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彩霞事件已有初步结论
记者管弦贵阳报道 沸沸扬扬的罗彩霞事件随着媒体的持续调查已渐趋明朗,而人们透过该案所引发对高校招生冰山一角的思考却远未穷尽。
2004年参加高考的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考生罗彩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年竟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并以假罗彩霞的身份就读于自己根本没报考的贵州师范大学,并于2008年顺利毕业。
事隔5年后,罗彩霞才发现自己的身份被盗用,且面临着一系列的“身份危机”。近日,罗彩霞就冒名顶替一案以姓名权、受教育权被侵害为由,向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法庭起诉王佳俊及其亲属、邵东一中、邵东县教育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目前,假罗彩霞王佳俊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证书已被注销。公安部长孟建柱对此案做出批示,湖南省纪检委牵头成立的调查协调组进驻邵东县展开调查。
高校录取需经过学校、教育局、公安局及各级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而假罗彩霞——邵阳市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女儿王佳俊,不仅迁移了户口,还顺利完成了学籍档案等一系列造假,并通过贵州师范大学的入学资格审核,完成4年学业。
有评论认为,罗彩霞事件警示我们反思现有的高招制度。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让每个有疑问的考生都可方便地用个人姓名、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免费查询,以减少录取者同名同姓且身份证号码都相同的怪事。高校是否也该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以遏止这种不法现象。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所有权力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彻底消解“权力通吃”和幕后黑手现象,避免制造更多的社会不公和底层沦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