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2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5月22日刊发时评文章说,布拉格峰会具有和解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双方重新在正常的氛围中展开对话与合作。在全球化格局中,中欧即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合作显然符合双方利益。
鉴于中欧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以及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紧迫感。在这种形势下,理应抛弃偏见和成见,采取开放务实的态度去建立对双方都有利的新型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危机就有可能转化为契机。
文章摘录如下:
中欧峰会于5月20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对于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体来说,这一迟来的峰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取消了原定于去年12月在法国里昂召开的中欧峰会。在危机时期,中欧这两大经济体本应携手共同应对危机,但两个巨人的合作却因政治风波而受到干扰。因此,布拉格峰会首先具有和解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双方重新在正常的氛围中展开对话与合作。中欧商定今年下半年在北京举行第十二次会晤,表明双方都有尽快推动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其次,在本次峰会上中欧签署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共识文件》、《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这是双方在三个重要领域展开互利合作的新进展,值得庆贺。会前,欧洲表示对中国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获得实质性进展,《清洁能源》协议是中欧携手进军这一领域的最新体现。至于扩展科技领域的合作,这是中方历来的愿望,北京多次要求欧盟开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如能通过科技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的发展,对中欧双方都有利。中小企业协议则表明双方推动民间各个层次的经济与科技合作的政治意愿,可望为中欧未来的全面合作打下更厚实的民间基础。
在全球化格局中,中欧即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合作显然符合双方利益,因为欧盟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产品的16%目的地是中国。双边贸易额在2008年就已突破了4000亿美元大关。如何做到互补共赢,携手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就全靠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眼光。
北京要求欧盟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及解决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问题。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未获得承认,欧盟动辄利用反倾销为贸易保护的武器限制中国产品,这显然不是正常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做法,对中国来说有失公平的原则。
同时,欧盟以中国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为理由,限制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这既有碍于双方开展具有互补性的贸易,又不利于减少欧盟对华贸易的赤字。其实,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大大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欧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政策。从广义经济的角度来看,高科技产品如找不到好市场,如何集资并保持科研的领先地位必将成为难以解决的矛盾。欧盟似乎意识到这一问题,宣称愿以公正、客观的方式对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上述两个难题必须得到欧盟27个会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破题,短时期很难解决。为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留下了阴影。
显然,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证明西方确立的制度有许多根本性缺陷。鉴于中欧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以及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紧迫感。在这种形势下,理应抛弃偏见和成见,采取开放务实的态度去建立对双方都有利的新型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危机就有可能转化为契机。反之,则可能加深危机。
应该看到,中欧之间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相当复杂,而且今后难免还会出现各种难题,任何希望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但从本次中欧峰会的结果来看,双方都意识到应对危机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性,都表示愿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一种务实的承诺,一个良好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