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里根时代的
中国外交官
本刊记者/汤涌 资料搜集/温敏哲
里根时代的美国不仅令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闻所未闻,
也让见多识广的外交官们叹为观止
“惊悉你遇刺受伤,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
——中国总理在里根遇刺后发给里根的电报,《人民日报》1981.04.16
“众目睽睽之下,肯尼迪又一次做了个‘啃泥地’的精彩表演! 人心大快!”
——《人民日报》1963年。在肯尼迪遇刺之后,中国的某大报发表漫画《肯尼迪啃泥地》
时代已经变了。
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买了一套房,作为中国驻美大使的官邸,那年还是1973年。这是一座三层小楼,和巴基斯坦、法国大使官邸为邻,不过几任大使都没有在里面住过,年深日久,这栋房子就变得有些湿冷。
如果当年有人闯入这座房间,他会发现正门里面有一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是水墨画,典型的文革后期风格,虽然相貌描摹得不错,却没有什么神韵。进入会客室会发现这里珍宝遍地,中国政府在这里布置了殷商的青铜器、宋朝的瓷瓶和明清的字画,还有些显然值钱,不过不好搬,那是从北京带来的红木家具,他们都和潮湿有霉味的地毯共处一室。
这不是一个适合招待客人的地方,正像一个寓言一般: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也是如此,珍宝遍地文化灿烂的这个古国还没有做好招待远客的准备——虽然有很多优点长处,却被表面的不体面所覆盖,只有细心发掘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魅力。也只有这个国家真正下决心包装自己,展示自己,才能被更多的国家和民族理解、尊敬,相反,再不打开国门改善自己的面貌,只怕要被世界淘汰。
1980年代的外交官,尤其是派往欧美各国的外交官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官邸、大使和夫人
1983年3月,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章文晋来到华盛顿赴任,几经考虑,终于入住了大使官邸。因为同事们都说,在官邸里接待一些客人,要比在使馆里随意一些,效果也更好。
章夫人张颖女士也成为第一位全职大使夫人,这在外交部还是第一次,此前的大使夫人多数都兼任使馆的职务和工作。据说以前有的使馆里,丈夫是大使,妻子是参赞,都是党委成员,结果不利于发扬民主,生活上的情绪会带到工作里来。
张颖当时对此非常有意见,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官夫人曾经因为没有被分配工作而闹过意见,认为有悖于妇女干部政策,这件事闹得脸红脖子粗,直到周恩来总理让邓颖超劝大家,说女干部也要安排工作才结束。
张颖给组织部和妇联写完提意见的信之后,仍然服从分配来到美国当大使夫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就担了“政治风险”,把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摘掉,之后修剪花树、买沙发、换地毯、购冰箱、整理游泳池,把官邸建成了一个适合待客的地方。
当时国门初开,各地的考察团很多,据说1983年一年就来了150多个团,省部级以下领导带队的还不算在内。这些人多数都要在官邸举行宴会来接待。
当时计划经济的财务制度也丝毫不能适应美国国情,官邸厨师想买一个冰柜,700美元,但是财务制度只允许买500美元以下的东西,不然就要申请批准。会计向张颖解释说,最好买两个499美元的冰箱,一样可以用,最后就是用这种中国特色的方式解决的。类似的还有一组沙发,一大两小三只沙发,就必须开三次发票。好在美国售货员服务态度都很好。
官邸修葺一新之后,张颖宴请了副总统布什夫人芭芭拉,吃的是什锦铜火锅。老布什当年在中国做过联络处主任,芭芭拉在中国呆过几年,吃到久违的火锅,非常高兴。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