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梦想与现实(组图)

于承艳和她的名流茶馆

本报记者 张星

  天津名流茶馆女老板于承艳,天津人都习惯叫她于姐。于姐今年57岁,下乡知青,下岗女工。离异后一个人卖了房,背水一战地买断了位于新华路177号“名流茶馆”的经营权,成为前5任干不下去、再次拍卖之后的第6任老板。在她接手后的12年,风里,雨里,魂里,梦里,她几起几落,总算是撑了下来,并且把这一天津品牌经营得风生水起,誉满京津乃至国内外,成了外地人眼中一张津味十足的天津“名片”。

  然而,就在前不久,她被通知,名流茶馆和它所在的和平文化宫将要面临搬迁,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一向坚强的于姐顿时哭成了泪人。
离开这块“宝地”,这对于把名流茶馆像哺育婴儿一样呕心沥血扶植起来的于承艳来说,真像是掏心挖肝似的难以接受,对她来说,这茶馆不仅仅是一处建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场地,那是她的命,她人生的全部希望啊!为了它,她卖房、借债、整宿地不睡觉、大把地掉头发,最难的时候甚至连儿子的压岁钱都拿过来还账……

  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名流茶馆采访,这一带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新华路正在施工,街道全翻成了泥土堆,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过来,名流茶馆所在的和平文化宫大楼也在改造施工中,旧窗子全都砸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茶馆里的演出照常进行,台上相声说得挺热闹,园子里观众听得也来神,仿佛那施工的噪音全不存在一般。在与茶馆相邻的一间小屋里,记者开始采访。于承艳话未出口,泪已成行……

  “人都有梦想,请允许我也有。虽然我只不过是一个下岗女工,我的梦想就是,要把天津名流茶馆继续做大做强,成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

  要说这于姐并不是曲艺行里的人,那么她是怎么与茶馆结的缘?又是如何把相声引进了她的茶馆?想当年郭德刚在北京天桥赔得底儿掉的时候,于姐就已经把天津的名流茶馆经营得红红火火了,直引得北京的客人成群成伙地往这儿奔,并惊动了中央电视台等北京30多家媒体联合前来采访,一时间,让茶馆相声成了津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上一任老板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这个不起眼的下岗女工站了出来。

  说起这名流茶馆,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由名流创办的。1991年,在当时的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咨询中心倡议下,一些天津曲艺界人士策划,在和平区新华路177号创建了名流茶馆,作为天津曲艺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场所,在老舍夫人胡絜青、吴同宾等老先生的指导下开业,马三立先生亲笔题写了“名流茶馆”的牌匾,胡絜青题写了“茶馆”二字条幅。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等曲艺界名流曾在此登台献艺。

  可不知什么原因,名流茶馆自打成立,经营就一直存在问题,先后易手转卖过5次,直到最后一位老板实在赔不起了,就在报纸上拍卖名流茶馆。那时候于承艳刚好就在茶馆打工,每天扫地的时候,她常常站在走廊里听园子里唱的戏曲听入了迷。拍卖时,老板让她也帮着找买主,最后没有人肯买。于承艳站了出来,她说,要不然我干吧。

  你?

  没错,就是我!

  这是1998年初,于承艳的现状是下了岗,离了婚,母亲又病故。她说:“那时我正好刚离完婚,把唯一的独单给卖了,卖了9万元钱,花了5.6万元买断了茶馆的经营权。剩下的钱赔了就往里垫,再赔就再往里垫,就这么滚着走。我刚接过来的时候演曲艺,5块钱一张票,还包括茶水,而且是每场4个小时的演出。每月一开门,就要交房租、水费、电费、暖气费、厕所费、管理费等一大堆税费,还有员工工资,我刚接过来那会儿什么也不懂。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住在茶馆对面的仓库里,就睡在你坐的这张床上……”

  于姐指了一下我坐的地方,我一低头,才发现这是一个硬木沙发,包着扶手等许多地方的布面已经磨破了,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于姐说:“我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本来我不该下乡的,我在20中上学时是校宣传队的,能唱能跳,但看到姐姐下乡心就活了,就写血书坚决要求下乡,走时我才16岁。10年后病退回来,顶替我母亲进的毛纺厂,从挡车工开始干,一直干到厂级工会。那时候人特别单纯,一心就想着怎样进步。人家开17个锭子,我开25个,人家上10点,我8点就到厂了,人家上8点,我6点就去了。我觉得能进工厂,特抬举,天天在那豁命干。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会干部,各种荣誉没少得。后来我们厂破产了,大部分人都得回家……”

  于姐下岗了,那一年她不到45岁。下岗以后她就在名流茶馆打工,那时候茶馆里主要是唱戏曲,她接过来之后才把相声引进来,并且一直干到现在,转眼就是12年。

  “我刚开始干那会儿,茶馆冷清得没人气,我就想,必须得把人气给找回来!我一个外行,愣敢干曲艺,演员跟我报高价我也不知道,结果两场演出下来,我赔得特别惨。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坚持赔下去。我告诉我自己,只要茶馆开一天,就不能回戏。”

  有一天,下大雨,名流茶馆所在那栋楼的地势低,门前的路上雨水积得深过膝盖,于姐揪着心想,这日子还能有人来听相声吗?结果竟然来了42名观众,感动得于姐直要掉眼泪。因为路不好走,那天的演员只来了几个。于姐灵机一动,对大家说,谁想上台练练都可以。在座的多是常年听相声的超级“粉丝”,能有机会亲自上台练一回都特别卖力气。结果,那天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人们淋着雨进来,带着笑声出去。从那以后,凡是刮风下雨、天气恶劣的日子,于姐都会对观众特别招待。雨天备雨伞,暑天备扇子,送甜萝卜,送瓜子,过年的时候还送过糖葫芦。一年365天,天天有戏看,就是只有6名观众也照样开场。

  茶馆里说相声,把“名流”打造成茶馆相声的原生地。

  “那阵儿我就开始借钱,凡是亲戚朋友差不多都借过钱……干这行,最难的一关是你经不经得住赔?你经不住赔,就只能再倒手。更不用说还有人故意捣乱,砸场子,碰瓷,我都经历过,所以干茶馆真的是特别不容易!”

  说着说着,于姐哽咽了,眼泪像断线珠子一般滚落下来。

  谁都知道,别人干“黄”了的园子不好接手。为了能让名流茶馆火起来,于姐曾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走了好多地方,只要是有剧团的地方她都去过,想看看到底在茶馆演什么能被观众接受。那时候,天津市的京、评、梆、曲,无论专业的、业余的,所有的团队,于姐全都合作过。可是究竟怎样才能把观众引进来?难啊!那时候急得她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头发都快掉光了。

  引进相声的时候,是和魏文亮、马志明他们合作。观众喜欢马志明,都愿意听,效果特别好。于姐意识到,无论男女老少,你只要能听懂汉语,包括外国人,就都能听懂相声,比曲艺的受众面更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观众来。这时,天津陆续成立了众友、哈哈笑等民间的相声团队,加上市曲艺团,于姐就把他们请进名流茶馆,观众越来越多,到2004年最火的时候,竟然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凡是听过茶馆相声的观众都觉得特别过瘾,为什么呢?这里“自由”啊!与大剧场演出最不相同的是,茶馆的舞台很矮,演员在台上的每个眼神、动作,观众都能看个“真真”。在茶馆里听相声,你也不用正襟危坐,尽可以放肆地开怀大笑,或者叫好,甚至起哄,边和朋友聊天边听也无妨,开心就在自由自在之中。名流茶馆坐满了也不过就148个座位,火的时候你根本就找不着地儿,一盘瓜子,一壶茶,外带一盘天津特产的爽口青萝卜,花上二三十元的门票钱,乐呵一个晚上。

  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秘书长王永良就把这种气氛称为“原生态”。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说,名流茶馆是天津茶馆文化的原生地。

  顺应市场需要,于姐把每周末的演出加到了4场。早上10点就开,中午1点一场,下午4点半一场,晚上8点一场。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在经营中于姐发现,一到周末,北京来的客人特别多,而且每次北京观众来好多人都没地方坐,又不愿意走。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斌来,也没地儿,他找到于姐说,你就给我找一个小的角落,我就感受一下这儿的氛围。于姐一琢磨,北京客人大多是一日游,当天就走,好多自己开着车来的,干脆给他们中午安排一场,他们听完回北京不耽误。

  于姐说,最早来听相声的大都是中老年观众,有一些老天津卫。还有一些孤身的老年人没地方消遣,就上这儿来,都是纯粹的老百姓,有一个大爷80多岁,每天早起来吃一口包子,然后上这儿来等着,就等这一场相声,便宜呀,还能喝壶茶。后来,就有白领光顾,塘沽的、汉沽的、大港的、开发区的年轻人,他们辛辛苦苦一天了,总是西服革履很拘束,晚上需要放松,就来听相声,乐呵乐呵。还有谈恋爱的年轻人,以前都是上歌舞厅,蹦迪呀,现在他们也来听相声。但没想到北京人越来越多,占观众的三分之一还多。

  于姐就留了心,凡从外地来的她都做个记录,有著名的经济学家,香港的国际旅游专家,上海市的领导,深圳、浙江等地来津投资的客商等等。有一次,于姐看见一位上岁数的外国老爷子听相声时笑得前仰后合,就通过翻译问他,您不懂中国语言,您为什么还能笑得这么开心?那老爷子说,中国的这种艺术我通过演员的动作就知道很可笑,所以我就很开心。

  “大腕”云集,媒体聚集,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名流”。

  没有做广告,也没有大造声势,天津名流茶馆竟然在坊间火了起来。与都市里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大厦不同,这里古香古色,抬头可见马三立先生书写的大字牌匾,屋顶的宫灯和原汁原味的木廊壁画都保护得完好如初。八仙桌、木椅子,全都透着股子怀旧的气氛,踏进名流茶馆就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和与这段历史相关联的故事之中。

  曲艺名家骆玉笙生前和于承艳有很深的交往,她不止一次地对于姐说:“你一个外行,竟然把名流茶馆做起来了,连我的徒弟都在你这演出,你真是为咱天津曲艺争了光。”

  马三立去世后,中央电视台要拍一部关于马三立的纪录片,马志明说,我哪也不去,就到名流茶馆。第一,这个园子的招牌是老爷子写的;第二,在名流茶馆的舞台,我们演员不掉价儿。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组拍曲艺专题的时候也选中了名流茶馆。2006年,姜昆带着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到天津考察曲艺市场,站在名流茶馆的舞台上说:相声就应该这样低票价高水准,为全国人民服务。央视的专题片《走遍中国》中天津部分的第一站就是在名流茶馆拍的,开始说只拍一刻钟就走,但走了一会儿却又折回来接着拍,导演说,这么火爆的同期声太难得了,专门做都做不出来。不仅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浙江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旅游卫视、北京电视台……全都报道过名流茶馆。

  一些准备参加全国相声大赛的演员,参赛之前都要到名流茶馆来“压活”,试试行不行?火不火?说你们这儿的相声观众特别专业,你们的观众认可,才能去参赛。郭德刚在北京火起来之前到名流茶馆来说过三次相声,那时候他演出一分钱不要,观众反应特别热烈,每次都要返场再说几小段才行。可那时他在北京还处在无人喝彩的低谷,他夫人王惠也在这唱过大鼓,名流茶馆确实名不虚传。

  目前,名流茶馆已经成为天津市旅游局唯一一家涉外文化旅游接待单位,仅初步统计,名流茶馆每月接待外地游客和外国朋友就达数千人。

  熟悉于姐的人都知道,于姐有一个浓浓的“老舍茶馆情结”。她说她常去北京的老舍茶馆坐坐,感受一下人家那种京味文化的氛围。人家也是老知青干的,是由街道干部带领知青卖大碗茶起的家,比咱天津茶馆早十几年,但发展得特别快,现在已经做到了把茶馆里边每一个单间全装修成四合院,让客人一进去就特别有氛围。人家的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会外语。去老舍茶馆的许多客人都要来天津,上名流茶馆,人家来了都要给演员上花篮。人家说,在老舍茶馆消费的零头拿到你们名流就顶天了,足见天津与北京还有很大的悬殊……但于姐也不止听一位外地客人说过:“不听名流茶馆原汁原味的相声,就等于没到天津。”“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名流"”,这也是观众说的。

  梦想很大,道路依然坎坷,于姐说她无怨无悔。

  “我也有梦想”,是于姐爱说的一句话。成立一支“名流”自己的演出团队是于承艳的梦想之一,如今总算实现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演员组成的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相声团队建立了起来。将来把这个团队做大做强,就是于姐的梦想。去年春节,于姐有一个同学从加拿大回来告诉她,加拿大的华人是多么喜欢中国的相声,她有意在那边给于姐包一个园子,让他们过去演出。还有香港、台湾等地的朋友都看好了天津茶馆相声这种形式,要求合作异地开园子的不少。这些梦想若真的能实现,于姐肯定会“睡着了也要笑醒了”。

  然而,现实所面临的困难让于姐禁不住泪水涟涟。一个人的时候,她回想自己“豁命”苦干的大半生,真是百感交集。“那时候我一个人在茶馆对面的一个仓库里住,晚上尽是耗子,有时刮西北风,临街还有嘈杂的噪音,每夜都睡不了几个小时,我刚接过来的时候是一种嘛感觉?就想,我的全部财产、我的命都撂在这儿了,我的神经天天紧绷着,就怕它着火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就跟得了强迫症似的。整整8个月没敢离开过这儿,仿佛一错眼珠就要出事……”我问她:“你难过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去倾诉、发泄一下?”

  于姐的眼圈红了,她说:“我12年来没和一个观众红过脸,这种内心的压力,我有时只能跟我儿子发火,只能冲他发泄。”

  “你受这么多累,为这么多难,图什么呢?”我问。

  “从我个人来说,说白了,谁不想挣钱,生存需要。我从小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奔波劳累,为了孩子,我就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这个岁数,做一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总结的机会,没有时间了。我只能去拼搏去成功。再者我也要争一口气……”

  于姐的坦诚让我看到了她那颗虽沧桑却真诚透明的心。

  干不下去的时候于姐也曾想过要把园子卖出去,她当初买的时候是5.6万元,后来有人出30多万要买,于姐也不是没动过心。但她儿子不同意卖。儿子说:“妈,你不卖,你还有梦想,若卖了,你就只剩这点钱了。你这十几年的心血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啊!”

  “其实名流茶馆的设施各方面不是特别好,也不好停车,为什么观众就是这么热爱它?不能不承认这里边就有一个魔力,这个魔力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你根本就做不了。”于姐感叹道。

  这是一次奇妙的采访,边采访边能听到茶馆里说相声的声音,演员那边唱京戏的声浪不断传来,给于姐的讲述增添了注脚,又像是伴奏,让于姐的故事更加声情并茂。正聊着,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停电了,小办公室里连能采光的窗户都没有,黑暗中只有我的录音机一闪一闪地亮着小红灯。过了一会儿,一位员工点燃了一支红蜡烛,当烛光跳动的时候,我看到于姐脸上的皱纹里还留有泪痕,忽然想到了闻一多《红烛》诗中的句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于承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