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三大问题挡住大学生就业路

2009年05月28日06:5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日报、市人事局联合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活动”系列报道

  对策: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学生—积极摆脱世俗观念

  家在甘肃的小丁是东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从去年11月开始,他就奔走于各类招聘会,见了十几个单位的考官,可结果都是杳无音信。


  市政协委员、沈阳医学院口腔医学教授傅素静对记者说:“我这几年带的十个学生中,现在只有四个人找到了对口的工作,我都替他们着急呀。”

  在中国沈阳人才市场,每天有六千人以上来寻求工作,其中八成以上是高校毕业生。

  到底是什么束缚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大展宏图的翅膀?5月27日,记者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展开了调查。

  问题一:生源压力

  百人中有53名外地生源

  市人事局局长冯连旗告诉记者:“据统计,每年毕业的沈阳籍大学生大约为3万多人,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最大的挑战在于越来越多的外地生源选择在沈阳就业。去年的统计分析显示,沈阳市每接纳100名大学生中,就有53名来自外地生源;这个比例在今年还在迅速扩大,有可能突破60%,城市日益增强的吸引力无形中增加了沈阳的就业竞争压力。”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以来,沈阳市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年均增长85%以上。

  问题二:结构失衡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足30

  %据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分析,“尽管金融证券、进出口和房地产等企业明显缩减了用人需求,但沈阳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没有呈现出疲软的迹象。”“就业难”体现在毕业生就业与岗位供应呈结构性失衡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与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资格失衡。面向市场与社会需求变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调整,是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

  以沈阳为例,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足30%,社会类、管理类的毕业生数量比较大,理科类、工科类的毕业生明显供小于求,有些企业的岗位需求甚至找不到相应的毕业生。记者在多场招聘会上发现,许多服务业、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少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但是招聘效果却不理想,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最欠缺的是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问题三:观念取向

  62.8%学生想捧“铁饭碗”

  什么是合适的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会提出最低学历要求,这只是门槛,更关键的是看应聘者的能力。

  什么是合适的工作?沈阳去年的调查显示,愿意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89.6%,希望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工作的占62.8%;对月薪要求超过3000元的占30.6%;不低于1500元的占82.1%。

  两项调查结果的对比,让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与企业选人标准之间的错位一目了然。辽宁省人才研究所所长姬养洲说:“传统的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造成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沈阳市,毕业生向往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每年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基本稳定在3万人左右,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非公有制单位、中小企业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数量也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而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毕业生多数都不愿意去。这些情况表明,世俗观念依然束缚着毕业生。

  本报记者肖江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