拉招募了一批自己家乡贫困农民的子女和一些中专毕业后待业的青年到公司从事进货、销售等工作;达瓦顿珠此时则敏锐地看准了西部大开发基建项目增多的机会,干起了建筑生意。
与达瓦顿珠有着相同敏锐商业头脑的,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如今已是亿万富翁的藏族农民,他就是西藏达热瓦建筑公司的老总群培次仁。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显示,从1984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从1984年的13.68亿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395.91亿元。
也就是在这一时段内,西藏不断涌现出像多拉、达瓦顿珠、群培次仁等一批藏族知名企业家。
如今已是西藏达氏集团董事长的达瓦顿珠虽然不肯透露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但是集团下属的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西藏圣鹿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建筑公司等三个子公司,就可见其企业的实力;而多拉则坦言自己已经有1.7亿多元的资产,他还准备成立一个集团公司。
5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可谓极其短暂;而对于西藏和西藏人来说,在这50年中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千年的进步与飞跃。(记者边巴次仁)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