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成都方法: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抉择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成都正一幕幕不断刷新城市记忆。像五年前“自费”启动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城乡一体化实践,经历大灾考验的成都人,正以一脉相承的思路与勇气、智慧与决心,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这一年,灾后恢复重建的“成都方法”或许将在四川编年史上写下极为特殊的一页。

  一脉相承的破题选择

  “成都方法”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一脉相承的历史抉择和生动实践。

  “5·12”地震让成都市290.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成都人发出了强劲有力的声音:“成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基本面没变。”

  审视市情,成都灾后恢复重建容不得丝毫懈怠:67万户房屋毁损,其中需重建的农房13万户、城镇住房7万户;审视市情,成都灾后恢复重建充满机遇和挑战:经过五年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成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办法已经形成,为实施政策创新、推进科学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面对困难与挑战,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战略部署: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要内容和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难得机遇,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运用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提升城乡统筹水平,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水平,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地震是“破”,重建是“立”。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数量巨大的资金,钱从哪来?

  “我们的脑子里要始终有城乡统筹这根弦,脚下要始终走城乡统筹这条路。”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

  自从2003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来,成都从来就没有回避过“找钱”的问题。灾后恢复重建,成都的破题路径,还是从寻找市场化的动力开始。

  撬动社会资本——5年来,成都市早已把市场化配置资源这根杠杆运用得得心应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政府没有拿一分钱,把土地的级差地租交给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搬”出了一个新天地;青羊区“借”优秀企业的资金、人才组建专业公司,作为资本运作的“操盘手”,融来发展所需巨资……

  用一脉相承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成都创新制度,“找”来社会资本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成都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的筹措成效显著。”成都市财政局局长李捷说,成都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筹措资金,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通过建立政府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筹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集聚与放大效应,适度有效采取政府财政信用保障措施,有力撬动、广泛吸纳银行信贷、社会捐赠、政府外债、金融产品、投资基金等各类资金形成合力。截至3月底,成都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已筹措到位318.78亿元,支出306.75亿元。

  一脉相承的思路创新

  崔永元:我可以用这个房子干什么?

  李春城:可以搞旅游,搞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包括搞一些农副产品粗加工都可以。

  崔永元:这个就是市里给的政策,是吧?

  李春城:对,这是根据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结合我们统筹城乡的实际确定的。

  崔永元:这个是不是叫统规?

  李春城:这叫做联建。

  崔永元:联建?……

  这是3月5日央视“小崔会客厅”里崔永元与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一段对话。“联建”并不是新鲜词,但在经历“5·12”后,这个词却让全国人民感到很新鲜。它已是成都百姓的流行语,已成为这个特殊年份的历史注解。

  成都有个红砂村——这是很多外地人对成都城乡一体化认识的发源地;成都还有个茶坪村——因为联建,这里成为全国关注成都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聚焦点。

  茶坪村是成都创新灾后恢复重建模式——住房联建的发源地,村民王全却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小步”,不仅改写了历史,也成为这个聚焦点的焦点。“听说过土改吗?”“土改?”“就是解放前,你这个成分就划成地主……”在央视,崔永元把刚住进“别墅”的王全问得有些“紧张”。王全的砖瓦房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他是成都灾区第一个与社会投资方联建住房的农民。

  不花一分钱,住进山水别墅——这是全国媒体对像王全一样,通过住房联建搬进新居的村民的生动描述。王全的新家是两层“别墅”,建筑面积230多平方米,修在层峦叠嶂的青城山间。“如果不是政策好,10年都修不起这样的房子。”王全所说的政策是指去年成都市相继出台的“46号文件”和“27号文件”。

  去年6月26日、8月7日,成都市相继出台《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成都市设计了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开发性重建、异地搬迁五种方式重建农房。“联建”是开发性重建的民间用语,也是其中最“热门”的重建模式,是成都在重建农村住房中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一项政策创新:受灾的村民出让部分建设用地,联建者出资金,盖两幢房子,建成后双方享有各自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受灾村民重建住房不需要花钱,而城里人则用便宜的价格获得了郊区的房屋。

  恢复重建政策一出台,犹如巨大活水注入因地震而沉寂下来的乡村。“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王全说,“46号文件”出来也不过10天,他就和张忠贵签订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合同。在成都,46号和27号文件被农民常常挂在嘴边。

  “那段时间接手机都搞"不赢"。”从7月初开始就不断有投资者的电话找青城山镇党委书记李晓明,进入8月后投资者考察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实,成都方法的创新远不止联建:在都江堰市向峨乡,90%以上房屋倒塌,该乡运用早已在成都广泛应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增减异地挂钩”办法,筹集数亿元资金,统一规划建设可安置1.2万人的16个集中安置点;在都江堰味江村,通过农村产权流转,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开发生态旅游度假项目,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林地不减少、生态不破坏,产业有支撑的“味江模式”;在彭州国坪村,村民集中后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政府补贴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量化为股份,整个村的重建委托给国有旅游发展公司负责,建设资金由公司想办法解决,待旅游项目收益后,村民作为股东还将享受效益分红……

  为解决农民无法以自建农房作担保获得贷款的问题,由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额度最高6万元、最长期限8年、政府贴息3年的贷款。截至去年底,担保公司已为近5000户自建房农户出具近2亿元额度的担保函,金融机构已发放1亿多元贷款。

  同样,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成都城镇住房灾后恢复重建本月底将全面动工,确保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恢复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的目标。

  一脉相承的锐意改革

  灾后恢复重建的快速启动、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发端于5年多来成都不断的锐意改革。

  2008年12月底,仅都江堰就有1000余户散户联建,联建协议总资金达到32亿多元——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成都方法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市场化动力。

  “如果没有前期的产权改革,灾后重建不可能进行得这样顺利。”都江堰市委副秘书长罗朝鹏说,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才形成了见效快的系列灾后恢复重建模式。

  回头看去,包括联建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是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宏大背景。

  2003年,成都拉开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统筹城乡发展攻坚战。“其实,当时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已显现了改革的苗头。”省社科院一研究员表示。“三个集中”要求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必然涉及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必然触及到敏感的农村产权制度。”

  2008年1月1日,印有“机密”字样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施行)》不动声色地下发,改革重点锁定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推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开展农村房屋产权使用权流转试点等方面,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始破冰前行。

  2月21日,都江堰柳江镇鹤鸣村被确定为成都首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调查摸底——确权公示——登记颁证——流转”,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步骤。4月30日,鹤鸣村完成确权,正当村民翘首等待着流转时,突如其来的“5·12”地震发生了,但却没有阻碍成都向“深水区”挺进的决心和进程。

  2008年6月22日,推迟了1个多月的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都江堰柳街镇举行。“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这就是我们今天正式部署要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同灾后重建结合起来的原因所在。”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在会上要求,各区(市)县要迅速在灾后恢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尤其要确保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的流转。

  地震最终让成都产权制度改革提速。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次日,全国首个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农房产权等农村资产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2008年11月11日,《都江堰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正式下发。随后,以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泰安村等为代表,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终于有了第一张法人证。凭着这张薄薄的证书,泰安村农业合作联社向村民提供了贷款反担保,村民们获得了较为大额的贷款。由于资金短缺,迟迟无法开工的青城山镇泰安村重建工程一下子全面开花……

  截至去年底,已有数万农民完成确权,拿到了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的土地和房屋终于由无形财产变成了有价资产,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也夯实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

  实现对农民的救济政策向发展政策转换,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联建起来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产业和信心。”5月1日,王全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天,用灾后联建房,四川震后首个乡村连锁客栈在他家开门迎客。这也是当地利用联建住房搞客栈连锁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一个举措。

  “当时联建的时候就规定,投资联建方所修房屋只能用于商业而非住宅,这就为我们进行产业联建打下了基础。”王全的邻居村民王正良说,都江堰已统一规划打造乡村旅游业,其中乡村酒店就很有发展潜力。茶坪村的联建房全部由一家公司统一进行品牌乡村酒店打造。“我们算过一笔账,按照规划的产业模式发展下去,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起码要翻一番了,这个联建政策,把茶坪村的发展起码提前了10年。”

  “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建设,而是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探索一条大灾之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成都市委主要领导说。

  成都走的灾后恢复重建道路,是延续一条已走了5年的路。

  5年来,成都形成了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灾后恢复重建,成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经济、适用、安全、省地”、“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成都广泛发动灾区干部群众、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经过2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0多名设计人员日夜奋战,2008年10月12日,“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生动地展示了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5个受灾县(市)的33个受灾乡镇、148个农村灾后重建安置点的规划情况。

  在“全域成都”理念下,从城市到乡镇,再到星罗棋布的农村聚居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到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一个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蓝图绘就。

  “以"三个集中"联动推进"三化",从根本上改变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成都充分借鉴灾后恢复重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自建”相结合的经验,高质量地统筹推进“三个集中”,逐步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水平,重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完整产业链,努力占领产业发展高端,全面提升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水平,强化工业竞争力。提升“农民向城镇集中”水平,重在科学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的质量;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实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水平,重点是在坚持最严格地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化,逐步在农村形成土地股份化、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的新格局。

  “相关部门正在认真研究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广运用灾后重建的经验。”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平说,“四性原则”可以运用到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中,集体建设使用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担保融资可以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会资金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开发重建的办法可以运用到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

  地震后一年,成都用自己的重建方法,交出了一份令社会满意的答卷。

  成都方法大事记

  2008年5月30日,温江区率先在成都市挂牌成立第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

  2008年6月13日,温江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办理了成都市第一笔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

  2008年6月22日,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现场会在都江堰市柳街镇召开。

  2008年6月26日,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成府发200846号),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重建项目,吸引社会资金与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联合重建”。

  2008年7月5日,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四组的王全就和彭州人张忠贵签订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合同。

  2008年8月7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0827号),提出“鼓励灾后住房自建的农村居民利用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联建”。

  2008年10月13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高新区孵化园正式挂牌,诞生了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

  2008年11月11日,《都江堰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正式下发。随后,以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泰安村等为代表,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终于有了第一张法人证。

  2009年5月1日,利用联建住房,四川震后首个乡村连锁客栈在都江堰茶坪村开门迎客。

  本版撰写 本报记者 王怀 方野邓嗣华 夏丽莎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