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林 |
| |
原徽 |
京籍战士 站岗听到乡音很激动
中越边境线上 记者多方打听 找到两北京籍士兵 分别来自崇文和宣武
作者:郭媛丹
此次采访前,本报计划在当地寻找北京籍战士。在第一站广西东兴市,当地的军方人士告诉记者没有北京籍战士。
当记者正在为没有北京籍士兵出现在广西边防线上而遗憾时,一位来自东兴边防检查站的同志告诉记者,说有两个北京籍士兵在位于中越友谊大桥的边防站服役。
这样,21岁的朱林和22岁的原徽出其不意地出现了,他们是东兴边防检查站20余年来第一次招募的北京兵。
老乡见老乡先问住哪儿
昨天,当两位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年轻战士出现在媒体团面前的时候,三家媒体众星捧月般地把两个人围了起来。
采访团不约而同地问:“你是哪个区的?”21岁的朱林来自崇文区,碰巧与《解放军报》时事部主任孙继炼住的很近,孙主任还很热切地问朱林是哪个中学毕业的。
22岁的原徽来自宣武,也在北京交通台的记者中找到了“离他最近的老乡”。
两个年轻人还透着稚气
两个年轻人脸上还透露着稚气,但说自己在部队有所收获这句话的时候却是无比认真。活泼的朱林比较“贫”,在部队担任通信员;比较内向的原徽则是战斗班的战士。
两个人原来住在同一个宿舍,但没有出现抱团的现象。
朱林和原徽的指导员说,他们是2007年入伍的,都是抱着吃苦的心理来部队,他们两个也坚持下来了,安心服役,表现的很优秀。
对话
北京战士·生活
意志力增强 再困也不会睡着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
刚入伍的时候,体能上是不是有困难?
原徽(以下简称原):没有什么困难,包括最开始的体能训练上。因为大家在一起,我也能克服。
朱林(以下简称朱):体能训练上存在一些困难。刚开始来的时候俯卧撑只能做十多个,现在能做300多个。
FW:入伍后,都学到了什么东西?
原:我现在可以自食其力了,以前在家的时候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什么都不会做。现在我什么都会做,会打扫屋子、做家务,叠被子。
朱:身体变好了,思想上也成熟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要由父母做主,现在我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还有就是意志力增强了,无论怎么困,我都不会睡着的。
FW:当兵以后后悔过吗?
原:就是为了锻炼下自己。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兵后悔两年。
朱:不后悔,学到了很多东西。
北京战士·思乡
北京游客身边过 会很激动
FW:在这里服役能经常碰到北京来的游客吗?听到“北京腔”心情会不同吗?
原:碰到过,很多。会引发思家的感情。
朱:因为我们是哨兵,执勤的时候只能从口音上判断。刚开始听到有北京游客从身边经过,会很激动。
FW:听说入伍后就没回过家,想家吗?
原:想家,一到黑夜就分外想家,特别特别地想。
朱:不怎么想。
FW:入伍之前在家里的时候经常上网吗?
原:经常,一有空就上。
朱:经常上,没事就在家玩游戏,QQ上有上百个好友。
FW:现在还能经常上网吗,习惯吗?
原:到部队以后不能上了,但也没什么不习惯的。
朱:现在自然不能上了,但也没什么不习惯的。我的QQ找朋友帮挂着。
北京战士·相处
和战友相处都很愉快
FW:作为北京人,你们和战友相处,有优越感吗?
原:没有。
朱:没有,就是在北京也不会有什么优越感。
FW:和朱林/原徽会因为是老乡而有特别的感情吗?
原:和所有的战友相处都很愉快,没什么特别的。
朱:大家都一样,都是说普通话,一块吃一块睡,没什么不同的。
北京战士· 未来
回北京不担心不适应快节奏
FW:两年服役期满之后,还想继续呆在部队吗?
原:不想。
朱:现在还不大知道。
FW:回北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原:聚会。
朱:睡觉。因为当时做新兵的时候,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还是不连贯的。现在好多了,但是还是不能畅快睡觉。
FW:如果回北京的话会带什么礼物给爸妈?
原:越南的特色产品,翡翠、玉。
朱:把我自己带回去就好了。
FW:北京是个节奏感很快的城市,会担心回去后无法适应北京的“快速”生活吗?
原:不会的,没特别大的区别。
朱:肯定不会,连短暂的过渡期都不会有,毕竟我在北京生长了19年,同学朋友都在北京,回去几天就熟悉了。
背景链接
两个北京战士驻守在广西东兴边防检查站,在他们站岗的对面是越南。
连接两国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桥。中越友谊大桥是中越界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桥下流淌的河叫北仑河,这座桥横跨中越两国的国界,成为两国人民构筑友谊的桥梁,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友谊桥。
1979年,越方将其炸毁,1989年,经过双方协商,由中方投资再建了这座大桥。友谊桥的北面是中国的东兴市,南面是越南的芒街市。中越友谊大桥长110米,在55米的地方有一条界线,以这条线为界,一边是中国,一边是越南。
随着东兴口岸的开通,两岸边贸生意的火爆,每天大量涌入两国的边民,每天使这座承载着中越友谊的桥梁显得十分繁忙。
文/记者郭媛丹摄/记者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