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30日电(记者易凌 李来房 黄毅)地震幸存者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村村民王先会自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后,就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挣50到60元。去年她挣了1000多元钱。
“参观的人多了,对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经济发展都有好处。
”52岁的王先会说。公园边,施工车辆正在开挖山体、平整场地,修建公路和更大的停车场。
去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造成了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崩塌时瞬间淹没了东河口村的4个村民小组,780余人瞬间失去了生命,包括王先会的丈夫、外孙和亲家公。
如今,这里正在建设着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汶川大地震首个遗址公园。公园面积近50平方公里,里面有36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自去年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园以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接待参观者26万余人次,其中主要是国内旅游团和散客,也包括上千的国外参观者。
“公园开园后,沿途的乡村旅游更加红火了,新增了农家乐餐馆14家,而且还在不断发展。”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说。当地一家农家乐目前月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有的高达5万元,比地震前增加一倍多。
“一个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3至5人,仅农家乐就新增就业70人以上,同时农家乐还要购买物资、农副产品,当地一部分农民从事起农副产品销售。”这位旅游局长说。据了解,公园建立后,地震幸存下来的一些当地人还开起了小商品店,或从事公园清洁、保安和施工等工作。
“我们建地震遗址公园,既保护了汶川大地震这一段灾难历史,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发展资源。”
沈兴娜对记者说。
事实上,与地震遗址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在一些灾区已经兴起。遗址旅游业在帮助灾区群众实现就业的同时,也有望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不幸,但活下来就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汶川县映秀镇百花大桥不远处摆着简易拍照留念摊铺的王爱新说。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原来共有1.6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百花大桥是该镇的门户,距镇中心不到2公里。地震将这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震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大桥已成为许多游客到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热点景区。
“国家和全国人民已经给我们很多帮助了,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灾难的伤痛中,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养活、重建家园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在她的摊铺前,一个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进入震中映秀,请您爱护环境卫生”。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平均每天到映秀旅游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小饭店、旅馆、茶铺、小卖铺等迅速在该镇成长起来。
“土地没有了,今后村子的发展主要就靠旅游了。”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说。现在每天来村子里的游客有1000至2000人。
据蒋永福介绍,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该村将在3年内建成映秀镇的旅游接待中心。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和民俗文化展览馆等设施也将同时建成。
“修建映秀地震遗址公园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希望唤起人们对灾难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爱,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将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说。
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其中映秀震中旅游开发三年内将投资800万元。
张通荣说,将来5至10年内,旅游业对该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现在的15%提高到30%。
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3月已经出炉。整个方案的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
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是北川新县城通往被地震摧毁的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羌寨的69户村民已经搬进新建的具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房子。去年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猫儿石村一组的朱玉华现在羌寨的广场上摆小摊,卖羌族传统的织绣手工艺品,每天销售收入在50元以上,多的时候超过100元。村子里的羌族农家乐也开始红火起来。
“将来北川的地震遗址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意就会更好了。”她说。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