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练习前,陆明顺 (左一)在检查队员们的装备 |
陆明顺 |
“雷”人 能听地雷大小个儿
中越边境线 纵横十数载 每次去排雷 都先写遗书 拒高薪诱惑 就不脱戎装——
作者:郭媛丹
5月5日,由 《解放军报》、北京交通台与本报组成的“走边防”报道组出发。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走边防”系列报道。
英雄排雷,电视剧里最精彩的画面往往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排雷英雄满头滚着汗珠在现场将引信拆除,结果总是大获全胜。
对于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副参谋长陆明顺来讲,同样也是大获全胜。
昨天,记者对陆明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排雷三优势
排雷英雄·体能好
身上的装备重20多公斤
“作为一名优秀的排雷队员,最基本的要求是身体素质好。”陆明顺介绍,在真正进入雷场开展工作以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其中有一项是组织运输器材。“排雷工作中需要的器材很多,有炸药、防护服、导爆管等。”陆明顺说。
由于当地多山,排雷工作多在山上进行,组织运输器材是个苦力活。陆明顺在一次排雷工作中,需要从山下运送1500吨炸药到山上去。“任务分下来,排雷队成员每个人每天需要运送20箱炸药到山上,一箱24公斤。”
除了运送物资,在排雷中排雷队员出于防护的要求必须全身防护,身上防护服的前后都夹有钢板,加上钢盔,还有背负的探雷器,总重量达到20多公斤。“我每次作业都要进行4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陆明顺说得很轻松,但有很多战士在第一关口就无法通过。
排雷英雄·心理稳
面对地雷 始终不“害怕”
广西边境地区埋设的地雷种类有压发雷、绊发雷、跳雷、定向雷、触发雷、抛撒雷、反坦克雷等20多种,有的埋设10余年后逐步开始失效,有的30至40年还爆炸伤人。加上地雷埋设时间长,锈蚀严重,有的变得更为敏感,稍有触动就会爆炸。
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工作,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陆明顺始终没有说过“害怕”这个词,他说:“很危险,很紧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雷不是目测搜索出来的,而是用耳朵听出来的。”陆明顺说,“你带着探雷器,用探雷针在雷场开始作业的时候,每碰到金属物,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面埋有金属物。”
也就在探雷队员听到滴答滴答的同时,心理素质的强弱就有了不同的表现。“有些队员的手能明显看出在颤抖。”陆明顺说。这个时候如果注意力被分散会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有些地雷的引信很小,在发现之后进行排除的时候要很灵活,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
排雷英雄·经验足
地雷大小位置听声能辨别
在排雷官兵看来,最怕的还是那些埋设精巧的“诡雷”。这种雷往往被埋在石缝、山旮旯、树杈等地方,而且多是两三颗串连在一起,人称“连环雷”、“子母雷”、“阴阳雷”,让人防不胜防。还有些因自然条件造成的“诡雷”更危险,它们往往在你放松的那一刻出现,可能裸露在路边,也可能深埋在土里。
说到“诡雷”的时候,陆明顺的语调提高了些,也显露出一些兴奋。对于他这样的高手,挑战是必需的。
作为新战士,在最开始的时候,陆明顺说从探雷器里能听到滴答滴答,然后判断出这里有金属,是什么金属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到后来经验丰富的时候,他能通过滴答滴答的频率声里判断出地雷大概有多大,埋多深。
●扫雷程序
第一步:组织人员第二步:现场勘察,包括查找资料,走访边民、民兵,尽可能多了解当地的布雷情况第三步:开始雷场作业,包括组织开进雷场,开防火道第四步:开始作业,探到地雷,清除引信第五步:总结
承诺
排雷前先写遗书
一般情况下,排雷队成员们每次执行特别危险任务前,都会写好遗书。到今年年底,陆明顺已经有20年的工兵经历了,其间遗书写了无数封。他笑笑说,每次回来的时候都会把遗书撕了,每次出发的时候会重新写一封。陆明顺不会厌倦这种过程,尽管他是一个很内敛的人,但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排雷的喜爱。排雷队一般情况下是临时性组建,任务完成之后排雷队就解散。
部队本来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排雷队而言更是这样,陆明顺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来来往往走了很多人,我是时间最长的一个;有很多战友都转业到了地方,平时我们相聚的时候会谈谈往昔。”
闲暇
做游戏缓解压力
陆明顺谈到消遣方式的时候很有兴致。“我们有很多消遣方式,比如在野外的时候,拿着帽子玩游戏,轮到谁谁就表演节目。平时工作都很紧张,用来缓解压力。”
做了多年的排雷工作,陆明顺说他还是希望能继续做下去,“从事危险工作是一种挑战,很过瘾。”
信念
拒高薪不脱军装
2005年9月,中国首批援泰人道主义扫雷工作正式启动。陆明顺去泰国指导排雷,给同行的一位朋友留下很深的印象。
今年年初陆明顺的一位朋友开了一家国际危险物品进出口公司,邀请陆明顺去做该公司的排雷队队长,年薪25万元。陆明顺拒绝了。
此前,在泰国进行人道主义扫雷援助的斯洛伐克民间组织看了他的排雷技术后,也希望陆明顺脱下军装,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也婉言谢绝。
虽然家属长期没有工作,老父亲身体状况很糟糕,但陆明顺却不愿意脱下这身军装。
●背景链接
排雷小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一场众所周知的战争,中越双方在两国的边境埋下了大量的地雷。
上世纪90年代,广西边防部队接到命令在边境地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排雷,彻底清除了边境地区关口、通道、贸易点及我纵深地区雷障。但由于受边境地理条件的制约,广西边界还有少量小面积的零散雷场。
2001年12月27日,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这些雷场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中越两国勘界立碑工作的开展。
从2002年开始,广西军区成立中越陆地边界勘界清障排雷小组。
中越陆地边界广西段共需开辟勘界通道130多处,立碑工作区226个,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
按照要求,由排雷部队官兵在边境线上开辟一条勘界立碑的通道,通道标准为人行通道3米,运碑通道6米。
文/记者郭媛丹摄/记者黑克制图/肖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